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位三柱截骨术对成人脊柱畸形冠矢状面平衡重建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王明 李劼 +6 位作者 毛赛虎 史本龙 乔军 秦晓东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6-613,共8页
目的:分析低位三柱截骨术(lower level three-column osteotomies,L-3COs)重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L-3COs(L4、L5水平)治疗的ASD患者的... 目的:分析低位三柱截骨术(lower level three-column osteotomies,L-3COs)重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L-3COs(L4、L5水平)治疗的ASD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4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51.4±16.2岁(18~72岁)。冠状面鼓楼分型A型10例、B型13例、C型11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特发性3例,退变性20例,神经肌源性2例;翻修ASD患者7例。所有患者采用L-3COs+骨盆固定,且随访时间≥2年。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影像学参数来评价矫形效果,包括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L4倾斜角(L4 tilt angle)、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L4~S1前凸角(L4~S1 lordosi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截骨水平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患者问卷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7±0.9h(4.6~7.0h),术中出血量1870±550mL(1320~3840mL)。截骨水平为L425例,L59例。除PI外,所有冠状面及矢状面参数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CBD为24.52±19.60mm,术后即刻显著矫正至11.94±10.74mm(P=0.032);术前SVA为98.25±48.40mm,术后即刻矫正至31.26±36.06mm(P<0.001);术前LL为8.59°±11.76°,术后即刻矫正至36.82°±10.73°(P<0.001)。术后共8例发生力学相关并发症,无并发症导致翻修,其中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2例,断棒断钉5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术后冠状面失衡1例(1例患者同时发生PJK与冠状面失衡)。末次随访时SRS-22问卷各维度评分(活动功能、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总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结论:L-3COs对ASD患者冠矢状面重建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远期生活质量,且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是一种有效的矫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截骨 成人脊畸形 侧后凸 冠状面失衡 矢状面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与不伴椎管内异常的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三柱截骨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蒋登旭 冷原娴 +5 位作者 汪飞 赵登 钟锐 张钟 梁益建 胡正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0-358,共9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椎管内异常的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的差异,探究椎管内异常对CS患者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椎管内异常的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的差异,探究椎管内异常对CS患者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5月于我院行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重度CS患者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椎管内异常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的潜伏期及波幅和双下肢经颅电刺激躯体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MEPs)的波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使用多模式IONM监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两组患者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转归情况。结果:共37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4例患者伴有椎管内异常,包括脊髓空洞8例,脊髓拴系2例,脊髓纵裂1例,脊髓纵裂合并脊髓拴系1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拴系2例。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凹侧下肢SSEPs-P37潜伏期(40.9±3.3ms)较不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38.0±3.7ms)显著延长(P=0.03),除此以外,两组患者使用多模式IONM监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相当,且在异常SSEPs发生率、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神经症状发生率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IONM监测可在重度CS患者行三柱截骨矫形术中提供良好的监测效果,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凹侧下肢SSEPs-P37潜伏期较不伴椎管内异常的CS患者显著延长,伴椎管内异常不会增加术中IONM监测报警事件发生率及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侧凸 椎管内异常 三柱截骨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头螺钉对三柱截骨术后多棒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廖运钱 周宇 +2 位作者 王政伦 刘永胜 李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2,共6页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双头螺钉与传统连接器多棒结构在脊柱后路三柱截骨术后矫形固定的稳定特性。方法 基于重度脊柱角状后凸患者术后CT数据建立T3~L4胸腰椎有限元模型。在患者标准双棒模型(2R)基础上,分别建立双头螺钉多棒结构模型(...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双头螺钉与传统连接器多棒结构在脊柱后路三柱截骨术后矫形固定的稳定特性。方法 基于重度脊柱角状后凸患者术后CT数据建立T3~L4胸腰椎有限元模型。在患者标准双棒模型(2R)基础上,分别建立双头螺钉多棒结构模型(double-head screws, 4R-DHS)和传统连接器多棒结构模型(traditional connectors, 4R-TC)。在300 N随动载荷和7.5 N·m力矩载荷下对模型进行评估,分析两种多棒结构的稳定性、主棒上最大von Mises应力及应力分布。结果 两种多棒结构的稳定性差异不大。相比于4R-TC,4R-DHS除了后伸时主棒上最大von Mises应力略有增加外,其余运动中主棒上最大von Mises应力均有所下降(屈曲、左侧弯、左侧弯、右侧弯、左轴向旋转、右轴向旋转应力分别下降7.2%、8.8%、8.7%、18.5%、16.9%),并且应力分布更加均匀。结论 双头螺钉多棒结构相比于传统连接器多棒结构可以降低主棒上的最大应力,且不存在连接器附近主棒应力集中的问题,可以更有效降低内固定失效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截骨 双头螺钉 连接器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柱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 被引量:2
4
作者 霍洪军 肖宇龙 +4 位作者 杨学军 黄健 邢文华 王冉东 白剑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柱前、中、后三柱截骨的方法,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压迫症17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C级3例,D级5例,E级7例;神经根压迫症5例。术中解除压迫脊髓或神经...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柱前、中、后三柱截骨的方法,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压迫症17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C级3例,D级5例,E级7例;神经根压迫症5例。术中解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致压因素,同时进行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22例均获得有效减压,后凸角矫正率平均57.8%。术后脊髓功能2例A级(Frankel分级)无恢复,3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5例D级均恢复至E级,5例神经根压迫症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术后4~6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脊柱三柱截骨手术可以同期行脊髓或神经根减压、减张、脊柱矫形和截骨间隙植骨融合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截骨 手术治疗 后凸 并发症 脊髓压迫症 神经根压迫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三柱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志昂 张陆 +5 位作者 刘军 姜岩 高军胜 高松明 张冲 刘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评价一期三柱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30例,年龄4~35岁,平均15.3±8.3岁;46例具有神经... 目的:评价一期三柱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30例,年龄4~35岁,平均15.3±8.3岁;46例具有神经症状。所有患者均行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脊柱裂神经量表(SBNS)对患者的估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对患者进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计算矫正率及丢失率。结果:手术平均时间与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65.3±140.8min、3570.6±1855.4ml;术后3个月平均冠状位Cobb角为41.7°±17.7°,平均矫正率为(62.5±13.8)%;平均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38.5°±11.2°,平均矫正率为(66.4±22.6)%;末次随访时平均冠状位Cobb角为43.7°±16.6°,平均丢失率为(1.9±1.1)%;平均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39.7°±11.3°,平均丢失率为(2.3±1.4)%;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躯干偏移、SBN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术前28例SBNS分级为Ⅱ级的患者恢复至Ⅰ级,9例SBNS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恢复至Ⅱ级;14例腰骶部疼痛患者、9例下肢肌力下降患者、8例大小便功能障碍患者及4例下肢细小患者得到改善;发生术后并发症8例,包括3例脑脊液漏、2例伤口感染及3例泌尿系感染。结论:一期三柱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患者安全有效,且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侧凸 三柱截骨 脊髓畸形 脊髓纵裂 脊髓空洞 脊髓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神经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华文彬 郜勇 杨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51-656,共6页
脊柱畸形矫形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并发症多。脊髓或神经损伤是脊柱矫形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1]。神经并发症的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神经并发症为颅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重度神经并发症为脊髓损害,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全瘫、一侧或双侧下肢... 脊柱畸形矫形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并发症多。脊髓或神经损伤是脊柱矫形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1]。神经并发症的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神经并发症为颅神经或周围神经损伤;重度神经并发症为脊髓损害,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全瘫、一侧或双侧下肢不全瘫[2、3]。对于重度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特别是需要行三柱截骨,包括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全脊椎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等手术,术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高[4、5]。本文对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神经并发症的研究及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并发症 矫形手术 畸形矫形 颅神经 脊髓损害 周围神经损伤 三柱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