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学第三期发展”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干春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2,共6页
以面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为使命,并相信儒家才是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准绳而形成的一个儒学新的发展阶段被称之为"儒学第三期发展"。儒学第三期标志着其处境和使命的转移。就时段而言,目前所处的阶段依... 以面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为使命,并相信儒家才是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准绳而形成的一个儒学新的发展阶段被称之为"儒学第三期发展"。儒学第三期标志着其处境和使命的转移。就时段而言,目前所处的阶段依然是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开端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章太炎,当下的最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大陆新儒家群体。"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核心使命是对儒家价值的支持和其符合民族国家的建构,因此,其具体的任务可以分解为几个方面:第一,儒家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价值支撑;第二,以公民宗教为导向的儒教建构;第三,制度创新是儒家参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使命;第四,儒家要积极地参与世界秩序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第三期发展 牟宗三 杜维明 现代新儒家 儒教 “公民宗教” 现代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如何走向世界?——试论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说
2
作者 张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3,共6页
杜维明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说从儒学第三期的多元背景、如何走出儒学第三期发展误区、从回应中发展儒学第三期、儒学第三期发展之可能性途径等几个方面,为儒学回应现代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应,为儒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设... 杜维明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说从儒学第三期的多元背景、如何走出儒学第三期发展误区、从回应中发展儒学第三期、儒学第三期发展之可能性途径等几个方面,为儒学回应现代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应,为儒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可能性的途径。杜维明认为,儒学第三期发展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多元背景:首先就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前提,其次是儒门淡薄的现实,第三是要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最后是要弄清儒学的渊源。在探讨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问题时,杜维明强调有以下误区是必须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中西对比时的强人政策,儒学传统与儒教中国,儒学复兴,汉字文化圈,普遍与特殊的问题。杜维明认为,当我们讨论儒家传统能不能继承发展的课题时,必须回应由西方文化提出来的以下问题:科学精神的问题,民主政治的问题,宗教情操的问题,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对启蒙心态的反思问题。在讨论儒学能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时,杜维明认为有以下的可能性途径:思考模式的问题,学科合作研究的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文明对话的问题,培养儒家公共知识分子,儒家传统的社会基础。现在讨论儒学第三期的发展问题,就是在全球化与世界化的背景之下来设计儒学如何走出东亚,成为世界的儒学。在回应现代性危机之时,要拿出儒家的资源,开出儒家的药方,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东亚的,也是世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第三期发展 杜维明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复兴与中国文化之未来发展——牟宗三“儒学第三期发展”说再议 被引量:6
3
作者 谢群洋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7,共5页
"三统并建"是牟宗三对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总体规划,而究其实质,仍是儒学"内圣外王"的老话题。儒学第三期发展说所依据的是"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大纲,是一种"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对于解开中国传统文... "三统并建"是牟宗三对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总体规划,而究其实质,仍是儒学"内圣外王"的老话题。儒学第三期发展说所依据的是"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大纲,是一种"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对于解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以及世界文化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的意义的失落"的困境,都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牟先生只是开启了儒学第三期文化运动的开端,并做了初步的疏导和富有建设性的探索,并没有真正完成新儒家外王之学的重建。其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理论,仍旧未能彻底突破道器二分、中体西用论的传统格套。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和复兴,必须正视牟先生的智慧,不能绕过,只能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儒学第三期发展 “三统并建” “内圣外王” 道德的理想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创新与中国第三期现代化发展
4
作者 王铁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5,共4页
从中国与世界互动和交往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可以把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第三期现代化发展阶段也可称为辐射世界现代化阶段,其基本实质就是中国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重... 从中国与世界互动和交往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可以把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第三期现代化发展阶段也可称为辐射世界现代化阶段,其基本实质就是中国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重新成为世界先进文明大国;其基本内容就是中国具有辐射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竞争力。中国要实现第三期现代化发展目标,尤其是要完成第二期现代化发展阶段向第三期现代化发展阶段转变,就必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创新 中国 三期现代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论视域中的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发展趋向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隋思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2,共8页
当代儒学的新开展,主要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发扬创造问题。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之争,实质上是在追问儒家政治哲学的学术发展方向到底朝向何处去的问题。人性理论是重思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发展趋向的逻辑... 当代儒学的新开展,主要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发扬创造问题。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之争,实质上是在追问儒家政治哲学的学术发展方向到底朝向何处去的问题。人性理论是重思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发展趋向的逻辑起点。《中庸》提出“以人治人”解释原则,引导我们将对政治的思考指向更为根本的人性问题。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审视“人性观念”与“政治理念”之关系,我们发现,儒学在其自身观念发展的逻辑中已经形成可以作为今天重新理解儒家政治哲学发展趋向的两个基本前提,即人性平等的自我理解理论和现实的政治实践应以实现人人平等作为它的基本追求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主张将儒家在人性论上所取得的平等意识视为反思“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之争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儒学第三期发展 以人治人 人性根基 未来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新儒学发展的审视
6
作者 史富祥 张磊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8-139,共2页
新儒学作为当代中国的三大思潮之一,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今天中国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进程,如何看待新儒学在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新儒学 三期发展 三大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耐特与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凤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54,共6页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谈政治理论,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一定程度实现;那么,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则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尽管霍氏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是最终从批判理论走向了后批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耐特 批判理论三期发展 政治伦理转向 后批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思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凤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8,173,共12页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即从"老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就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而言,第一期发展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跨学科唯物主义&q...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即从"老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就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而言,第一期发展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的"跨学科唯物主义"和启蒙辩证法为代表,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第二期发展以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为代表,被重建后的历史唯物主义已经"面目全非";第三期发展以霍耐特对早期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重新诠释为代表,被重新诠释后的马克思已经成为"另一个马克思"。因而,从总体上看,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批判理论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理论三期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复兴的理性思考——杜维明“儒学复兴”论刍议
9
作者 刘雪飞 李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9,共6页
"儒学复兴"论是杜维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学思路向的旨归所在。杜维明"儒学复兴"论以直面列文森、分疏"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为逻辑基点;以继承"五四"精神、矫正"五四&qu... "儒学复兴"论是杜维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学思路向的旨归所在。杜维明"儒学复兴"论以直面列文森、分疏"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为逻辑基点;以继承"五四"精神、矫正"五四"心态为先决条件;以超越启蒙心态、回应西方文明挑战为必经之路;以设置"文化中国"、倡扬"文明对话"、期盼"公众知识分子"为具体设想和实现途径。杜维明的"儒学复兴"论具有理性、审慎的态度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当代"儒学复兴"的诸多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维明 儒学复兴 儒学第三期发展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