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年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肖海 朱鸿宇 +5 位作者 张伦 刘德玉 向瑞 洪焕 杨悦舒 夏振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SEM结构方程模型以及PLS-PM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Dc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高程的增大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程为165~170m时达到最小;Dc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CR分析表明对Dc负向贡献度依次为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作为外生变量,通过调节次级因子(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关键因子MWD施加间接影响,进一步作用于Dc,MWD在路径中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是Dc的核心影响因子.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三峡水库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能力 三峡水库消落带 时空变化 结构方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腐殖质含量特征
2
作者 王艳琪 禹妍彤 +3 位作者 白芹菲 鲍玉海 杨洁 贺秀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6,共9页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以消落带3种植物群落(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测定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计算...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以消落带3种植物群落(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测定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计算其稳定性,采用Na_(4)P_(2)O_(7)-NaOH溶液提取、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腐殖质组分。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团聚体稳定性为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56.50%、49.81%、36.38%。2)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在4.45~13.31 g/kg之间,≥0.25 mm团聚体中,苍耳群落腐殖质碳含量最高;<0.25 mm团聚体中,狗牙根群落腐殖质碳含量最高;各粒级团聚体PQ值苍耳群落最小。3)相关性分析表明,消落带微团聚体腐殖质及组分和小团聚体富里酸含量对增强团聚体稳定性.起重要正向作用。研究结果说明多年生草本在固土稳碳方面优于1年生草本。研究结果可为消落带植被恢复选种与生态重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紫色土 植物群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腐殖质 三峡水库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反硝化及DOM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朱砚涛 苏培兴 +3 位作者 张代钧 袁淑培 张峻通 刘寅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70-3279,共10页
在重庆主城与涪陵选取了3个典型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原位反硝化速率、溶解性有机质(DOM)驱动的反硝化以及库区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拔145~155m区间,淹水期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最高氨氮(NH_(4... 在重庆主城与涪陵选取了3个典型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原位反硝化速率、溶解性有机质(DOM)驱动的反硝化以及库区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拔145~155m区间,淹水期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最高氨氮(NH_(4)^(+)-N)平均浓度分别为31.32,28.63和19.23mg/kg,均高于落干期.在淹水期,与高海拔区域土壤中硝酸盐氮(NO_(3)^(-)-N)平均浓度相比,低海拔土壤中NO_(3)^(-)-N平均浓度分别增大了46.91%(镇安镇)、37.89%(涪陵区)和29.69%(鱼嘴镇).在淹水期,土壤有机质(SOM)平均浓度随着海拔高程的降低而降低,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分别从109.16,80.93和82.61mg/kg降至65.63,64.53,53.41mg/kg.土壤中NH_(4)^(+)-N和NO_(3)^(-)-N的含量与现场反硝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提供充足的碳(C)和氮(N)营养元素后,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表现出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在由DOM驱动的反硝化实验中,DOM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3),N2O累积量符合Logistic模型(R^(2)>0.97).在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中,反硝化功能微生物主要是Bacillus和Comamonadaceae,其丰度变化与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消落带 土壤反硝化 溶解性有机质 微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外来植物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罗高行 黄远洋 +6 位作者 孙小祥 李小红 刘莹 马茂华 吴胜军 陈吉龙 易雪梅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9-318,共10页
【目的】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外来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为库区外来植物管理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方法】通过对库区消落带外来植物的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研究外来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 【目的】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外来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为库区外来植物管理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方法】通过对库区消落带外来植物的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研究外来植物的物种组成、原产地、引入途径、生活型及消落带外来植物的分布现状。【结果】三峡水库消落带存在66种外来植物,隶属于22个科50属,其中菊科、豆科、茄科和苋科是三峡水库消落带外来植物的优势科,共有40种,占总种数约60.6%,菊科的数目最多,达到21种;外来植物中来源于美洲的物种最多,达到66.7%;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居多;花果期多集中于5—10月份;外来植物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物种是大狼杷草、喜旱莲子草、鬼针草、钻叶紫菀、小蓬草和土荆芥;三峡水库内库首和库中区域消落带分布的外来植物较多。【结论】三峡水库消落带外来植物种类较多,分布广泛,在常年回水区外来植物入侵态势较为严重,入侵植物防控的形势不容乐观。建议结合消落带管理方法和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建立外来植物防治机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消落带外来植物扩散机制及其对本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三峡水库消落带 物种组成 分布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狗牙根与牛鞭草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结束后的抗氧化酶活力 被引量:43
5
作者 李兆佳 熊高明 +2 位作者 邓龙强 谢宗强 樊大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362-3369,共8页
三峡水库周期性水淹结束后,消落带植物积极恢复生长的能力有利于其生存和定居,因此,探究影响植物恢复生长的关键生理生态机制对于消落带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采样、对比测定的手段,研究了生长于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狗牙根和牛鞭... 三峡水库周期性水淹结束后,消落带植物积极恢复生长的能力有利于其生存和定居,因此,探究影响植物恢复生长的关键生理生态机制对于消落带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采样、对比测定的手段,研究了生长于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狗牙根和牛鞭草根系在冬季水淹结束后清除活性氧(ROS)的关键酶活力恢复动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历水淹的植物恢复初期发生明显氧化胁迫,超氧化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均维持了水淹诱导增加的活力水平。两个物种的过氧化氢酶(CAT)在水淹中活力均较低;出露之后后狗牙根CAT趋向于对照水平,牛鞭草CAT活力迅速上升但未到显著水平。水淹结束后24 d各个酶活力均回复到对照水平,表明氧化胁迫已基本消失。消落带位点植物不同酶活力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可能是植株维持ROS代谢内稳态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消落带 水淹胁迫 复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