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卢海建 翟世奎 许淑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9,共9页
对采自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31个元素(或氧化物)的含量进行了富集因子和变异系数分析,探讨了元素的来源和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分布特征,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五大沉积地球化学区,相关分析和R... 对采自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31个元素(或氧化物)的含量进行了富集因子和变异系数分析,探讨了元素的来源和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分布特征,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五大沉积地球化学区,相关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揭示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分区 控制因素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蓓 翟世奎 许淑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6,共8页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Cu在第二类沉积物中的比例上升,偶尔对生物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增加趋势,Cr则恰好相反,Pb、Zn和Cd在不同沉积物标准中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对生物的负面效应较低。从总的污染程度来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级。典型污染要素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r>Cu>Zn>Pb>Cd;各污染物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Cu>Cr>Pb>Zn,前两种元素是研究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在三峡工程一期蓄水早期(2003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总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单个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蓄水前有所增加,2007年的风险水平与1988—1992年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 表层沉积物 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荆江分汊性微弯河段河床演变原因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江凌 李义天 +1 位作者 曾庆云 何碧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80,共8页
受河岸组成、人工护岸工程的控制,上荆江河道平面外形基本稳定,但分汊性微弯河段河势调整较为剧烈,影响航道条件。本文基于不同河段的河床平面形态、水沙输移特性、河床演变规律的对比分析,认识到水沙输移特性既与河床平面形态密切相关... 受河岸组成、人工护岸工程的控制,上荆江河道平面外形基本稳定,但分汊性微弯河段河势调整较为剧烈,影响航道条件。本文基于不同河段的河床平面形态、水沙输移特性、河床演变规律的对比分析,认识到水沙输移特性既与河床平面形态密切相关,又直接影响河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响应模式;基于此观点,对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上荆江分汊性微弯河段的演变特性进行了分析,进而预测分析了三峡正常蓄水后的河床演变趋势,可供航道治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荆江 河段 河床演变 原因探讨 Upper river channel 输移特性 平面形态 三峡工程蓄水 预测分析 直接影响 演变特性 演变趋势 演变规律 响应模式 水沙条件 护岸工程 河势调整 河岸组成 航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4
作者 董爱国 翟世奎 +1 位作者 ZABEL Matthias 于增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68,共15页
根据2003和2006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元素铬、铜、镍、铅、锌、铝、钙和锶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自2003年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完成到2006年6月,长江... 根据2003和2006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元素铬、铜、镍、铅、锌、铝、钙和锶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自2003年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完成到2006年6月,长江输沙量逐年减少,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黏土的百分含量明显增加,但是沉积物分布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重金属元素大多在泥质区沉积物中富集,高值区沿岸线呈带状分布,在最大浑浊带和口外羽状锋处达到峰值。在长江大量物质输入的背景下,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对其他类似河口较低。河流的陆源颗粒输入、水动力条件、细颗粒物质的吸附以及絮凝作用是控制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氧化还原条件也对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人类活动(重大工程的建设和人为污染)对长江口外泥质区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有重要影响,尤其对铅和锌的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显著。自2003年三峡工程一期蓄水以来,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沉积机制未有明显的变化,但是重金属元素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元素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