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室动力学模型的髋、膝和踝关节等张肌耐力疲劳建模
1
作者 张陈 周子健 +4 位作者 冉令华 呼慧敏 张欣 徐红旗 史冀鹏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0,共8页
目的 建立50%等长峰值力矩(isometric peak torque, IPT)下髋、膝和踝关节等张肌耐力三室动力学疲劳模型,为生物力学和运动科学等领域的仿真负荷评价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分别测量40名男大学生髋、膝和踝关节的IPT后,再以50%IPT进行至力... 目的 建立50%等长峰值力矩(isometric peak torque, IPT)下髋、膝和踝关节等张肌耐力三室动力学疲劳模型,为生物力学和运动科学等领域的仿真负荷评价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分别测量40名男大学生髋、膝和踝关节的IPT后,再以50%IPT进行至力竭的下肢三关节等张肌耐力测试。同步采集下肢主要肌群的肌电和保持时间(endurance time, ET)。验证以往研究推荐的疲劳(fatigue,F)和恢复(recovery,R)参数所建立模型获得的ET和实验ET值的差异,再通过实验ET值和网格搜索的方法匹配合适的F和R参数,以建立正确的三室动力学模型。结果 髋、踝关节ET显著大于膝关节(P<0.001);以往研究推荐参数所建立模型获得的ET显著大于实验测得ET (P<0.001),对应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error, MRE)数值较大;网格搜索法匹配到下肢三关节等张肌耐力测试的三室模型F和R参数,新建立模型获得ET与实验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所建立模型能够作为同类活动负荷评估的间接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室疲劳模型 负荷评价 等张测试 肌耐力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