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市公司三季报报告期不一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元驹 黄冰冰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2-67,共6页
为解决上市公司三季报报告期不一致所带来的报告期财务指标分析难以进行的问题,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分析导致三季报报告期不一致的原因,得出理论层面的原因是中期报告独立观和整体观在三季报报告期确定上发生了冲突,制度层面的原... 为解决上市公司三季报报告期不一致所带来的报告期财务指标分析难以进行的问题,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分析导致三季报报告期不一致的原因,得出理论层面的原因是中期报告独立观和整体观在三季报报告期确定上发生了冲突,制度层面的原因是季报披露编报规则与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均对三季报的报告期存在不一致的规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根据会计分期的基本思想、会计信息及时性的质量要求以及季报编报规则的基本精神,提出上市公司三季报的报告期应当为第三季度(7月初~9月末)的基本主张。上市公司三季报报告期的明确对丰富和充实会计分期理论研究,统一对三季报报告期的认识,从而提高三季报信息披露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季报 报告期 季报编报规则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市公司三季报双重报告期的现象、成因与对策--基于招商蛇口的案例研究
2
作者 黄冰冰 马元驹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9-33,共5页
上市公司三季报双重报告期是指三季报中部分信息以7月初-9月末为报告期口径,另一部分信息以1月初-9月末为报告期口径的现象。三季报的双重报告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信息使用者,降低了三季报的有用性。本文以深交所信息披露连续17年(... 上市公司三季报双重报告期是指三季报中部分信息以7月初-9月末为报告期口径,另一部分信息以1月初-9月末为报告期口径的现象。三季报的双重报告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信息使用者,降低了三季报的有用性。本文以深交所信息披露连续17年(2003-2019年)评级为“A”的招商蛇口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三季报双重报告期的现象、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主张三季报的报告期为7月初-9月末,应当重点披露7月初-9月末的报告期信息,同时适当兼顾使用者对1月初-9月末的信息需求,辅助披露1月初-9月末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三季报 双重报告期 信息披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盈余管理、非年报效应与大股东减持 被引量:17
3
作者 林川 曹国华 《南方经济》 CSSCI 2012年第12期18-35,共18页
本文利用2007-2010年间沪深A股532家上市公司的2191个减持事件样本,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非年报效应与大股东减持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则大股东减持力度越高;而且大股东减持行为具有明显的非年报效应,选择在中... 本文利用2007-2010年间沪深A股532家上市公司的2191个减持事件样本,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非年报效应与大股东减持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则大股东减持力度越高;而且大股东减持行为具有明显的非年报效应,选择在中期报告或季度报告期间减持的大股东的减持力度更大;而考虑盈余管理对非年报效应的依赖性后,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之间同样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而且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被明显放大了。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大股东减持存在明显的"三季报效应",大股东会主动通过第三季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达到减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股东减持 盈余管理 非年报效应 三季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