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场域视角下“三好儿童”的内涵诠释与教育重塑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晓红 訾扬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三好儿童”指具有“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的青少年儿童,是继“三好学生”之后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话语表述方式的差异,既反映出“三好儿童”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也蕴含着时代的变迁。首先,“三好儿童”的提出是社会资本的... “三好儿童”指具有“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的青少年儿童,是继“三好学生”之后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话语表述方式的差异,既反映出“三好儿童”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也蕴含着时代的变迁。首先,“三好儿童”的提出是社会资本的象征,包含社会声望、社会符号和社会文化,即权威人士和学者的话语、政策文件以及传统教育思想。其次,“三好儿童”的内涵可以从社会场域视角进行阐释。在政治与文化场域中,品行代表着社会文明。在养成教育场域中,思想推动品行形成习惯。再次,“三好儿童”的养成是一个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前提下,从三个向度拓展“三好儿童”的养成路径:弱化资本差距,实现教育的伦理价值;悉力形塑惯习,革新弱势阶层的认知;提振场域润染,匡助教育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再造“三好儿童”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好儿童 社会场域 教育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