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 |
赵维国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2
|
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
王平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3
|
明代南京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本及其意义 |
韩春平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4
|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事结构简论 |
朱伟明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1
|
|
5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 |
楼含松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2 |
0 |
|
6
|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兼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和成书时间 |
王长友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8
|
|
7
|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与王利器、周邨、章培恒等同志商榷,兼论此书小字注的问题 |
张国光
|
《社会科学研究》
|
1983 |
4
|
|
8
|
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上) |
王利器
|
《社会科学研究》
|
1983 |
4
|
|
9
|
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下) |
王利器
|
《社会科学研究》
|
1983 |
2
|
|
10
|
《三国志通俗演义》非罗贯中所著说——兼论章培恒同志所考订的罗氏生年之不足据 |
张国光
|
《社会科学(甘肃)》
|
1988 |
3
|
|
11
|
谈毛宗岗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 |
秦亢宗
|
《浙江学刊》
|
1981 |
1
|
|
12
|
略论莽张飞形象的诞生——从章学诚的一则评论说起兼论及《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时代 |
刘道恩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1
|
|
13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互文性 |
刘博苍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4
|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视角简论 |
朱伟明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1
|
|
15
|
再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 |
王长友
|
《学海》
|
1994 |
1
|
|
16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人的认识与把握 |
王平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0 |
|
17
|
略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民本思想 |
李灵年
|
《江海学刊》
|
1984 |
0 |
|
18
|
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 |
刘益国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19
|
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记录——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倾向 |
佘大平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20
|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曹操是成功的艺术典型 |
苏兴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5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