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5
1
作者 赵维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9,262-265,共9页
近年来,中国汉籍在域外的传播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从朝鲜半岛的史籍、文人文集入手,搜集、梳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传播的第一手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介入朝鲜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朝鲜人民不仅接受了儒家... 近年来,中国汉籍在域外的传播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从朝鲜半岛的史籍、文人文集入手,搜集、梳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传播的第一手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介入朝鲜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朝鲜人民不仅接受了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忠义观念,而且以此小说为模式,创作出一系列朝鲜小说。在朝鲜小说史上,《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朝鲜小说的衍变、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朝鲜半岛 传播接受 文化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42,共4页
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的故事内容是累积而成的,但又认为其文本是出自某一人之手,因此文本的成书不是累积而成,从而对其成书年代产生了种种分歧。从传播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思考,可以发现其文本的写定同样有一个累积或... 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的故事内容是累积而成的,但又认为其文本是出自某一人之手,因此文本的成书不是累积而成,从而对其成书年代产生了种种分歧。从传播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思考,可以发现其文本的写定同样有一个累积或演变过程,其起点应在元末,而其终点则应定为嘉靖元年即该本正式刊行之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成书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南京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本及其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春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50,共6页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 传统注疏学 文学评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事结构简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朱伟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51-55,共5页
本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总体叙述结构,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来组织情节发展的网状结构,其具体构成形态是: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集团处于中心地位;编年体。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叙事结构 网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
5
作者 楼含松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4期134-139,共6页
由于受到民间文学和史传文体的双重影响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不同于其他通俗小说。从语言看 ,作品较多运用文言 ,有意造成语言的“陌生化”和距离感 ,以适应历史题材的特殊要求 ;从体式看 ,作品尽量削弱通俗色彩 ,模仿传统著... 由于受到民间文学和史传文体的双重影响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不同于其他通俗小说。从语言看 ,作品较多运用文言 ,有意造成语言的“陌生化”和距离感 ,以适应历史题材的特殊要求 ;从体式看 ,作品尽量削弱通俗色彩 ,模仿传统著述形式 ,从史书中借鉴了较多的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体特征 历史演义 历史著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兼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和成书时间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长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48-53,58,共7页
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给《三国演义》的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材料。书中有一些用小字印出的夹注。在该书《前言》中,章培恒先生从小字注考证出成书的年代,马美信同志则把小字注当... 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给《三国演义》的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材料。书中有一些用小字印出的夹注。在该书《前言》中,章培恒先生从小字注考证出成书的年代,马美信同志则把小字注当作评价作者思想倾向的根据。后来,章先生和周楞伽先生发生争论,两位学者都把这些小字注当作作者自己所作的文字(参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三期《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马美信同志在《【三国演义】的原本》一文中也再次以小字注为据分析“原本”(按,指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但是,这些小字注是否出自作者本人之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字注 注文 三国志通俗演义 嘉靖本 作者手笔 曹操 赵云 注者 成书时间 三国志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与王利器、周邨、章培恒等同志商榷,兼论此书小字注的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国光 《社会科学研究》 1983年第4期32-40,共9页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作者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无论从考据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演进的规律来看,它都只能是明中叶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也不是罗贯中...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作者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无论从考据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演进的规律来看,它都只能是明中叶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也不是罗贯中,而是一位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湛的文学修养的文士,他很可能就是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金华蒋大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成书年代 曹操 考据学 裴松之 成书时代 汉灵帝 古籍出版 子序 三国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上)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利器 《社会科学研究》 1983年第1期68-73,101,共7页
本文对《三国演义》及其作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证。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肯定《三国演义》作者为罗本,与著名戏剧家高明同为宋末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二,衍叙《三国》故事的流传,指出在六朝时期《三国》故事已见诸史籍;三,探讨《三国志... 本文对《三国演义》及其作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证。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肯定《三国演义》作者为罗本,与著名戏剧家高明同为宋末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二,衍叙《三国》故事的流传,指出在六朝时期《三国》故事已见诸史籍;三,探讨《三国志平话》与《三国演义》的区别及其成书过程;四,概述《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全文分两期载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家 三国志平话 文献通考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万历 罗贯中 全祖望 慈溪 三国演义 东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利器 《社会科学研究》 1983年第2期64-71,共8页
三今所见《三国志通俗演义》,以明嘉靖壬午(一五二二)刻本为最早,其大名如此,《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下著录同,晁氏《宝文堂节目》《子杂类》作《三国通俗演义》,《古今书刻》著录有都察院刊本《三国志演义》,则“演义”之... 三今所见《三国志通俗演义》,以明嘉靖壬午(一五二二)刻本为最早,其大名如此,《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下著录同,晁氏《宝文堂节目》《子杂类》作《三国通俗演义》,《古今书刻》著录有都察院刊本《三国志演义》,则“演义”之名,当为罗贯中首创。《后汉书·周党传》:“文不能演义。”《文选》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匹》曰:‘填,广、远也。’”清汪瑔《旅谭》卷一:言坊间诸《演义》,举《西征赋》此文,谓“演义字殆出于此。”其说是矣,而来尽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曹操 三国志通俗演义 都察院 尚德 后汉书 西征 嘉靖 唐太宗 孙可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非罗贯中所著说——兼论章培恒同志所考订的罗氏生年之不足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国光 《社会科学(甘肃)》 1988年第2期79-85,共7页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早完成的大著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后者向来被认为是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合著.前者被视为罗贯中作.但我认为“施耐庵”乃是明嘉靖初年撰写《忠义水浒》的一个文人托名或笔名.其人实不可考.至...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早完成的大著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后者向来被认为是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合著.前者被视为罗贯中作.但我认为“施耐庵”乃是明嘉靖初年撰写《忠义水浒》的一个文人托名或笔名.其人实不可考.至于罗贯中.根据贾仲明的《录鬼薄续编》其人固非子虚,但其生卒年则不易断定.他是一位戏曲家,是肯定的,但却没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他既是《水浒》的始撰人.又是《三国演义》的唯一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忠义水浒传》 章培恒 生年 考订 同志 三国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毛宗岗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秦亢宗 《浙江学刊》 1981年第3期66-70,共5页
三国的故事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到了元末作家罗贯中的手里就成为文学史上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我们所看到的这部小说的最早的本子是明嘉靖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百多年后,由毛宗岗(清初江苏茂苑人)修订整理为《三国志... 三国的故事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到了元末作家罗贯中的手里就成为文学史上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我们所看到的这部小说的最早的本子是明嘉靖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百多年后,由毛宗岗(清初江苏茂苑人)修订整理为《三国志演义》,即今所通行的《三国演义》。历来文学史家们一致认定毛本《三国志演义》比罗贯中原著以及后来出现的许多本子更为进步、完善,所以自毛本问世以后,“一切旧本乃不复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思想倾向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演义 魏延 文字 毛宗岗 嘉靖本 元末 毛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莽张飞形象的诞生——从章学诚的一则评论说起兼论及《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时代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道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5期61-67,共7页
一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学者章学诚尝调:“张桓侯称其爱君子,是非不知礼者,《演义》(按,指《三国志通俗演义》)直以拟《水浒》之李逵,则侮慢极矣!”且不说此评论是道地的封建士 大夫的一种阶级偏见,用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去观察和评论文... 一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学者章学诚尝调:“张桓侯称其爱君子,是非不知礼者,《演义》(按,指《三国志通俗演义》)直以拟《水浒》之李逵,则侮慢极矣!”且不说此评论是道地的封建士 大夫的一种阶级偏见,用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去观察和评论文学上的典型形象,即以史实考之,亦大相迳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飞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平话》 成书时代 章学诚 三国演义 评论 吕布 章氏 刘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互文性
13
作者 刘博苍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氛围 ,又能使其叙述摆脱知识承传和传播的叙述限定 ,使历史人物从叙述中产生生命力。《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中 ,以引用、暗示、合并、改写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借用了《三国志》和裴注及其它小说文本的多种记述素材 ,使小说文本呈现出综合性形态 ,既体现出历史叙事的底色 ,更呈现出文学叙事的情韵。具体可从人物描绘、情节扩展和作品嵌入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互文性特征进行初步考察与探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本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视角简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伟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89-94,共6页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总体上采用了全知叙述视角与联贯叙述时间相结合的叙事方法,全知叙述视角在宏观与微观方面的交叉运用,构成了小说鲜明而突出的叙事特色,作者还运用了概括叙述的方法,为全知叙述视角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总体上采用了全知叙述视角与联贯叙述时间相结合的叙事方法,全知叙述视角在宏观与微观方面的交叉运用,构成了小说鲜明而突出的叙事特色,作者还运用了概括叙述的方法,为全知叙述视角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保证;在部分章节中,小说采用了视点转换的叙述方法。这种叙事方法不仅保证了小说艺术形式的完整,同时也深化了叙述内容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视角 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曹操 全知 叙述内容 叙事方法 叙事模式 赤壁之战 视点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长友 《学海》 1994年第3期76-83,共8页
再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王长友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培恒先生和马美信先生合写的《前言》,根据嘉靖本中的“今地名”考证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 再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王长友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培恒先生和马美信先生合写的《前言》,根据嘉靖本中的“今地名”考证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写于文宗天历二年(一三二九)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 小字注 三国演义 注文 三国志传》 罗贯中 三国志平话》 修改者 历史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人的认识与把握
16
作者 王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47-53,共7页
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对人自身认识、发现和把握的深化过程。就中国小说史来看,对人的认识和把握,经历了一个由神到“人神”、由“英雄人”到“一般人”的漫长历程,对人自身日益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与小说自身的日臻成熟呈现为同步发... 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对人自身认识、发现和把握的深化过程。就中国小说史来看,对人的认识和把握,经历了一个由神到“人神”、由“英雄人”到“一般人”的漫长历程,对人自身日益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与小说自身的日臻成熟呈现为同步发展的态势。经过宋元以前小说创作的长期酝酿和实践,《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曹操 吕布 三国志平话 三国志通俗演义 赤壁之战 袁绍 裴松之注 官渡之战 彝陵之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民本思想
17
作者 李灵年 《江海学刊》 1984年第4期120-124,共5页
一 我国古代小说有“劝善惩恶”、力图“有益于世”的功利主义传统。《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类讲史小说,以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斗争为题材,用形象的语言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达到“劝惩警惧”,使当时统治者“不致有前车之覆”的目的... 一 我国古代小说有“劝善惩恶”、力图“有益于世”的功利主义传统。《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类讲史小说,以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斗争为题材,用形象的语言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达到“劝惩警惧”,使当时统治者“不致有前车之覆”的目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在大动乱的元代末朝,当时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凡有志图王者不能不留意历代王朝“政事之碍失”,精心研讨胜负成败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民本思想 历史经验 劝善惩恶 古代小说 功利主义 讲史小说 军事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
18
作者 刘益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64-68,共5页
一、从诸葛亮看三国故事的流传非始于唐代 几乎所有《三国志演义》的研究者,根据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都认为三国故事在唐代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实际上,从诸葛亮的故事来看,它是在诸葛亮死后就已经开始... 一、从诸葛亮看三国故事的流传非始于唐代 几乎所有《三国志演义》的研究者,根据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都认为三国故事在唐代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实际上,从诸葛亮的故事来看,它是在诸葛亮死后就已经开始广泛流传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所附陈寿上表云:“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共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司马懿 八阵图 孔明 宣王 三国志平话 三国故事 裴注 汉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历史记录——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倾向
19
作者 佘大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5期31-35,共5页
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版本系统中现存最早的本子,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著。书前有庸愚子(蒋大器)的一篇序,写作时间是“弘治甲寅”(1494),这是我们确知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成书的最早时间,离朱... 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版本系统中现存最早的本子,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著。书前有庸愚子(蒋大器)的一篇序,写作时间是“弘治甲寅”(1494),这是我们确知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成书的最早时间,离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明朝(1368)的时间不过一百多年。我国古代早期的长篇小说,尤其象《通俗演义》这种被誉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座长篇小说的高峰的宏篇巨制,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故事流传、作家写作和“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的时间,最后才能印刷出版。按照这种情况来推算,《通俗演义》的酝酿和写作初稿的时间,大致在元朝末年,可能和有人所说的罗贯中“有志国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的时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伟大精神 思想倾向 罗贯中 中华民族 历史记录 蜀汉 刘备 仁德 曹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曹操是成功的艺术典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兴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4期100-106,共7页
由郭沫若同志发难翦伯赞同志响应的替历史上曹操翻案工作,近几个月在国内学术界鼓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大有益处的学术讨论,根据郭、翦和其他学者的意见,至少曹操对中国社会发展曾起过好作用,历史上的曹操不应一笔抹煞等等,看起来是没有疑... 由郭沫若同志发难翦伯赞同志响应的替历史上曹操翻案工作,近几个月在国内学术界鼓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大有益处的学术讨论,根据郭、翦和其他学者的意见,至少曹操对中国社会发展曾起过好作用,历史上的曹操不应一笔抹煞等等,看起来是没有疑问的了。讨论历史人物曹操,不免涉及《三国志通俗演义》和舞台的曹操,郭沫若同志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没有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迟早要把其中被“歪曲”了的曹操案翻过来,他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历史人物 三国志通俗演义 史学家 翦伯赞 裴松之 罗汝才 李世民 封建社会政治 唐太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