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1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射频用于三叉神经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魏星 王家双 包佳巾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05-207,共3页
目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头面部疼痛疾病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之一,本文报道脉冲射频为主治疗三叉神经区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本组共计疼痛科住院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0例,门诊患者30例,观察药物及脉冲射频治... 目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头面部疼痛疾病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之一,本文报道脉冲射频为主治疗三叉神经区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本组共计疼痛科住院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0例,门诊患者30例,观察药物及脉冲射频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性质、患区遗留症状和睡眠质量。结果:患者主诉头面部自发性闪电样疼痛、刀割样疼痛、烧灼样疼痛为主。激惹型42例,麻痹型18例,平均VAS评分为8.2分。药物组患者治疗后平均VAS评分为5.4分。经过加用2次脉冲射频治疗(2Hz4,0℃1,20s)平均VAS评分为3.3分。经过14~18个月的随访,脉冲射频组疗效稳定。结论:本组三叉神经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结果表明:加用脉冲射频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疼痛缓解明显,效果比较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疱疹后神经痛 脉冲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焦虑症状的网络分析
2
作者 宁卓慧 杨光辉 +3 位作者 张辉 翟小利 刘晶晶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7-471,共5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位于面部区域的三叉神经支配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剧烈痛感。若该疼痛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即可归类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1]。TN被称作痛中之王,是颅面部最常见...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位于面部区域的三叉神经支配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剧烈痛感。若该疼痛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即可归类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1]。TN被称作痛中之王,是颅面部最常见的神经痛类型[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焦虑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
3
作者 苗杨 何垒 +1 位作者 董道松 郭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5%利多卡因0.5 mL;B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C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0.5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记录患者术中疼痛、三叉神经心脏反射、术后面部疼痛及麻木情况。结果 术前3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卵圆孔穿刺时,C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 <0.05);而在球囊压迫时,3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显示,3组患者面部疼痛和麻木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穿刺卵圆孔时应给予足量(2%利多卡因1 mL)局部麻醉药以保证患者镇痛效果和抑制不良反射,在球囊压迫时,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25%利多卡因0.5 mL)同样可获得镇痛效果并抑制不良反射,对远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心脏反射 局部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对老年三叉神经痛相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李小波 谢东 李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VD组64例和PBC组66例。比较2组术后即刻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血清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MVD组与PBC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vs 97.0%,P>0.05)。MV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PB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PBC组,SOD、GSH-Px水平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术前,SOD、GSH-Px、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3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5-羟色胺水平高于术前,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疼痛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1,P=0.182)。结论MVD和PBC均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可调节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水平;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而PBC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 氧化性应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第Ⅰ支疼痛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张春攀 徐飞 +4 位作者 张茹 汪洋 吴江萍 朱丽璇 李艳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及三叉神经半月节及三叉神经分支而引起的一种非典型性面部神经痛[1]。疼痛根据病毒累及不同三叉神经分支而存在范围差异,其中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第I支慢性疼痛区域包括前额及眼眶周围,目... 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及三叉神经半月节及三叉神经分支而引起的一种非典型性面部神经痛[1]。疼痛根据病毒累及不同三叉神经分支而存在范围差异,其中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第I支慢性疼痛区域包括前额及眼眶周围,目前临床治疗有效率低,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并增加社会负担[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 面部神经痛 慢性疼痛 三叉神经 脉冲射频治疗 非典型性 高电压 长时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对患者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睿 王世娟 +1 位作者 郑铁牛 陈文生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对眼表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TN并行球囊压迫术的患者共30例60只眼。术前1 d、术后1 d分别检查双眼的角膜知觉、泪液分泌试验(Schir...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对眼表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TN并行球囊压迫术的患者共30例60只眼。术前1 d、术后1 d分别检查双眼的角膜知觉、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 TN患者双眼泪液分泌值和TBUT低于正常值。术前1 d双眼各项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P=0.072,P=0.069,P=1.000);术后1 d患侧眼角膜知觉、泪液分泌值、TBUT较对侧眼显著下降(P <0.01,P <0.01,P <0.01),荧光素染色评分较对侧眼略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与术前比,术后患侧眼角膜知觉、泪液分泌值、TBUT显著下降(P <0.01,P <0.01,P <0.01),荧光素评分略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 TN患者双眼泪液分泌量低、泪膜稳定性差。行球囊压迫术后,患侧眼角膜知觉减弱,泪液分泌量与泪膜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因此,建议TN患者无论手术与否均需眼科干预、治疗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球囊压迫术 眼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轩 张飞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5-460,共6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常见的头面部疼痛,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ICHD-3)明确了TN的诊断标准。病理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常见的头面部疼痛,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ICHD-3)明确了TN的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以神经血管压迫、神经炎症和免疫反应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联合用药策略和新型抗惊厥药物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微创手术方面,微血管减压术、经皮射频热凝术、微球囊压迫术等技术也在逐渐完善。但仍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术的并发症及复发可能。未来有望通过基因和分子研究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针对特定分子通路的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为TN治疗带来突破。目前手术治疗是TN最有效的手段,本文现就经皮微创手术治疗TN的技术手段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甘油神经根阻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半月节电刺激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1例
8
作者 李建广 顾柯 +3 位作者 尹丰 王嘉义 赵明明 陈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5-398,共4页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面部神经痛,其特征是三叉神经分布的面部区域自发或诱发的电击样痛或刺痛,疼痛较剧烈。2018年头痛疾病国际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ICHD-3)将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面部神经痛,其特征是三叉神经分布的面部区域自发或诱发的电击样痛或刺痛,疼痛较剧烈。2018年头痛疾病国际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ICHD-3)将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分为经典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特发性三叉神经痛[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 三叉神经 半月节电刺激 顽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9
作者 卢洁 程余意 +3 位作者 王宏岩 何亮亮 窦智 杨立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入室局部麻醉前(T0)、三叉神经节阻滞时(T1)、阻滞退针后(T2)、穿刺针进入卵圆孔时(T3)、球囊压迫时(T4)、解除压迫后3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并统计三叉-心脏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TCR)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1、7天、1、3、6、12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主观面部麻木分级、浅感觉减退评级、咀嚼肌力评级,以及术后12个月的口服镇痛药减少情况、病人满意度、MacNab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基线相比,所有病人在T3、T4时HR出现明显波动,在T4、T5时MAP明显波动,在T4时出现TCR 1例,总体术后NR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长期有效;咀嚼肌乏力于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所有病人在术后1天至3个月期间存在主观面部麻木及浅感觉明显减退,V1及V3区域于术后6个月出现明显恢复趋势,术后12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V2区域在术后3个月时出现明显恢复,于术后12个月时均未能完全恢复。术后12个月时,92.5%的病人口服镇痛药减少≥50%,85%的病人认为疗效符合预期。结论:区域麻醉下PBC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长期有效率及病人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球囊压迫 区域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根碱调节CXCL12/CXCR4信号通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10
作者 田佳玉 冯丹 +3 位作者 胡焓 张书力 童胜雄 李少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根碱调节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血根碱低剂量(50 mg/kg)组、血根碱高剂量(100 mg/kg)组、NU... 目的:探讨血根碱调节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血根碱低剂量(50 mg/kg)组、血根碱高剂量(100 mg/kg)组、NUCC-390(CXCL12/CXCR4信号激活剂,2.2 mg/kg)组、血根碱高剂量(100 mg/kg)+NUCC-390(2.2 mg/kg)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药物处理组大鼠腹腔注射树脂毒素(RTX)建立PHN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含10%Tween 80和10%乙醇的生理盐水,血根碱和NUCC-390处理后,检测大鼠长时程自发痛、机械性痛觉过敏及热痛觉过敏症状,比较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热刺激反应潜伏期(PWTL);TUNEL染色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ELISA检测大鼠脊髓组织及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环氧化酶-2(COX-2)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CXCL12/CXC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WMT显著降低(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根碱低、高剂量组大鼠PWMT均升高(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NUCC-390组大鼠PWMT降低(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血根碱高剂量组比较,血根碱高剂量+NUCC-390组大鼠PWMT降低(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血根碱可通过下调CXCL12/CXCR4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表达,进而阻止PHN大鼠炎症反应发生,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减轻大鼠长时程自发痛、机械性痛觉超敏反应和热痛觉减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根碱 CXCL12/CXCR4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治疗作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
11
作者 李瀚 周鸿飞 +1 位作者 刘峻 顾炜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内啡肽(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10只。树脂毒素腹腔注射构建PHN模型,造模成功后,火针组予以L4~6夹... 目的:探讨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内啡肽(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10只。树脂毒素腹腔注射构建PHN模型,造模成功后,火针组予以L4~6夹脊穴火针干预,药物组腹腔注射加巴喷丁。Von Frey电子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缩爪机械阈值(PWMT),热辐射刺激器测定大鼠缩爪热潜伏期(PWTL),ELISA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IL-10、β-EP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WMT显著下降(P<0.05),PWTL、脊髓组织PGE2、SP水平和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上升(P<0.05),脊髓背角IL-10、β-EP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相比模型组,火针组、药物组PWMT显著升高(P<0.05),PWTL、脊髓组织PGE2、SP水平和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0、β-E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火针能够改善PHN大鼠疼痛反应,降低外周血炎症水平,其作用可能与激活IL-10/β-EP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火针 镇痛 IL-10 Β-内啡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然 魏海滨 +2 位作者 李伟 王俊领 毛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究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orsal root ganglion-pulsed radiofrequency,DRG-PRF)联合规范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探究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orsal root ganglion-pulsed radiofrequency,DRG-PRF)联合规范药物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就诊的214例AHN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药物联合DRG-PRF治疗组(A组)106例和药物治疗组(B组)108例。观察两组病人PHN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及两组病人治疗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根据皮损愈合后持续疼痛≥1个月为诊断标准,A组的PHN发生率为16%,B组为39%;根据皮损愈合后持续疼痛≥3个月为诊断标准,A组PHN发生率为11%,B组为48%,A组的PHN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NRS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A组疼痛减轻程度和睡眠治疗改善程度优于B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药物联合DRG-PRF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AHN的PHN发生率显著下降,安全性高,可有效预防PHN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活胜湿汤联合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盛志锋 潘小燕 许旭东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0-693,共4页
目的观察羌活胜湿汤联合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神经痛(PH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PHN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CT引导下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羌活胜湿... 目的观察羌活胜湿汤联合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脉冲射频对带状疱疹神经痛(PH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PHN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CT引导下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羌活胜湿汤,疗程21 d。检测2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证候评分、炎症因子(PGE 2、TNF-α、IL-8)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治疗14、21 d后,2组VAS评分、PSQI、中医证候评分、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轻微腹泻,未针对性处理即好转。结论羌活胜湿汤联合CT引导下脊神经根脉冲射频可减轻PHN患者疼痛及炎症反应,改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胜湿汤 神经根脉冲射频 带状疱疹神经痛 疼痛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感觉阈值测定对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估和预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运中 郭晓丽 +4 位作者 赵雷 王晓川 沈启明 马建云 张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34-538,543,共6页
带状疱疹(herper zoster,HZ)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由于高龄、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导致免疫力低下,使潜伏在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是HZ极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而... 带状疱疹(herper zoster,HZ)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由于高龄、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导致免疫力低下,使潜伏在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是HZ极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而三叉神经眼支的HZ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更高,只有尽早的进行干预才能有效的预防[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眼支 免疫力低下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富血小板血浆 ZOSTER 再激活 病毒感染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疱疹早期应用度洛西汀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Zhao C Zhang T +1 位作者 Zhu Q 赵春美(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4,共2页
经典抗焦虑抑郁药物-度洛西汀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一线治疗药物。本研究首次提出在带状疱疹出疱急性期预防性口服度洛西汀有望预防PHN的发生,纳入疼痛VAS评分≥4、带状疱疹出疱72 h内的750例病人,随机分... 经典抗焦虑抑郁药物-度洛西汀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一线治疗药物。本研究首次提出在带状疱疹出疱急性期预防性口服度洛西汀有望预防PHN的发生,纳入疼痛VAS评分≥4、带状疱疹出疱72 h内的75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度洛西汀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度洛西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度洛西汀。主要结局指标为12周时PHN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3、4、8周VAS评分>0的人数,以及4、8、12周VAS评分≥3的人数、生活质量评分、病人总体变化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等。结果表明,度洛西汀组的PHN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度洛西汀组第3、4、8周VAS评分>0的人数,以及4、8和12周VAS评分≥3的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度洛西汀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病人总体变化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虽然本研究为阴性结果,但预防性口服度洛西汀仍可以避免5.9%的带状疱疹病人发展成为PHN,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度洛西汀 结局指标 阴性结果 一线治疗药物 早期应用 随机对照研究 带状疱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麟鹏教授“逐邪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芳 王少松 +2 位作者 张帆 张雪 王麟鹏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79-2483,共5页
总结王麟鹏教授运用“逐邪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学术思想。王麟鹏教授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提出“逐邪通络”针刺法,分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强调应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发作分期、正邪盛衰确定不同的针刺方案,提出局部取穴应... 总结王麟鹏教授运用“逐邪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学术思想。王麟鹏教授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提出“逐邪通络”针刺法,分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强调应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发作分期、正邪盛衰确定不同的针刺方案,提出局部取穴应用经络辨证为主;主张疼痛发作期以祛邪为要,缓解期主张扶正与祛邪兼而有之,重视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慎用扳机点的治疗理念,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麟鹏 三叉神经 逐邪 名医经验 取穴 针刺操作 扳机点 调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程外周神经电刺激治疗早期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分析
17
作者 柳麒 张盼盼 +4 位作者 闫亚飞 李圣洪 王娟 贾强 贾一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9-302,309,共5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病人疱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具有阵发性闪电样、刀割样等特点的神经病理性疼痛[1]。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患病率约为7.7%,头面部带状疱疹约...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病人疱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具有阵发性闪电样、刀割样等特点的神经病理性疼痛[1]。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患病率约为7.7%,头面部带状疱疹约占20%,仅次于胸背部带状疱疹,而29.8%HZ病人将进展为PHN[2,3]。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显著增加病人经济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头面部带状疱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小脑角肿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颖 刘瑞洁 +1 位作者 杨治权 杨转移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8-594,共7页
目的: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常见病因,其位置隐蔽,进展缓慢,难以早期发现。本研究旨在探讨CPA肿瘤继发性T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继发性TN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 目的: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常见病因,其位置隐蔽,进展缓慢,难以早期发现。本研究旨在探讨CPA肿瘤继发性T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继发性TN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116例CPA肿瘤继发T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分析肿瘤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肿瘤部位、手术方式及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95.7%(111/116)为良性肿瘤,3.4%(4/116)为恶性肿瘤,0.9%(1/116)为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以胆脂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多见。46.6%(54/116)的患者表现为单纯TN,53.4%(62/116)出现其他伴随症状,这取决于不同类型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速度等因素。本组病例手术全切率在90%以上,41.4%(48/116)的患者在切除肿瘤后同期行微血管减压,其中神经鞘瘤占比最高。手术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3.9%,神经鞘瘤的有效率高于胆脂瘤、脑膜瘤(均P<0.05);胆脂瘤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脑膜瘤、神经鞘瘤(均P<0.05)。结论:CPA肿瘤是继发性TN的主要病因,以良性肿瘤多见,恶性肿瘤虽少但容易被漏诊,早期诊治对预后影响很大。不同类型肿瘤在临床症状、手术方式、疗效等方面有所不同,手术策略需兼顾肿瘤切除程度及神经功能保护,必要时行微血管减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三叉神经 桥小脑肿瘤 临床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误诊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3例临床病例分析及思考
19
作者 刘云涛 张佩珺 +3 位作者 朱梓涵 李俊 卢帆 肖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56-558,共3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30天及以上的疼痛[1]。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烧灼样痛或针刺样痛,并伴随痛觉超敏,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在临床中对于PH...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30天及以上的疼痛[1]。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烧灼样痛或针刺样痛,并伴随痛觉超敏,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在临床中对于PHN的诊断主要基于带状疱疹感染病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无需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或其他辅助检查[3]。基于此情况,在疾病表现不典型、病人病史描述不具体等情况时,对疾病的诊断会造成误诊的情况发生。根据文献报道,约39%的病人在初次诊断中存在误诊的情况,且涉及多个系统及病种,其中头面部、胸背部带状疱疹误诊率为58.6%[4]。因此,减少PHN的误诊率对提高诊疗水平,减少病人痛苦,防止由于误诊所带来的医疗负担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我科3例以PHN为主诉就诊的病人,经过诊疗过程中完善相关检查及查体,最终诊断为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例,并探讨PHN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N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类药物个体化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邹杨 支旭然 +3 位作者 高丽君 覃旺军 樊碧发 刘湘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8-623,共6页
加巴喷丁类药物(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线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加巴喷丁类药物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受肾功能影响较大,多数研究表明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的体内清除与肾小球滤过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肾功能减退病人... 加巴喷丁类药物(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线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加巴喷丁类药物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受肾功能影响较大,多数研究表明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的体内清除与肾小球滤过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肾功能减退病人和老年病人需酌情减量使用。加巴喷丁类药物体内过程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导致个体差异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本文将对影响加巴喷丁类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变化的因素、个体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综述,结合加巴喷丁类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和基因多态性检测手段,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类药物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治疗药物监测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