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福 张奎启 李牧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2000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部标本 1 6例 ( 32侧 )。结果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 (主要是小脑上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 )发生接触的占 5 0 .0 % ( 1 6 /32 ) ,形成压迫的占 1 2 .5 %...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部标本 1 6例 ( 32侧 )。结果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 (主要是小脑上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 )发生接触的占 5 0 .0 % ( 1 6 /32 ) ,形成压迫的占 1 2 .5 % ( 4/32 )。结论 :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根 血管压迫 周围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对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WDR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罗道枢 陈磊 +1 位作者 王玮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9-553,共5页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audal subnucleus of the spinaltrigeminal nucleus,Vc)内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 neurons,WDR)神经元自发放电和诱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通过慢性压迫损伤三...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audal subnucleus of the spinaltrigeminal nucleus,Vc)内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 neurons,WDR)神经元自发放电和诱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通过慢性压迫损伤三叉神经根的方法建立三叉神经痛(TN)动物模型,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空白对照组和TN模型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诱发的放电活动。结果:对照组和TN模型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分别为0.84±0.15 Hz和3.18±0.59 Hz;口面部感受野分别给予刷、压、夹机械刺激后,对照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分别为3.27±1.28 Hz、5.62±0.74 Hz和6.76±1.22 Hz,而TN组大鼠诱发放电频率则分别为7.85±1.57 Hz、10.04±0.72 Hz和12.04±1.77 Hz。结论:TN模型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和诱发放电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提示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可诱导Vc内WDR神经元兴奋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根 慢性压迫损伤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广动力范围神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三叉神经根和半月结的微循环床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福 张奎启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研究家兔三叉神经根和半月结内微循环的形态和结构。方法:20只家兔血管灌流固定,墨汁灌注血管,显微解剖三叉神经根和半月神经节,通过透明和切片观察神经根内血管的分布形态。结果:三叉神经根的微血管分为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 目的:研究家兔三叉神经根和半月结内微循环的形态和结构。方法:20只家兔血管灌流固定,墨汁灌注血管,显微解剖三叉神经根和半月神经节,通过透明和切片观察神经根内血管的分布形态。结果:三叉神经根的微血管分为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微血管。神经外膜血管沿神经根径向走行,沿途再发侧支斜行或横行入神经束之间,顺神经根束分布,并发侧支进入神经内膜;半月结内微血管围绕神经节细胞分布;三叉神经根内的微血管配布不均,其近侧端微血管数量较少,远侧端微血管数量较多。结论:三叉神经根内微循环血量调节主要依赖神经外膜和束膜的微动脉。三叉神经根微循环可能在三叉神经痛中扮演重要作用,神经根在受到压迫后,可造成神经根微循环障碍,进而可能引发神经纤维脱髓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根 微循环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大鼠三叉神经根区Fyn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于映映 林凌 +2 位作者 罗丽丽 武婉莹 罗道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7-701,共5页
目的: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动物模型基础上,研究三叉神经根区(trigeminal nerve root entry zone,TREZ)Fyn蛋白的表达。方法:通过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诱导建立大鼠TN动物模型,von Frey丝检测大鼠口面部术前1 d和术... 目的: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动物模型基础上,研究三叉神经根区(trigeminal nerve root entry zone,TREZ)Fyn蛋白的表达。方法:通过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诱导建立大鼠TN动物模型,von Frey丝检测大鼠口面部术前1 d和术后1、3、7、14、21 d和28 d的机械性痛敏,然后在大鼠分别存活7、14、21 d和28 d时灌注取材,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以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三叉神经根区Fyn的表达变化。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TN模型组大鼠术后14 d的机械性痛敏阈值明显降低,与假手术(Sham)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N模型组大鼠术后三叉神经根区Fyn阳性细胞增多,Sham组未见明显变化。(3)Western Blot显示:TN模型组大鼠术后7 d Fyn表达量相对Sham组降低(P<0.05),术后14 d降至最低;术后21 d Fyn表达上调,但仍低于Sham组;术后28 d TN组Fyn表达量明显上升且高于Sham组。结论:大鼠TREZ慢性压迫损伤后,Fyn表达在TN早期降低,而在TN后期Fyn表达升高,提示Fyn可能参与TN动物模型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根 慢性压迫 FY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根表层纤维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江远仕 杨冬涛 +3 位作者 吴婉芬 王少洪 吴璇 张长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感觉根(TNSR)的解剖学结构,及其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尸体的三叉神经根标本取材、并对TNSR石蜡包埋及连续切片,进行较系统的观察。为2例TN患者行TNSR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感觉根(TNSR)的解剖学结构,及其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可行性。方法:对10例尸体的三叉神经根标本取材、并对TNSR石蜡包埋及连续切片,进行较系统的观察。为2例TN患者行TNSR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的治疗与随访。结果:解剖及组织学上显示了TNSR的中央部分有一根巨大的神经纤维束,而在表层环绕着细小的神经纤维束。术中的观察与组织学一致,2例TN患者术后,面部疼痛等症状消失,分别随访1年6个月及1年4个月,症状未复发,且保留了温、触觉功能、角膜反射及形态正常。结论:TNSR中央区域有一巨束神经纤维,表层分布着小神经纤维束。表层神经纤维束切断术能够治疗TN,且保留了温、触觉及角膜反射,本手术方法是一种治疗TN有效的、且很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解剖 神经解剖 三叉神经感觉 束切断术 三叉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根减压术后伴发带状疱疹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高连红 苏琼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639-639,共1页
病例报告 患者男,57岁。因反复左颌面部电击样刺痛4年余,加重半月入院。患者4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颌面部电击样刺痛,洗脸、刷牙、讲话时均可诱发,持续15-30分钟后可缓解,曾在院外多家医院就医,诊断为“左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 病例报告 患者男,57岁。因反复左颌面部电击样刺痛4年余,加重半月入院。患者4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颌面部电击样刺痛,洗脸、刷牙、讲话时均可诱发,持续15-30分钟后可缓解,曾在院外多家医院就医,诊断为“左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根 带状疱疹 减压术后 伴发 三叉神经 卡马西平片 病例报告 颌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慢性压迫三叉神经根的方法建立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
7
作者 周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66-766,共1页
三凡神经痛(TN)是累及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感觉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根 动物模型 慢性压迫 剧烈疼痛 反复发作 发病机制 分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觉根入髓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宏伟 李勇杰 +1 位作者 胡永生 马凯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2-203,共2页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的适应症、术中所见、术后疗效和安全性。探讨TN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0年12月到2003年10月间,169例TN患者接受了显微外...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的适应症、术中所见、术后疗效和安全性。探讨TN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0年12月到2003年10月间,169例TN患者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手术前后进行了直观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s,VAS)评分。结果:术后1周疼痛消失131例,疼痛减轻35例,疼痛无变化3例。手术前后VAS评分分别为8.86±1.08和0.48±0.12,统计结果表明手术前后疼痛改变有显著性差异。术后无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多为暂时性并发症。随访期间有4例复发。结论:MVD手术的有效性证明了三叉神经感觉根入髓区血管压迫是TN的主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 病因 血管压迫 微血管减压手术 三叉神经感觉 VAS评分 手术并发症 术后疗效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与感觉根部分切断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崔艳魁 程鹏 +3 位作者 刘玉川 齐卫涛 邵明辰 王庆旭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1-186,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与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本课题选取的9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均来自于本院,收治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实验组45例病人采取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与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本课题选取的9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均来自于本院,收治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实验组45例病人采取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对照组45例病人采取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治疗,对比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病人手术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病人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SF-36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在术后,两组病人VAS、SF-36评分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病人VAS、SF-36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效果明显优于微血管减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复发率低的特点,能有效减轻三叉神经痛,保障病人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术后并发症要稍高于微血管减压术,但总体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感觉部分切断术 三叉神经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生 张晓磊 +3 位作者 李伟 任远 王贵怀 王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4-476,共3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痛,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TN最重要的手术方法之一。MVD术后复发的TN治疗较为棘手。可能的选择包括伽马刀、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痛,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TN最重要的手术方法之一。MVD术后复发的TN治疗较为棘手。可能的选择包括伽马刀、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半月节后根甘油阻滞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等[1,2]。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安全有效,操作时间短,病人耐受好,并且可以多次进行,成为治疗MVD术后复发TN重要的选择[3]。PBC在1978年最早由Mullan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术 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叉神经根 球囊压迫 机器人辅助 面部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治疗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1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帆 刘树轩 +1 位作者 刘云阳 冯学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3-305,共3页
动脉穿过三叉神经感觉根并导致三叉神经痛发生,这类病例非常罕见,少有报告。本文报告1例57岁女性患者,右侧颜面部疼痛半年余。术前三叉神经高分辨核磁提示:右侧小脑上动脉与右侧三叉神经关联紧密。诊断为右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发现... 动脉穿过三叉神经感觉根并导致三叉神经痛发生,这类病例非常罕见,少有报告。本文报告1例57岁女性患者,右侧颜面部疼痛半年余。术前三叉神经高分辨核磁提示:右侧小脑上动脉与右侧三叉神经关联紧密。诊断为右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发现,右侧小脑上动脉呈垂直关系穿过右侧三叉神经感觉根,与其密切接触并有较明显压迫,因无法分离动脉和神经,且小脑上动脉上方的三叉神经纤维束较薄,镜下观察有些萎缩,故将小脑上动脉上方的三叉神经感觉根进行切断,充分分离血管和神经后,将Teflon垫片置入动脉和位于动脉下方的三叉神经感觉根之间。术后患者疼痛消失。该病例的发病机制较为特殊,丰富了三叉神经痛的形成原因,而且治疗方式上,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同行关注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感觉部分切断术 小脑上动脉 三叉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双靶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立 单国用 +2 位作者 张松 高松涛 王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534-537,共4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以单侧面部严重的阵发性刺痛或触电样疼痛为特征的疼痛综合征。伴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该病发病率也逐渐提高[1]。伽玛刀(gamma knife surgery,GKS)侵袭性较少,已被证实在治疗TN方...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以单侧面部严重的阵发性刺痛或触电样疼痛为特征的疼痛综合征。伴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该病发病率也逐渐提高[1]。伽玛刀(gamma knife surgery,GKS)侵袭性较少,已被证实在治疗TN方面疗效显著[2]。但由于老年人基础体质较差,且多伴随其他基础疾病,耐受性差,在老年TN病人中GKS术后疗效及安全性如何,目前国内此项研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伽玛刀 NEURALGIA 靶点治疗 TRIGEMINAL 单侧面 基础疾病 疼痛综合征 knife 三叉神经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创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世亭 郑学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75-3378,共4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是由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所致。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程度非常剧烈,所以患者的治疗愿望很强。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对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效,然而并不能根治,而且疗效逐渐下降;药物毒副作用也很大...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是由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所致。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程度非常剧烈,所以患者的治疗愿望很强。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对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效,然而并不能根治,而且疗效逐渐下降;药物毒副作用也很大,一些患者不能耐受。有证据[1]表明,三叉神经痛病程超过8年的患者,手术后更容易复发,因此美国神经病学会-欧洲神经病学协会联盟(AAN-EFNS)《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指出,三叉神经痛患者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应尽快手术治疗[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微创外科治疗 三叉神经根 奥卡西平 微血管减压术 静脉窦 神经疾病 三叉神经 美国神经病学会 药物毒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的MR成像 被引量:6
14
作者 尤超 陈克敏 柴维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2-904,共3页
三叉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一对颅神经,由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组成,其中以躯体感觉神经纤维为主,主要分布于颜面皮肤、眼、鼻、口腔黏膜等。三叉神经系统由三叉神经根(TNR)、三叉神经节(TNG)、三叉神经分支、即眼支(V1)、上颌支(V2)、
关键词 三叉神经 MR成像 感觉神经纤维 三叉神经系统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 感觉纤维 运动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及其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夏爽 袁辉 祁吉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7期668-671,共4页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器质性病变 影像学 影像检查技术 三叉神经根 体格检查 运动功能 影像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特点及突触联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孔祥玉 谢宏林 +1 位作者 杨振江 赵淑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2-453,共2页
关键词 纯酒精注射 毁损 三叉神经根 溃变 三叉神经初级传入纤维终末 超微结构 突触联系 电镜观察 痛觉调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后脑血管意外8例报道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虎山 吴春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09-310,共2页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的并发症已为大家熟知,但术后出现脑血管意外尚少见。现将我科1972年10月至1995年12月经治8例报告如下。 资料 本组男4例、女4例,除1例男性为37岁外,余为60岁以上。术前有高血压病史者7例,4例长期服降压药,能控制...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的并发症已为大家熟知,但术后出现脑血管意外尚少见。现将我科1972年10月至1995年12月经治8例报告如下。 资料 本组男4例、女4例,除1例男性为37岁外,余为60岁以上。术前有高血压病史者7例,4例长期服降压药,能控制血压在基本正常范围,余3例虽经积极治疗,但血压仍波动在25/22kPa~20/16kPa。1例既往血压正常。本组既往均无脑血管病史。 本组均有典型的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其中右三叉神经痛6例,左侧疼痛2例;病程均在1年以上,最长者为21年。均于药物治疗无效后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头颅CT检查5例,3例提示脑萎缩,均未发现脑出血及梗塞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三叉神经感觉 切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之手术理念 被引量:8
18
作者 仲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81-3383,共3页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表现为单侧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电击样剧烈疼痛发作[1]。由于后颅窝解剖特点,此病在黄种人中发生率较高[2]。其病因系三叉神经颅内段受周围血管压迫,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笔者的初步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表现为单侧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电击样剧烈疼痛发作[1]。由于后颅窝解剖特点,此病在黄种人中发生率较高[2]。其病因系三叉神经颅内段受周围血管压迫,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笔者的初步研究结果认为,该病的本质是三叉神经脱髓鞘变性和异位动作电位形成。对于那些在解剖上三叉神经根和其周围脑血管较靠近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根 手术理念 TRIGEMINAL 神经分布区域 NEURALGIA 周围血管 后颅窝 脱髓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维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84-3385,共2页
微血管减压术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等相比较,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发生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国内报道的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疗单位不下百家,但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疾病的认知偏颇以及... 微血管减压术已较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等相比较,具有治愈率高,术后发生面部感觉障碍、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国内报道的开展该类手术的医疗单位不下百家,但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疾病的认知偏颇以及手术数量的多寡差异,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有较大的差异。如何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为大家所关注,笔者认为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或许可以达到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半月神经 三叉神经根 咀嚼无力 微血管减压术 手术数量 感觉障碍 手术安全性 临床路径 疼痛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GluT1样阳性终末在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三级核团-“带状区”内的分布及来源
20
作者 张亮 庞有旺 李金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1-266,共6页
本文综合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行束路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技术,对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阳性终末在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三级核团-“带状区”内的分布和来源、以及与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投射的神经元之... 本文综合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行束路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技术,对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阳性终末在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三级核团-“带状区”内的分布和来源、以及与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投射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组成“带状区”的四个核团,即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Vpdm)、三叉上核尾外侧部(Vsup-CL)、三叉神经运动核腹侧区(AVM)和上橄榄核背侧区(ADO)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VGluT1样阳性终末呈密集分布;(2)将逆行追踪剂四甲基罗达明(TMR-DA)注入丘脑VPM后,在上述核团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TMR逆标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3)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部分VGluT1样阳性终末包绕在TMR逆标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4)当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7d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手术侧Vpdm内的VGluT1样阳性产物明显下降,其他三个核团内无明显变化,但当切断三叉神经运动根8周后,则在手术侧Vsup内观察到VGluT1样阳性产物几乎完全消失,而Vpdm、AVM和ADO内并无变化。以上结果提示:(1)大鼠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三级核团-“带状区”的四个核团内均有大量的VGluT1样阳性终末分布,但它们的来源有所不同,其中Vpdm内的VGluT1样阳性终末来自于外周的三叉神经节细胞,Vsup内的VGluT1样阳性终末来自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而AVM和ADO内的VGluT1样阳性终末可能来自于中枢其他核团;(2)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从“带状区”向丘脑VPM传递的过程中,谷氨酸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束路追踪 三叉神经根切断术 VGluTl 免疫组织化学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