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1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
1
作者 苗杨 何垒 +1 位作者 董道松 郭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5%利多卡因0.5 mL;B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C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0.5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记录患者术中疼痛、三叉神经心脏反射、术后面部疼痛及麻木情况。结果 术前3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卵圆孔穿刺时,C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 <0.05);而在球囊压迫时,3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显示,3组患者面部疼痛和麻木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穿刺卵圆孔时应给予足量(2%利多卡因1 mL)局部麻醉药以保证患者镇痛效果和抑制不良反射,在球囊压迫时,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25%利多卡因0.5 mL)同样可获得镇痛效果并抑制不良反射,对远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心脏反射 局部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术中三叉神经心反射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肖玉花 曹丽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3,共5页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经皮球囊压迫(PBC)三叉神经半月节术是治疗TN的首选手术之一,但术中容易发生三叉神经心反射(TCR)。TCR主要表现为穿刺针或球囊压迫刺激三叉神经时突然发生心动过缓,并伴随血压骤升,严重者甚至...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经皮球囊压迫(PBC)三叉神经半月节术是治疗TN的首选手术之一,但术中容易发生三叉神经心反射(TCR)。TCR主要表现为穿刺针或球囊压迫刺激三叉神经时突然发生心动过缓,并伴随血压骤升,严重者甚至发生心搏骤停,显著增加了围术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TCR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为TCR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心反射 心动过缓 心搏骤停 三叉神经 经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3
作者 卢洁 程余意 +3 位作者 王宏岩 何亮亮 窦智 杨立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入室局部麻醉前(T0)、三叉神经节阻滞时(T1)、阻滞退针后(T2)、穿刺针进入卵圆孔时(T3)、球囊压迫时(T4)、解除压迫后3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并统计三叉-心脏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TCR)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1、7天、1、3、6、12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主观面部麻木分级、浅感觉减退评级、咀嚼肌力评级,以及术后12个月的口服镇痛药减少情况、病人满意度、MacNab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基线相比,所有病人在T3、T4时HR出现明显波动,在T4、T5时MAP明显波动,在T4时出现TCR 1例,总体术后NR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长期有效;咀嚼肌乏力于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所有病人在术后1天至3个月期间存在主观面部麻木及浅感觉明显减退,V1及V3区域于术后6个月出现明显恢复趋势,术后12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V2区域在术后3个月时出现明显恢复,于术后12个月时均未能完全恢复。术后12个月时,92.5%的病人口服镇痛药减少≥50%,85%的病人认为疗效符合预期。结论:区域麻醉下PBC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长期有效率及病人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球囊压迫 区域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焦虑症状的网络分析
4
作者 宁卓慧 杨光辉 +3 位作者 张辉 翟小利 刘晶晶 薛朝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7-471,共5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位于面部区域的三叉神经支配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剧烈痛感。若该疼痛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即可归类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1]。TN被称作痛中之王,是颅面部最常见...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位于面部区域的三叉神经支配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剧烈痛感。若该疼痛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即可归类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1]。TN被称作痛中之王,是颅面部最常见的神经痛类型[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焦虑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对老年三叉神经痛相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李小波 谢东 李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VD组64例和PBC组66例。比较2组术后即刻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血清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MVD组与PBC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vs 97.0%,P>0.05)。MVD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PB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PBC组,SOD、GSH-Px水平明显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6 h血清IL-1β、IL-6、TNF-α、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术前,SOD、GSH-Px、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3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血清5-羟色胺水平高于术前,CGRP、P物质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疼痛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1,P=0.182)。结论MVD和PBC均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可调节炎性因子、神经递质水平;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而PBC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 氧化性应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半月节电刺激镇痛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姜在莹 倪兵 +5 位作者 杜涛 刘思宜 黄运健 祖伟 杨豆 朱宏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288,共6页
除典型三叉神经痛之外,其他面部慢性疼痛仍困扰着众多病人,药物治疗、射频、微血管减压手术等干预效果对大部分病人并不理想。三叉神经半月节电刺激(gasserian ganglion stimulation,GGS)是一种以三叉神经半月节为靶点的神经调控疗法,... 除典型三叉神经痛之外,其他面部慢性疼痛仍困扰着众多病人,药物治疗、射频、微血管减压手术等干预效果对大部分病人并不理想。三叉神经半月节电刺激(gasserian ganglion stimulation,GGS)是一种以三叉神经半月节为靶点的神经调控疗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GGS在临床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但缺乏其镇痛机制探讨,也缺乏标准化的适应证和手术流程。本文针对GGS的治疗原理、适应证、手术路径及今后可能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为面部疼痛的解决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半月节 电刺激 神经调控 面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第Ⅰ支疼痛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张春攀 徐飞 +4 位作者 张茹 汪洋 吴江萍 朱丽璇 李艳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及三叉神经半月节及三叉神经分支而引起的一种非典型性面部神经痛[1]。疼痛根据病毒累及不同三叉神经分支而存在范围差异,其中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第I支慢性疼痛区域包括前额及眼眶周围,目... 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及三叉神经半月节及三叉神经分支而引起的一种非典型性面部神经痛[1]。疼痛根据病毒累及不同三叉神经分支而存在范围差异,其中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第I支慢性疼痛区域包括前额及眼眶周围,目前临床治疗有效率低,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并增加社会负担[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 面部神经 慢性疼痛 三叉神经 脉冲射频治疗 非典型性 高电压 长时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三叉神经刺激对慢性偏头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8
作者 刘林林 朱俊超 +1 位作者 白定群 蒋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8-509,共12页
目的:探究经皮三叉神经刺激(external trigeminal nerve stimulation, eTNS)对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 CM)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NTG)法构建CM模型。模型大鼠接受不同参数的eTNS刺激:低频... 目的:探究经皮三叉神经刺激(external trigeminal nerve stimulation, eTNS)对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 CM)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NTG)法构建CM模型。模型大鼠接受不同参数的eTNS刺激:低频段低强度、高频段低强度、低频段高强度、高频段高强度。检测大鼠机械痛阈值及热痛阈值,明确eTNS对CM的作用及最佳刺激参数;检测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 TNC)部位CGRP、c-Fos、小胶质细胞标志物及炎症因子表达,明确eTNS治疗的潜在机制。结果:高频段低强度eTNS显著提升CM大鼠疼痛阈值,降低TNC部位CGRP、c-Fos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促炎因子释放,促进M2型标志物表达。结论:高频段低强度eTNS对CM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介导的中枢敏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三叉神经刺激 慢性偏头痛 中枢敏化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Kir4.1在慢性偏头痛小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苏文婕 肖少波 +5 位作者 张秀芬 扆慧洁 高男 郭星豪 于生元 刘若卓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425,435,共13页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内向整流钾通道4.1(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 4.1,Kir4.1)在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模型小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CM中的作用。方法...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内向整流钾通道4.1(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 4.1,Kir4.1)在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模型小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trigeminal nucleus caudalis,TN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CM中的作用。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空白对照(CON)组、慢性偏头痛(CM)组和频发慢性偏头痛(frequent chronic migraine,FCM)组,每组15只。通过反复注射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建立CM小鼠模型(隔日注射NTG)和FCM小鼠模型(每日注射NTG);繁育后获得的72只Aldh1/1-Cre ERT2雄性小鼠靶向TNC脑区过表达或敲低星形胶质细胞Kir4.1后,反复注射NTG建立CM小鼠模型,von Frey纤维丝评估基础痛阈,包括50%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50%MWT)和眶周机械痛阈(head withdrawal threshold,HWT)。通过使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c-Fos蛋白和Kir4.1的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FCM组与CM组模型小鼠痛觉阈值显著降低,TNC脑区Kir4.1表达下降,CGRP和c-Fos表达增加。过表达Kir4.1小鼠TNC脑区的CGRP蛋白表达显著减少且MWT和HWT明显增高,敲低Kir4.1组小鼠则相反。结论:TNC区星形胶质细胞Kir4.1可能参与CM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Kir4.1 中枢敏化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对患者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睿 王世娟 +1 位作者 郑铁牛 陈文生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对眼表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TN并行球囊压迫术的患者共30例60只眼。术前1 d、术后1 d分别检查双眼的角膜知觉、泪液分泌试验(Schir...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对眼表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TN并行球囊压迫术的患者共30例60只眼。术前1 d、术后1 d分别检查双眼的角膜知觉、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 TN患者双眼泪液分泌值和TBUT低于正常值。术前1 d双眼各项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P=0.072,P=0.069,P=1.000);术后1 d患侧眼角膜知觉、泪液分泌值、TBUT较对侧眼显著下降(P <0.01,P <0.01,P <0.01),荧光素染色评分较对侧眼略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与术前比,术后患侧眼角膜知觉、泪液分泌值、TBUT显著下降(P <0.01,P <0.01,P <0.01),荧光素评分略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 TN患者双眼泪液分泌量低、泪膜稳定性差。行球囊压迫术后,患侧眼角膜知觉减弱,泪液分泌量与泪膜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因此,建议TN患者无论手术与否均需眼科干预、治疗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球囊压迫术 眼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轩 张飞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5-460,共6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常见的头面部疼痛,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ICHD-3)明确了TN的诊断标准。病理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常见的头面部疼痛,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ICHD-3)明确了TN的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以神经血管压迫、神经炎症和免疫反应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联合用药策略和新型抗惊厥药物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微创手术方面,微血管减压术、经皮射频热凝术、微球囊压迫术等技术也在逐渐完善。但仍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术的并发症及复发可能。未来有望通过基因和分子研究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针对特定分子通路的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为TN治疗带来突破。目前手术治疗是TN最有效的手段,本文现就经皮微创手术治疗TN的技术手段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甘油神经根阻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半月节电刺激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1例
12
作者 李建广 顾柯 +3 位作者 尹丰 王嘉义 赵明明 陈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5-398,共4页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面部神经痛,其特征是三叉神经分布的面部区域自发或诱发的电击样痛或刺痛,疼痛较剧烈。2018年头痛疾病国际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ICHD-3)将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面部神经痛,其特征是三叉神经分布的面部区域自发或诱发的电击样痛或刺痛,疼痛较剧烈。2018年头痛疾病国际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ICHD-3)将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分为经典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特发性三叉神经痛[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 三叉神经 半月节电刺激 顽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马西平对三叉神经痛大鼠三叉神经节及血清中BDNF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玉丰 周敏 +6 位作者 熊嘉文 黄若瑜 沈文浩 占婷 谢玉婷 高云 熊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影响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临床治疗效果不佳。TN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服用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来抑制疼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 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影响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临床治疗效果不佳。TN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服用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来抑制疼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慢性痛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慢性压迫性损伤眶下神经(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ION-CCI)大鼠模型观察CBZ处理对TN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和血清中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ION-CCI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N组、TN+低剂量(20 mg/kg)CBZ处理组、TN+中剂量(40 mg/kg)CBZ处理组、TN+高剂量(80 mg/kg)CBZ处理组。在手术前后定时测量各组大鼠的面部机械痛阈(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使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各组大鼠TG中BDNF及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的mRNA含量,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TG中BDNF蛋白质在神经元上的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TG中BDNF、Trk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及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的蛋白质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手术前,各组大鼠右侧面部感觉区域的机械痛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天开始,TN组大鼠机械痛阈与sham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1),TN+8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和TN+20 mg/kg CBZ处理组与TN组相比均升高(均P<0.05)。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TN组大鼠TG中的BDNF、TrkB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量均较sham组升高(均P<0.05),TN+2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TN+80 mg/kg CBZ处理组均较TN组降低(均P<0.05);与TN组相比,TN+2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TN+80 mg/kg CBZ处理组大鼠TG中的p-ERK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免疫荧光双标结果表明:TN组TG中的BDNF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主要共表达在神经元上,与sham组比较BDNF和NeuN水平升高(P<0.05),TN+2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TN+80 mg/kg CBZ处理组与TN组大鼠比较二者表达均降低(均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TN组大鼠血清中BDNF的水平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5),TN+20 mg/kg CBZ处理组、TN+40 mg/kg CBZ处理组、TN+80 mg/kg CBZ处理组均较TN组大鼠降低(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中BDNF水平与机械痛阈呈负相关(r=−0.650,P<0.01)。结论:CBZ处理可以抑制TN大鼠TG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降低TN大鼠血清中BDNF水平及ERK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TN。可以考虑将血清中BDNF水平作为诊断TN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B 卡马西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5p通过下调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1.1表达减轻大鼠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雪雯 郭刚文 +1 位作者 余珊子 胡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电压门控性钾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Kv)已被证实参与TN的发生、发展,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微RNA(microRNA,miR)可通过调节三叉神经节(trig... 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电压门控性钾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Kv)已被证实参与TN的发生、发展,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微RNA(microRNA,miR)可通过调节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上Kv通道的表达及神经元兴奋性,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本研究旨在探索TN模型中TG上Kv1.1和miR-21-5p的关系,评估miR-21-5p是否对Kv1.1有调控作用,为TN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1)假手术组(sham组,n=12),大鼠仅在术侧切口缝合,不结扎神经;2)Sham+agomir NC组(n=6),sham大鼠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于术侧TG微量注射agomir NC;3)Sham+miR-21-5p agomir组(n=6),sham大鼠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于术侧TG微量注射miR-21-5p agomir;4)TN组(n=12),采用铬肠线慢性缩窄性眶下远端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distal infraorbital nerve,dIoN-CCI)法构建TN大鼠模型;5)TN+antagomir NC组(n=6),TN大鼠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于术侧TG微量注射antagomir NC;6)TN+miR-21-5p antagomir组(n=6),TN大鼠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于术侧TG微量注射miR-21-5p antagomir。检测术后各组大鼠面部机械痛阈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术后大鼠术侧TG中Kv1.1和miR-21-5p的表达情况。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确定Kv1.1和miR-21-5p是否存在靶标关系,即miR-21-5p是否可以直接影响KCNA1的3'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对脑立体定位注射的效果进行评价,随后分别将miR-21-5p的类似物(agomir)和agomir NC通过脑立体定位仪注射至sham组大鼠TG内,使miR-21-5p过表达;向TN组大鼠TG内分别注射miR-21-5p的抑制剂(antagomir)和antagomir NC,抑制miR-21-5p表达。观察给药前后大鼠行为学变化,检测干预后大鼠TG内miR-21-5p和Kv1.1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基础痛阈值相比,TN组大鼠在术后第5至15天,面部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sham组大鼠面部机械痛阈值稳定在正常水平,证明dIoN-CCI模型构建成功。与sham组相比,TN组TG中Kv1.1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下调(均P<0.05),miR-21-5p的表达上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显示:与转染mimic NC和野生型KCNA1(KCNA1 WT)组相比,共转染6 nmol/L或20 nmol/L的rno-miR-21-5p mimics的KCNA1 WT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01);与6 nmol/L rno-miR-21-5p mimics共转染组相比,较大剂量(20 nmol/L)的rno-miR-21-5p mimics共转染组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显著降低(P<0.001)。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通过脑立体定位可以将药物准确注入TG。TN组抑制miR-21-5p表达后,大鼠面部机械痛阈升高,TG中Kv1.1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升高;sham组过表达miR-21-5p后,大鼠面部机械痛阈降低,TG中Kv1.1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降低。结论:Kv1.1和miR-21-5p均参与TN的发生、发展,miR-21-5p可以通过结合KCNA13'-UTR来调控Kv1.1的表达,进而影响T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门控性钾通道 miR-21-5p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感觉阈值测定对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估和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运中 郭晓丽 +4 位作者 赵雷 王晓川 沈启明 马建云 张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34-538,543,共6页
带状疱疹(herper zoster,HZ)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由于高龄、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导致免疫力低下,使潜伏在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是HZ极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而... 带状疱疹(herper zoster,HZ)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由于高龄、免疫抑制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导致免疫力低下,使潜伏在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所致[1]。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是HZ极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而三叉神经眼支的HZ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更高,只有尽早的进行干预才能有效的预防[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眼支 免疫力低下 带状疱疹后神经 富血小板血浆 ZOSTER 再激活 病毒感染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麟鹏教授“逐邪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芳 王少松 +2 位作者 张帆 张雪 王麟鹏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79-2483,共5页
总结王麟鹏教授运用“逐邪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学术思想。王麟鹏教授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提出“逐邪通络”针刺法,分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强调应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发作分期、正邪盛衰确定不同的针刺方案,提出局部取穴应... 总结王麟鹏教授运用“逐邪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学术思想。王麟鹏教授通过总结前人经验,提出“逐邪通络”针刺法,分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强调应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发作分期、正邪盛衰确定不同的针刺方案,提出局部取穴应用经络辨证为主;主张疼痛发作期以祛邪为要,缓解期主张扶正与祛邪兼而有之,重视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慎用扳机点的治疗理念,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麟鹏 三叉神经 逐邪 名医经验 取穴 针刺操作 扳机点 调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小脑角肿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颖 刘瑞洁 +1 位作者 杨治权 杨转移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8-594,共7页
目的: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常见病因,其位置隐蔽,进展缓慢,难以早期发现。本研究旨在探讨CPA肿瘤继发性T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继发性TN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 目的: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常见病因,其位置隐蔽,进展缓慢,难以早期发现。本研究旨在探讨CPA肿瘤继发性T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继发性TN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116例CPA肿瘤继发T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分析肿瘤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肿瘤部位、手术方式及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95.7%(111/116)为良性肿瘤,3.4%(4/116)为恶性肿瘤,0.9%(1/116)为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以胆脂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多见。46.6%(54/116)的患者表现为单纯TN,53.4%(62/116)出现其他伴随症状,这取决于不同类型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速度等因素。本组病例手术全切率在90%以上,41.4%(48/116)的患者在切除肿瘤后同期行微血管减压,其中神经鞘瘤占比最高。手术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3.9%,神经鞘瘤的有效率高于胆脂瘤、脑膜瘤(均P<0.05);胆脂瘤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脑膜瘤、神经鞘瘤(均P<0.05)。结论:CPA肿瘤是继发性TN的主要病因,以良性肿瘤多见,恶性肿瘤虽少但容易被漏诊,早期诊治对预后影响很大。不同类型肿瘤在临床症状、手术方式、疗效等方面有所不同,手术策略需兼顾肿瘤切除程度及神经功能保护,必要时行微血管减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三叉神经 桥小脑肿瘤 临床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的MR成像 被引量:6
18
作者 尤超 陈克敏 柴维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2-904,共3页
三叉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一对颅神经,由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组成,其中以躯体感觉神经纤维为主,主要分布于颜面皮肤、眼、鼻、口腔黏膜等。三叉神经系统由三叉神经根(TNR)、三叉神经节(TNG)、三叉神经分支、即眼支(V1)、上颌支(V2)、
关键词 三叉神经 MR成像 感觉神经纤维 三叉神经系统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 感觉纤维 运动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uc.48+对CGRP介导的三叉神经痛的作用
19
作者 谭梦霞 吴饶平 +2 位作者 张爱霞 高云 熊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6-1871,共6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uc.48+(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uc.48+)如何影响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以及其潜在的...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uc.48+(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uc.48+)如何影响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以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眶下神经(chronic compression injury to the infraorbital nerve,CCI-ION)建立大鼠TN动物模型。成模后,经眶下孔局部注射uc.48+小干扰敲低lncRNAuc.48+,以及向正常大鼠转染uc.48+质粒过表达lncRNAuc.48+。通过行为学来观察各组大鼠面部机械痛阈值(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MWT),结合qPCR、蛋白印迹等方法观察大鼠TG中CGRP的含量及变化。ELISA法观察1L-1β的变动状况。结果接受uc.48+小干扰处理的TN大鼠机械痛敏阈值明显上升;TG中CGRP的蛋白、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1),1L-1β的水平也降低(P<0.01);此外,与正常大鼠相比,正常大鼠转染uc.48+质粒后,其机械痛敏阈值明显下降,TG中CGRP的蛋白、mRNA水平明显上升(P<0.01),1L-1β的水平明显增加(P<0.01)。结论TN大鼠敲除uc.48+显著减轻疼痛,而过表达uc.48+则加剧了TN的疼痛传导。uc.48+小干扰对TN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神经病理痛大鼠TG中CGRP的表达,抑制初级感觉神经节对三叉神经病理痛信息的传播,进而减轻三叉神经病理痛对机械性疼痛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uc.48+ 三叉神经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三叉神经 小干扰 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脑桥三叉神经束局部脱髓鞘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 被引量:1
20
作者 文菊梅 齐建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43-1950,共8页
目的探究成年大鼠脑桥三叉神经束(pontine trigeminal tract,PTT)局部脱髓鞘能否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向250~270 g雄性SD大鼠PTT区域注射1%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或1×PBS,... 目的探究成年大鼠脑桥三叉神经束(pontine trigeminal tract,PTT)局部脱髓鞘能否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向250~270 g雄性SD大鼠PTT区域注射1%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或1×PBS,分别建立PTT脱髓鞘模型组(LPC组)和对照组。通过髓鞘荧光染色评估PTT区域脱髓鞘改变情况。采用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缩头反应机械刺激阈值、单侧眼睑缩窄时间和快速抚面次数。通过腹腔注射给予大鼠卡马西平(50 mg/kg)药物处理,评估其行为学改变。结果以Bregma为坐标原点,于前后径(axterior-posterior,AP)-9.86 mm、内外径(medial-lateral,ML)0 mm和背腹径(dorsal-ventral,DV)0 mm处左侧18°倾斜脑立体定位仪的操作臂,使玻璃微电极下行9.22 mm后,以250 nL/min的速度注射250 nL的1%LPC,能够稳定可靠地建立成年大鼠PTT局部脱髓鞘模型。髓鞘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成年大鼠PTT局部脱髓鞘模型中脱髓鞘峰点为造模后第7天。行为学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引发LPC组大鼠缩头反应的Air-puff气体刺激阈值和von Frey纤维丝刺激阈值显著降低(P<0.01);微量注射后第7天,LPC组大鼠的左侧单侧眼睑缩窄时间和快速抚面次数在不同强度的机械刺激下均显著增加(P<0.01)。卡马西平可显著减少机械刺激触发的左侧单侧快速抚面次数(P<0.01)。结论成年大鼠PTT局部脱髓鞘可以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脑桥 三叉神经 脱髓鞘 溶血磷脂酰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