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论想象与形构——以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土文学论争为中心
1
作者 郭俊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121,共9页
台湾乡土文学虽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端发展,但置于台湾文学场域中,关于其内涵的具体论述又与大陆乡土文学迥然不同。台湾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论想象和形构一直处于"流变"的状态中,其价值指向不断"增殖"并充满... 台湾乡土文学虽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端发展,但置于台湾文学场域中,关于其内涵的具体论述又与大陆乡土文学迥然不同。台湾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论想象和形构一直处于"流变"的状态中,其价值指向不断"增殖"并充满意识形态的迷思。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乡土文学论争提出的一系列议题,特别是参与者对乡土文学内涵的思考为乡土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和观照空间。在这一特定历史境域及文化语境中形构的乡土文学概念以及由此生成的乡土意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台湾乡土文学特定的指涉和品格,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具体的创作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乡土文学 三十年代乡土文学论争 理论想象与形构 反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建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35-140,共6页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回顾与审视三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文化论争 陈序经 “全盘西化” 三十年代 文化建设 全盘西化论 现代化 胡适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综论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学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82-88,共7页
本文力图勾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开山,他以峻切的现代理性和对农民的俯视精神,开掘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和国民的生存状态。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流派,三十年代的四川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京派”... 本文力图勾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开山,他以峻切的现代理性和对农民的俯视精神,开掘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和国民的生存状态。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流派,三十年代的四川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京派”等都以不同的审美风范开掘出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表现。“左翼”乡土文学体现着五四乡土作家的文化批判意识向阶级意识的转换过渡特征。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实现了文化批判主题向阶级意识的转换,作家对农民的心态由俯视变为仰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乡土文学 乡土小说 沈从文 阶级意识 乡土作家 文化批判意识 解放区文学 东北作家群 三十年代 赵树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式写作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
4
作者 王爱松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3期113-117,共5页
关键词 三十年代 左翼作家 左翼文学 文学创作 马克思主义 “五四”文学 文学作品 文学主题 “五四”乡土文学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乡土文学”
5
作者 孙学仁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40-145,共6页
鲁迅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乡土文学”的开创者。鲁迅之所以首倡乡土文学有其主客观原因。文坛涌起的乡土作家群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鲁迅的乡土文学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影响。乡土文学的出现,使中国现代小说题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农村... 鲁迅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乡土文学”的开创者。鲁迅之所以首倡乡土文学有其主客观原因。文坛涌起的乡土作家群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鲁迅的乡土文学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影响。乡土文学的出现,使中国现代小说题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农村题材的作品开始占有了重要地位,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和农村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得到了充分反映,鲁迅的文学传统得以延伸,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发展和深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地方色彩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二十年代 农村题材小说 鲁迅作品 三十年代 鲁迅创作 小说题材 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是运河的儿子——记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
6
作者 高进贤 《当代文坛》 1983年第4期5-7,共3页
1979年春天,《北京文学》编辑部在京郊通县举办农村题材的创作学习班,邀请了初返文坛的刘绍棠为青年业余作者谈谈创作体会,他欣然应允了。豪情不减当年的绍棠与浩然一起,每天夜里都与生活在农村的业余作者促膝谈心至凌晨二三点钟而不能... 1979年春天,《北京文学》编辑部在京郊通县举办农村题材的创作学习班,邀请了初返文坛的刘绍棠为青年业余作者谈谈创作体会,他欣然应允了。豪情不减当年的绍棠与浩然一起,每天夜里都与生活在农村的业余作者促膝谈心至凌晨二三点钟而不能收场,那充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见识,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绍棠 运河 乡土文学 作家 评书 外祖父 枣树 创作学 三十年代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革命文学”与三十年代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7
作者 吴俊 《齐鲁学刊》 1988年第6期58-64,共7页
三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最为耐人寻味的时期。群雄并立的文学社闭渐渐成为往昔的盛典,少年意气的文学论争又如隔日黄花,杳无声趣,代之而起的一面是剑拔弩张、金戈铁马般的政治对垒,一面是不事铺张却又硕果累累的文学成熟。... 三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最为耐人寻味的时期。群雄并立的文学社闭渐渐成为往昔的盛典,少年意气的文学论争又如隔日黄花,杳无声趣,代之而起的一面是剑拔弩张、金戈铁马般的政治对垒,一面是不事铺张却又硕果累累的文学成熟。三十年代既是中国新文学最为辉煌灿烂的收获时期,也是诸种政治的、社会的或阶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三十年代 革命文学 文学 四十年代 文学论争 政治运动 政治功利主义 文学革命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乡土文学”作家马子华的文学道路
8
作者 吴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66-69,共4页
五十年代我国出版八十年代又再版的一部有影响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著),叙述到三十年代著名的作家时,曾有一节写到云南的马子华。“一九三六年马子华出了中篇《他的子民们》和短篇《路线》,又在《文学丛报》上写了一些短篇,如《勾... 五十年代我国出版八十年代又再版的一部有影响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著),叙述到三十年代著名的作家时,曾有一节写到云南的马子华。“一九三六年马子华出了中篇《他的子民们》和短篇《路线》,又在《文学丛报》上写了一些短篇,如《勾结》、《南溪河检查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华 乡土文学 云南大学 三十年代 中国新文学 文艺创作 八十年代 文学道路 五十年代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淑——兼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若干轨迹 被引量:4
9
作者 樊骏 《齐鲁学刊》 1988年第1期8-19,共12页
一罗淑的创作生涯异常短促:一九三六年九月处女作《生人妻》刚刚问世,一九三八年二月她就离开了人世,前后不满一年半。作品的数量也十分有限:除《罗淑选集》所收短篇小说八篇,散文三篇外,近年又陆续发现散文《八月十三日的早晨》、《被... 一罗淑的创作生涯异常短促:一九三六年九月处女作《生人妻》刚刚问世,一九三八年二月她就离开了人世,前后不满一年半。作品的数量也十分有限:除《罗淑选集》所收短篇小说八篇,散文三篇外,近年又陆续发现散文《八月十三日的早晨》、《被难者》、《在车厢里》,杂文《谁在和谁打!》、剧评《〈流民三千万〉读后感》等。在这些作品中有的还是有待润饰的未定稿和尚未终篇的断片(参见巴金为《地上的一角)、和《鱼儿坳》两书所写的后记),加在一起,不足十万字。但她就是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以如此有限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女作 读后感 三十年代 发展演变 母亲 中国现代文学 性格 乡土文学 数量 罗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肖红小说的乡土特色 被引量:1
10
作者 文立祥 于耀生 《学习与探索》 1984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从早期(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曾对历史做过真实而深邃描写的乡土文学,到三十年代大大加强了的地方色彩,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迅才特别强调文学的地方色彩。在致何白涛的信中,他说:“我想,现在的世界,环... 从早期(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曾对历史做过真实而深邃描写的乡土文学,到三十年代大大加强了的地方色彩,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迅才特别强调文学的地方色彩。在致何白涛的信中,他说:“我想,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在致罗清桢的信中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我们从鲁迅的上述意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地方色彩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鲁迅不但这样主张,而且也据此评论过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学创作,他把这样的创作叫做“乡土文学”。随着文艺运动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在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家中,鲁迅特别看重东北女作家肖红。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地方色彩 乡土特色 肖红小说 民族性格 三十年代 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 中国现代文学 风俗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文学——一九八○年三月十八日在文学研究所讲话摘录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乾 《中国出版》 1980年第7期44-51,共8页
(一) 台湾的新文学与“五四”运动差不多同时产生。在二十年代以前,他们基本上用古文或者用日文写文章,可能大部分用日文。当时内容也有进步的东西,即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的文学才开始成立,从二十年代到1945... (一) 台湾的新文学与“五四”运动差不多同时产生。在二十年代以前,他们基本上用古文或者用日文写文章,可能大部分用日文。当时内容也有进步的东西,即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的文学才开始成立,从二十年代到1945年叫日据时期,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差不多每十年一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 三十年代 文学研究会 现代派 日据时期 台湾作家 现代文学 二十年代 文学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雪峰与左翼时期的几次文艺论争
12
作者 朱德发 冯光廉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年第2期2-11,共10页
左翼文艺运动的十年是中国新文学大发展的十年,作为此次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冯雪峰同志,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值此“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之际,认真回顾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正确评述冯雪峰的历史功绩,从中总结经... 左翼文艺运动的十年是中国新文学大发展的十年,作为此次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冯雪峰同志,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值此“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之际,认真回顾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正确评述冯雪峰的历史功绩,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是有重要意义的。此文拟从几篇有代表性的论文,谈他在左翼时期几次文艺论争中的主要贡献。不当之处,祈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雪峰 文艺论争 文艺运动 鲁迅杂文 三十年代 革命文学论争 历史功绩 文学运动 左翼 中国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