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与被模拟:李白七言歌行及其对李梦阳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郝润华 杨旭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2,共6页
李白接受与模拟汉魏六朝古诗而创作的大量七言歌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顶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也创作出了许多七言歌行,一般认为在题材与风格上他是受了杜甫的影响,其实,从题材... 李白接受与模拟汉魏六朝古诗而创作的大量七言歌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顶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也创作出了许多七言歌行,一般认为在题材与风格上他是受了杜甫的影响,其实,从题材、语言、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考察,他更多地是接受与取法了李白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七言歌行 李梦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初唐七言歌行体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采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15-121,共7页
初唐七言歌行的繁荣,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将其置于汉唐诗赋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中考察,则可发现其在外部形式、内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均已形成自身鲜明而成熟的体性特征,具有句式参差、自由换韵,题材广泛、场景宏阔,铺... 初唐七言歌行的繁荣,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将其置于汉唐诗赋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中考察,则可发现其在外部形式、内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均已形成自身鲜明而成熟的体性特征,具有句式参差、自由换韵,题材广泛、场景宏阔,铺张扬厉、气势壮大,婉转流丽、意境纯美,多用对偶、杂以律句,曲终奏雅、感慨深沉等艺术之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七言歌行 歌行 唐诗 诗歌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汤华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3-138,共6页
七言歌行产生于汉魏,发展于齐梁,依其句式、韵式、修辞手法和后出的声律诸种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七言体、骚体、乐府杂言体、齐梁体、赋体等体式,各体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李白在歌行创作中全面吸收了之前歌行创作的艺术经验,接受了各体... 七言歌行产生于汉魏,发展于齐梁,依其句式、韵式、修辞手法和后出的声律诸种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七言体、骚体、乐府杂言体、齐梁体、赋体等体式,各体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李白在歌行创作中全面吸收了之前歌行创作的艺术经验,接受了各体式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他的歌行形成了有别于前人和时人独特的体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歌行 歌行体式 李白歌行 歌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言歌行的演变与“梅村体”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于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3-48,共6页
本文以对“梅村体”的艺术分析为切入点 ,以七言古诗的声律特征为核心 ,对七言古诗的演变进程探本溯源 ,梳理出七言歌行中“齐梁体”和“盛唐体”两种不同体式在各阶段的衍进轨迹。在这一背景下 ,文章分析了“梅村体”
关键词 七言歌行 梅村体 齐梁体 盛唐体 诗歌 吴伟业 《梅村诗话》 《唐诗品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创作及其抒情艺术
5
作者 庄国瑞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初唐之际,骆宾王扩大歌行题材、完善歌体语言形式、创新歌行结构方式、引入个性化抒情模式,使歌行一体发生质的变化,对歌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以骆宾王歌行的字法、句式技巧,章法结构安排,抒情个性三方面为切入点,着重解析其长篇代表... 初唐之际,骆宾王扩大歌行题材、完善歌体语言形式、创新歌行结构方式、引入个性化抒情模式,使歌行一体发生质的变化,对歌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以骆宾王歌行的字法、句式技巧,章法结构安排,抒情个性三方面为切入点,着重解析其长篇代表作《帝京篇》和《畴昔篇》,通过将骆宾王的歌行与卢照邻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七言歌行创作及其抒情艺术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歌行 创作 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言歌行体制溯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从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20-27,共8页
自齐梁至盛唐。诗坛上逐渐流行一种诗体,后人称为七言歌行,其基本特征是,四句一转韵(间或有二、六、八等句一转,但仍以四句一转为主体),韵脚平仄互递,篇制较长。四句之中,一、二、四句压韵,往往前二句为散句,后二句为偶句;六句一转则两... 自齐梁至盛唐。诗坛上逐渐流行一种诗体,后人称为七言歌行,其基本特征是,四句一转韵(间或有二、六、八等句一转,但仍以四句一转为主体),韵脚平仄互递,篇制较长。四句之中,一、二、四句压韵,往往前二句为散句,后二句为偶句;六句一转则两散四骈;八句则两散四胼两散。同时出现大量平仄协调的律句。对这种诗体,前人偶有零星的论述,但至今未有人作系统的专题研究。本文努力联系具体作品,结合有关记载,并运用统计手段,试图对其源起,演化等问题作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歌行 歌行 歌行 一韵到底 基本特征 压韵 韵脚 诗体 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七言歌行成就述要
7
作者 于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7-188,共2页
七言歌行在盛唐时期极度兴盛 ,沈亻全期、宋之问合于宫商 ,高适、岑参具备气骨 ,王维、孟浩然富有情韵 ,到李白、杜甫之手达到巅峰状态 :李作清新俊爽 ,飘逸豪放 ,无工可见 ,无迹可求 。
关键词 七言歌行 李白 巅峰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言歌行《星回节》及其作者
8
作者 郑祖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69-73,共5页
《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二编“南诏及大理时代的白族文学”第二章“历史故事《火烧松明楼》”第三节“《火烧松明楼》的流传及影响”在叙述“《火烧松明楼》对文人作品的影响”时说: 《火烧松明楼》中柏洁夫人这形象,不仅在民间流传,... 《白族文学史》(修订版)第二编“南诏及大理时代的白族文学”第二章“历史故事《火烧松明楼》”第三节“《火烧松明楼》的流传及影响”在叙述“《火烧松明楼》对文人作品的影响”时说: 《火烧松明楼》中柏洁夫人这形象,不仅在民间流传,在过去文人的作品里也常出现。他们取材于这个故事,以自己的感情来歌颂柏洁夫人。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无名氏的诗《星回节》是用七言写成的(见《邓川州志·艺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松 鹤庆 七言歌行 白族文学 松明 宜良县 无名氏 艺文志 令节 南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岑参七言古诗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学忠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流传下来的诗歌共有四百零一首,其中七言古诗有五十一首,占八分之一。从量上来看,是不多的,但却集中地代表了他的诗歌的独特风格,也是他的著名的边塞诗的精华所在。历代的诗评家对岑参的七言古诗评价都很高...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流传下来的诗歌共有四百零一首,其中七言古诗有五十一首,占八分之一。从量上来看,是不多的,但却集中地代表了他的诗歌的独特风格,也是他的著名的边塞诗的精华所在。历代的诗评家对岑参的七言古诗评价都很高,把他和王维、李颀、高适并称,视为盛唐七言古诗的正宗。明胡应麟说:“唐七言歌行,……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内卷》)清沈德潜也说:“王、李、高、岑四家,驰骋有余,安详合度为一体。”(《唐诗别裁·凡例》)但前人在评论岑诗的具体风格时,亦有不够精当之处,即总是把岑参和高适的诗放在一起,统概之曰:“悲壮”。这种评论起源于宋朝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讲道:“高岑之诗悲壮。”此后代相沿袭,成为定论。如胡应麟云:“高岑以悲壮为宗。”(《诗薮·内卷》)明高棅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岑参 边塞诗人 独特风格 七言歌行 胡应麟 诗歌 艺术风格 高适 初唐四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行诗”的形成过程——以初唐为透视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朴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34-40,共7页
如果把非拟古乐府的歌辞文学称为歌行诗的话,那么在唐代三百多年通行的歌行诗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新题乐府”。这类作品虽不依据古乐府题,但又采用了与传统拟古乐府相近的手法,作者不再以第一人称“我”为观测角度,而是从第三... 如果把非拟古乐府的歌辞文学称为歌行诗的话,那么在唐代三百多年通行的歌行诗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新题乐府”。这类作品虽不依据古乐府题,但又采用了与传统拟古乐府相近的手法,作者不再以第一人称“我”为观测角度,而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创作,据有讽谕性不明确(或减弱),以闺怨或边塞为主要题材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言歌行 拟古乐府 卢照邻 作品 骆宾王 刘希夷 闺怨诗 乐府诗 三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绮而有质、艳而有骨——初唐歌行略论
11
作者 张晶 《中州学刊》 1987年第6期94-96,共3页
一 初唐时期,诗坛上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便是歌行体篇什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唐代歌行体诗发展的第一个洪峰。 “歌行”之名,由来既久。汉乐府歌诗便多以“歌”“行”名其篇什,如《降神歌》《天马歌》《饮马长城窟行》《东门行》等等。“... 一 初唐时期,诗坛上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便是歌行体篇什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唐代歌行体诗发展的第一个洪峰。 “歌行”之名,由来既久。汉乐府歌诗便多以“歌”“行”名其篇什,如《降神歌》《天马歌》《饮马长城窟行》《东门行》等等。“歌”似乎多“用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郊庙歌辞,“行”则多用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间吟唱。后来演为歌行一体,不再有这种用途上的差异。歌行体诗,音节、格律、句式都较为自由解放。形式采取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纵横捭阖,富于变化。进而可言,歌行这种体裁,在诗歌诸体中是最活跃的、因此也最易于发展。“歌行”,在汉代是被之管弦、配以律吕的。“歌”自然是由人歌唱的,而“行”本身就是乐曲之意。所谓“行者,曲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歌行 歌行 “四杰” 七言歌行 “歌” 杨炯 “行” 骆宾王 齐梁 卢照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谢思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80-85,共6页
张王乐府是中唐时代与元、白新乐府最为接近的一组创作,从两组作品在诗体上的近似来看,新乐府采用七言歌行体并非偶然。“新乐府”之“新”还有这样一层诗体上的涵义,并非简单的自拟新题之作。新乐府也向歌行体提供了新的题材刺激,促进... 张王乐府是中唐时代与元、白新乐府最为接近的一组创作,从两组作品在诗体上的近似来看,新乐府采用七言歌行体并非偶然。“新乐府”之“新”还有这样一层诗体上的涵义,并非简单的自拟新题之作。新乐府也向歌行体提供了新的题材刺激,促进了文人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而这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乐府 张王乐府 七言歌行 叙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梅村体的个性风貌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永年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吴梅村力主“诗与史通”,其代表性诗作如百川贯海,汇成一部明、清之交的“编年史”。“梅村体”的个性特征在于:诗人用七言歌行体叙事,数量特别大;诗中融入了有关“个人荣辱”的种种感叹,展示了“人格失衡”的情感悲剧;胸罗万象,笔在蛇... 吴梅村力主“诗与史通”,其代表性诗作如百川贯海,汇成一部明、清之交的“编年史”。“梅村体”的个性特征在于:诗人用七言歌行体叙事,数量特别大;诗中融入了有关“个人荣辱”的种种感叹,展示了“人格失衡”的情感悲剧;胸罗万象,笔在蛇龙,尽情地挥霍人、事,洒脱地调度古、今;风骨如“女将征西”,庄重而华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村体 吴梅村 个性特征 叙事诗 悲剧 七言歌行 感情基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吟》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启柱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5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七言歌行 张若虚 刘希夷 诗歌史 诗论家 诗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诗歌与孙子兵法
15
作者 葛景春 《中州学刊》 1987年第6期97-100,共4页
与一般文人的形象大不一样,李白不是一个只会喝酒吟诗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个“高冠佩雄剑”“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的侠士。他看不起“皓首穷经”的儒生,他本人就是一个立志“济苍生”、“安社稷”的爱国志士。他自称是汉代名将李广之后,... 与一般文人的形象大不一样,李白不是一个只会喝酒吟诗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个“高冠佩雄剑”“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的侠士。他看不起“皓首穷经”的儒生,他本人就是一个立志“济苍生”、“安社稷”的爱国志士。他自称是汉代名将李广之后,自幼喜读诸子百家,习纵横之术,嗜游侠击剑,爱纵谈兵法,向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做一位出将入相式的“辅弼”栋梁之才。 李白虽击剑任侠,但他的看法和项羽一样,“剑非万人敌”。因此,要想成为象姜太公、管仲、诸葛亮一类的“帝王师”,“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精通兵法是其重要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诗歌 孙子兵法 势差 《长短经》 七言歌行 兵书 击剑 太白 跳跃性 范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的叙情长篇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恕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80-88,共9页
唐代的叙情长篇是指李、杜、韩、元、白等人所作的藉叙事以抒情的长诗。叙情长篇与叙事诗的相同处是两者都用叙述手法,都叙事,不同处是:叙事诗立足于故事,追求事件的连贯性与故事的完整性;而叙情长篇则立足于抒情,它虽然也叙事,但只是... 唐代的叙情长篇是指李、杜、韩、元、白等人所作的藉叙事以抒情的长诗。叙情长篇与叙事诗的相同处是两者都用叙述手法,都叙事,不同处是:叙事诗立足于故事,追求事件的连贯性与故事的完整性;而叙情长篇则立足于抒情,它虽然也叙事,但只是将叙事作为抒情的手段,并不追求事件的连贯性与故事的完整性。叙情长篇与一般抒情诗的相同处是两者都以抒情为主旨,不同处是:一般抒情诗多依托某一行动、某一事件或某种景物,抒发主体一时的比较单一的情感;而叙情长篇则多铺排多方面的活动场景和有关事件,抒发主体长时期内的比较复杂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情长篇 叙事诗 抒情诗 七言歌行 杜甫 李白 北征 李商隐 韩愈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维的边塞诗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从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29-33,共5页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大诗人,他多才多艺,具范兼熔,各体皆长,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的边塞诗,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而言,都是相当成功的。而且,创作时间较早,从盛唐边塞诗的发展轨迹看,还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可是,长...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大诗人,他多才多艺,具范兼熔,各体皆长,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的边塞诗,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而言,都是相当成功的。而且,创作时间较早,从盛唐边塞诗的发展轨迹看,还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可是,长期以来,由于他山水田园诗方面取得的卓著成果,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边塞诗的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边塞诗 王维 七言歌行 少年 山水田园诗 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 诗歌 创作时间 发展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頎及其诗歌——《李颀集》校注序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宏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32-40,共9页
李欣的诗,以独特的风貌,给盛唐诗苑增添了一分光彩。但是,对于李颀的诗集,前人还没有整理校注;对于诗人及其诗歌的研究,也很不全面。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揣愚昧,试作切步的探索。
关键词 李颀 诗歌 玄理 七言歌行 李颀诗 天宝 别业 唐音 《河岳英灵集》 王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吴伟业及其诗的评价问题——与刘世南同志商榷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兴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39-43,共5页
读了刘世南同志的《吴伟业论》(载《江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三期)一文以后,受教良多,但对文中的有些观点却不敢苟同。因此,撰成此文,既同刘世南同志商榷,也向专家学者请教。笔者认为,刘世南同志对吴伟业的评价未免过于苛刻,对吴伟... 读了刘世南同志的《吴伟业论》(载《江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三期)一文以后,受教良多,但对文中的有些观点却不敢苟同。因此,撰成此文,既同刘世南同志商榷,也向专家学者请教。笔者认为,刘世南同志对吴伟业的评价未免过于苛刻,对吴伟业诗歌的成就缺乏客观的分析、公允的评价,往往因人废言,否定太多。以下分三点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南 梅村体 七言歌行 讽谕 吴梅村 三别好诗 一九 白居易诗 钱仲联先生 宋征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陈维崧及其诗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世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25-32,共8页
吴兆骞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长篇叙事诗,陈维崧则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另一种七言歌行。吴伟业的七古有两种,一种是长篇叙事诗,“用元、白叙事之体,拟王、骆用事之法,调既流转,语复奇丽”;或称为“以《琵琶》、《长恨》之体裁,兼温、李之词... 吴兆骞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长篇叙事诗,陈维崧则继承并发展了吴伟业另一种七言歌行。吴伟业的七古有两种,一种是长篇叙事诗,“用元、白叙事之体,拟王、骆用事之法,调既流转,语复奇丽”;或称为“以《琵琶》、《长恨》之体裁,兼温、李之词藻风韵,故述词比事,浓艳哀婉,沁入心脾。”另一种是“气格恢宏,开合变化,大约本盛唐王、高、岑、李诸家,而稍异其篇幅,时出入于李、杜”。吴兆骞继承并发展的是前一种,陈维崧继承而加以变化的是后一种。 (一)生平经历陈维崧(1625,明天启五年——1682,清康熙二十一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古称阳羡)人。父陈贞慧,与冒襄、侯方域、吴应箕(或言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文采甚著,与阉党阮大铖斗,被捕几死。明亡后,埋身土室,坚守遗民气节。维崧自幼受此熏陶,亦重气谊而富文采。由于天才早熟,前辈多与为忘年交。与彭师度、吴兆骞同被吴伟业誉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维崧 吴兆骞 长篇叙事诗 七言歌行 气格 吴应箕 侯方域 陈贞慧 沁入心脾 生平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