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常海燕 严耀祖 +3 位作者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_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_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单砂体 储层构型 构型界面识别 剩余油分布模式 七个泉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6
2
作者 孙粉锦 张春林 +2 位作者 张福东 高先志 王宗礼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对七个泉油田E23油层2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砂体展布、断层分布的研究,对E32油层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为自背斜近南北两侧进入背斜的油气沿着背斜长轴向中... 对七个泉油田E23油层2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砂体展布、断层分布的研究,对E32油层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为自背斜近南北两侧进入背斜的油气沿着背斜长轴向中部地区运移,而自6-30井进入背斜的油气分别向背斜南北两侧和东北侧运移,油气注入点为6-15井、中5井和6-30井.以断层和砂岩储集体为主要运移通道,形成以断鼻为主的构造油气藏类型是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主要的油气运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七个泉油田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七个泉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建明 史玲玲 +2 位作者 王华 张道伟 张敏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0,52,共5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七个泉油田2口油井原油样品生物标志物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七个泉油田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主峰碳为C22,CPI<1,呈偶碳优势,Pr/Ph低,反映其母质源岩来自强还原环境。双环倍半萜系列组成中补身烷和升补身烷含量...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七个泉油田2口油井原油样品生物标志物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七个泉油田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主峰碳为C22,CPI<1,呈偶碳优势,Pr/Ph低,反映其母质源岩来自强还原环境。双环倍半萜系列组成中补身烷和升补身烷含量高。规则甾烷组成以C27>C29>C28为特征,呈"L"型,生油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油样中还存在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萜烷系列中藿烷系列分布完整,C30藿烷为主峰,C35/C34藿烷值为1.66和1.67,伽马蜡烷丰度极高,其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1.18和1.29。原油成熟度参数C29甾烷ααα20S/(20S+20R)、αβ/β(αββ+ααα)及Ts/Tm都说明原油未成熟,碳同位素值较重。经过与柴北原油、柴西烃源岩对比证实,七个泉油田与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特征更为接近,主要为强还原、高盐度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碳同位素 七个泉油田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七个泉油田油田复合微生物驱油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曹书瑜 涂书培 +4 位作者 李志伟 王正良 张凡 周玲革 舒福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4-127,共4页
青海七个泉油田是一个低压低渗油田,产能低,主要靠油基压裂提高产能,并靠早期注清水,人工保持地层能量开采。该油藏本源微生物调查表明,烃降解菌含量达104个/ml,分子生物学调查表明,海杆菌和假单胞菌含量丰富,说明本源微生物驱可行。试... 青海七个泉油田是一个低压低渗油田,产能低,主要靠油基压裂提高产能,并靠早期注清水,人工保持地层能量开采。该油藏本源微生物调查表明,烃降解菌含量达104个/ml,分子生物学调查表明,海杆菌和假单胞菌含量丰富,说明本源微生物驱可行。试验评价了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JHBS1和JHBS2对七个泉原油作用效果,以及与油藏本源菌等的配伍性。结果表明,JHBS1和JHBS2产酸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蜡降解率达20%,对七个泉原油降粘率达30%,培养1周后对原油降解率达80%(加量2%),外源菌与本源菌能互源生长。采用外源菌和本源菌结合驱油现场试验2口井,油井见效率80%,试验期间共增产原油191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个泉油田 复合微生物 生物表面活性剂 配伍性 驱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七个泉油田本源微生物区系初步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佘跃惠 舒福昌 +4 位作者 何正国 张凡 周玲革 王正良 向廷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8-640,共3页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和古细菌引物对青海七个泉油田本源微生物样品DNA进行扩增,根据基因库进行克隆和DNA序列分析,将测序结果通过与基因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七个泉油田样品中有大量海杆菌属和甲胞菌属,样品中还发现存在产甲烷古菌及一些不...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和古细菌引物对青海七个泉油田本源微生物样品DNA进行扩增,根据基因库进行克隆和DNA序列分析,将测序结果通过与基因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七个泉油田样品中有大量海杆菌属和甲胞菌属,样品中还发现存在产甲烷古菌及一些不可培养的其它古菌类群。它们的分离方法、功能和生长代谢特性有待于深入研究,以便筛选用于提高该油田原油采收率的采油功能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个泉油田 本源微生物 基因文库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个泉油田原油的生物降解及配伍条件选择 被引量:1
6
作者 孔淑琼 佘跃惠 +2 位作者 易绍金 王正良 黄晓武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2,166,共5页
对青海七个泉油田原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试验,通过研究原油降解率、培养液表面张力、样品粘度以及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降解前后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比较了不同原油在不同菌种与不同培养基配伍时的降解效果。结果表... 对青海七个泉油田原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试验,通过研究原油降解率、培养液表面张力、样品粘度以及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降解前后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比较了不同原油在不同菌种与不同培养基配伍时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用菌种对原油均具有较好降解作用。色谱分析表明,经微生物作用后,原油中族组分的相对含量发生较大变化,饱和烃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百分含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别增加或减少。在试验条件中,Bjbios菌种与培养基①的配伍降解原油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解 降解率 表面张力 原油族组成 七个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个泉油田油基压裂产能预测与压后评估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贺德才 曹书瑜 佘跃惠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1期34-36,共3页
采用了单井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压裂油井的产能预测。预测的压裂井的产能可用于压裂井的经济效益分析 ,也可用于压裂井的历史拟合。压后产能评估是根据油藏储层参数 ,计算出各种裂缝条件下无因次产能的倒数 (1/qD)与无因次时间 (tD)关系... 采用了单井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压裂油井的产能预测。预测的压裂井的产能可用于压裂井的经济效益分析 ,也可用于压裂井的历史拟合。压后产能评估是根据油藏储层参数 ,计算出各种裂缝条件下无因次产能的倒数 (1/qD)与无因次时间 (tD)关系的标准图版 ,然后用压裂后油井的实际产能 ,分析就地支撑裂缝长度和平均导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个泉油田 油基压裂 产能 预测 压后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基压裂技术在七个泉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文斌 佘跃惠 +1 位作者 舒福昌 周建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1-333,共3页
针对青海七个泉油田低渗透 (0 .0 0 1~ 0 .0 3μm2 )、水敏、低温 (2 5~ 30℃ )特点 ,研制了两个系列的柴油基压裂液。胶凝剂是烷基结构分别适合催化柴油和原油的两种磷酸酯 (TH和XK) ;交联剂是偏铝酸钠 ,配液时一次加入 ;破胶剂醋酸... 针对青海七个泉油田低渗透 (0 .0 0 1~ 0 .0 3μm2 )、水敏、低温 (2 5~ 30℃ )特点 ,研制了两个系列的柴油基压裂液。胶凝剂是烷基结构分别适合催化柴油和原油的两种磷酸酯 (TH和XK) ;交联剂是偏铝酸钠 ,配液时一次加入 ;破胶剂醋酸钠在低温下具有高效率。压裂液由 1.6 %~ 1.7%TH或XK ,0 .4 %~ 0 .5 %交联剂及 0 .7%~ 1.0 %破胶剂组成。配成的冻胶压裂液 30℃时粘度 6 8~ 110mPa·s(某些配方物在 35℃剪切 30min保持粘度 >10 0mPa·s) ,破胶时间 12~ 2 4h ,破胶液粘度 1.8~ 9.0mPa·s,残渣微量 ,滤失系数C3在 1.83× 10 4 ~ 6 .87× 10 4 m min1 2 范围。在七个泉油藏压裂中选用密度 1.5 6g cm3、粒径 0 .4 5~ 0 .90mm的陶粒为支撑剂。介绍了压裂工艺参数。在 2 0 0 1年进行了 14井次的油基压裂施工 ,施工成功率 85 .7% ,有效率 10 0 % ,对比了 4口井的压裂设计参数和实际施工参数。图 1表 3参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压裂液 配方 研究 储层水力压裂 低温油藏 青海七个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个泉油田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研究
9
作者 成定树 纪红 +1 位作者 陈杰 赵东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A01期64-67,98,共5页
利用岩芯、测井、化验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岩性与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表明,岩石类型、粒度、... 利用岩芯、测井、化验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岩性与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表明,岩石类型、粒度、分选、泥质含量及胶结物类型等是控制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储层岩性以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储层物性从下到上具有变好的趋势,含油性取决于物性的好坏。通过对储层岩芯、测井、分析化验与储层物性、电性参数交会,研究制定了油、水、干层的定量解释标准,为下一步的油田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个泉油田 储层 四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青海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明忠 张廷山 +3 位作者 兰光志 黄英 张彩庆 王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8-42,共5页
通过室内外大量工作 ,筛选出 3组能够较好地改善试验区原油物性、提高驱油试验驱油效率并适应油藏环境生存的采油菌种对青海油田 5口井进行了微生物单井增产处理 ,这些油井产量低 ,生产很不稳定 ,生产过程中出砂和结蜡严重 ,原油的粘度... 通过室内外大量工作 ,筛选出 3组能够较好地改善试验区原油物性、提高驱油试验驱油效率并适应油藏环境生存的采油菌种对青海油田 5口井进行了微生物单井增产处理 ,这些油井产量低 ,生产很不稳定 ,生产过程中出砂和结蜡严重 ,原油的粘度、比重和凝固点都较高 ,地层水矿化度高达 16 0 918mg/L以上 ,地层温度 33℃左右。微生物处理结果表明 ,油井见效率 75 % ,日均产量增加 8.5 3%到 35 .72 % ,油井热洗周期延长 2 .3倍以上 ,投入产出比达 1∶4 .5 ,微生物强化采油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驱油试验 单井吞吐 华岩山油田 七个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油田套管损坏情况分析及防治技术措施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博 李志刚 +2 位作者 陈泽勇 雷云军 张海雯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U12期34-38,共5页
在阐述青海油田分公司所辖七个泉油田、狮子沟油田、尕斯油藏、花土沟油田、油砂山油田和跃进二号油田等主要区块套损井的分布及损坏特点后,详细分析了上述区块发生套损的原因。在总结该油田目前套损治理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效果的基础... 在阐述青海油田分公司所辖七个泉油田、狮子沟油田、尕斯油藏、花土沟油田、油砂山油田和跃进二号油田等主要区块套损井的分布及损坏特点后,详细分析了上述区块发生套损的原因。在总结该油田目前套损治理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效果的基础上,提出油田今后防治套损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加强入井套管的检查验收;制定合理的注入水标准和注水参数;加强防砂治砂;在易套损区块提高套管强度,增加套管壁厚;做好酸化压裂施工设计;对套管采用阴极保护和优选射孔方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损 青海油田分公司 区块 套管损坏 花土沟油田 七个泉油田 酸化压裂 措施 增加 检查验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砾岩储层水淹机理及测井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单沙沙 唐群英 +3 位作者 倪诚 钟雨 赵莉 邓瑞 《测井技术》 CAS 2020年第6期606-611,共6页
针对七个泉油田E13下段山前砂砾岩储层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测井曲线平直,测井解释精度差,注淡水开发造成砂砾岩水淹层识别困难。以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结合核磁共振测井,深化主控因素分析,构建渗流指数评价储层有效性。根据砂砾岩生... 针对七个泉油田E13下段山前砂砾岩储层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测井曲线平直,测井解释精度差,注淡水开发造成砂砾岩水淹层识别困难。以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结合核磁共振测井,深化主控因素分析,构建渗流指数评价储层有效性。根据砂砾岩生产曲线特征,分析水淹机理,建立基于储层渗透性的水淹层测井识别方法,有效提高砂砾岩水淹层测井解释精度,对射孔及油田综合治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砂砾岩 水淹机理 储层有效性 水淹层 七个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获得新发现
13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93,共1页
青海油田公司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取得新发现。该地区七个泉油田、红柳泉油田完成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177×10^4t、预测石油地质储量2651×10^4t,这一成果日前获得了中国石油2005年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二等奖。
关键词 青海油田公司 油藏勘探 岩性 南区 石油地质储量 七个泉油田 红柳油田 油气勘探 中国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