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的遗传多样性及进化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朱海云 李勃 +1 位作者 李燕 柯杨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6-71,共6页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大猕猴桃产区发病严重。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综合当前国内外关于该病原菌的相关研究,就其分类...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大猕猴桃产区发病严重。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综合当前国内外关于该病原菌的相关研究,就其分类地位、遗传多样性及起源进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猕猴桃性溃疡病 遗传多样性 进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三型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细菌全基因组扫描图测序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邓博涵 刘丹蕾 +11 位作者 陈秋菊 倪培恩 张子蕾 王大鹏 纠松涛 王磊 马超 张才喜 王世平 沈叶鑫 鲍金平 许文平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0期67-74,共8页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简称Psa)是引起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菌。对从感染溃疡病的东红猕猴桃枝条中分离得到的1株Psa野生株(命名为GX05)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基因组草图,分析其中毒力基...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简称Psa)是引起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菌。对从感染溃疡病的东红猕猴桃枝条中分离得到的1株Psa野生株(命名为GX05)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基因组草图,分析其中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致病基因的情况。研究发现,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GX05为biovar 3,与毒力因子数据库比对,GX05携带99种毒力因子及692个相关毒力基因,同源性和匹配度最高的毒力因子是PvdL和Irp1;与综合抗生素抗性基因数据库比对,GX05携带336种耐药基因,与29种抗生素有关;与病原宿主互作数据库比对,不表达导致病原菌致病力减弱的基因数量最多,其中同源性和匹配度最高的是PvdL,此外与增强致病力相关的同源性和匹配度最高的基因是hrcC。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信息初步分析了1株三型Psa菌株中存在的毒力、耐药及致病基因情况,对深入研究其致病机制和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猕猴桃性溃疡病 全基因组测序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致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软枣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鉴定及药剂筛选
3
作者 郑泽洋 尤文忠 +6 位作者 刘娟娟 孙俊 纪盈睿 朱可馨 李玉莹 陈喜忠 刘振盼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软枣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软枣猕猴桃产区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为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及筛选出防治药剂,于大连金州区采集病样组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序列及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软枣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软枣猕猴桃产区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为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及筛选出防治药剂,于大连金州区采集病样组织,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序列及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测定了病原菌最适培养基和最适生长温度,并用抑菌圈法测定20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连地区软枣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生物型2,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LB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5℃。四霉素、乙蒜素、溴硝醇等9种药剂对病原菌具有抑菌效果,四霉素与乙蒜素按5∶1比例复配抑菌效果最佳。试验结果为明确软枣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病原及合理选用防治药剂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枣猕猴桃 性溃疡病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假单胞菌中六个致病变种的全细胞蛋白质电泳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琼 任欣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197-202,共6页
利用聚丙稀酰胺电泳技术首次对丁香假单胞菌中6个致病变种全细胞蛋白电泳,发现同一致病变种内菌株蛋白条带一致,不同致病变种之间存在差异。以往对丁香假单胞菌中致病变种的鉴定方法主要是根据致病性的差异,结合营养筛选和血清学方... 利用聚丙稀酰胺电泳技术首次对丁香假单胞菌中6个致病变种全细胞蛋白电泳,发现同一致病变种内菌株蛋白条带一致,不同致病变种之间存在差异。以往对丁香假单胞菌中致病变种的鉴定方法主要是根据致病性的差异,结合营养筛选和血清学方法来进行。对丁香假单胞菌的6个致病变种的全细胞蛋白分析表明:全细胞蛋白质电泳能成功地鉴定到致病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 致病变种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仲秋 牛向丽 +3 位作者 汪雯静 李璇 刘骏菲 邬杰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2,共6页
溃疡病是猕猴桃主要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文章利用不同猕猴桃种植园的溃疡病发病植株进行Psa菌株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6个具有丁香假单胞菌形... 溃疡病是猕猴桃主要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文章利用不同猕猴桃种植园的溃疡病发病植株进行Psa菌株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6个具有丁香假单胞菌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定与序列同源比对,所分离菌株为Psa,该菌株在‘红阳’猕猴桃的接种检测中显示不同致病性,其中ScYbH2、ScDjyH2、ScYbH1接种植株出现溃疡病症状,而ScMbJ1、ScDjyH3、ScYaH2未表现显著致病性。烟草叶片超敏反应也显示它们具有不同的植物免疫系统激活能力。该研究获得了猕猴桃溃疡病分离菌株,其表型差异为后续的致病基因遗传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a) 病原分离 致病 超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丁香假单胞杆菌斑点致病变种病菌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文彬 孔德昭 +2 位作者 唐丽娟 马伟 匡华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65,共4页
丁香假单胞杆菌斑点致病变种病菌可以引起十字花科细菌性黑斑病,是侵染萝卜、白菜、花椰菜等农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以灭活的丁香假单胞杆菌斑点致病变种病菌(NCPPB1820)为免疫原免疫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筛选最终获得6株产生特异... 丁香假单胞杆菌斑点致病变种病菌可以引起十字花科细菌性黑斑病,是侵染萝卜、白菜、花椰菜等农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以灭活的丁香假单胞杆菌斑点致病变种病菌(NCPPB1820)为免疫原免疫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筛选最终获得6株产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与抗体偶联,作为检测探针,分别将6种单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进行两两配对筛选。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抗体特异性较好,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均没有交叉反应。以6号抗体作为检测抗体(6-HRP),以1号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建立酶联免疫分析法获得了最佳的敏感度。检测丁香假单胞杆菌斑点致病变种的最低检测限为1.5×105cfu/m L,定量限为4.12×105cfu/m L。基于双抗体夹心的酶免疫方法特异性好,便捷,可以实现对丁香假单胞杆菌斑点致病变种病菌高通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测定 单克隆抗体 丁香假单斑点致病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DC3000甘油激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晓柱 李银凤 +1 位作者 于志海 刘晓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75,共6页
为研究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athovar tomato,Pst)DC3000甘油激酶(Glycerol kinase,GK)的功能,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Pst DC3000 GK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Pst DC3000 GK基因,对其生物信息学特征进行分析,... 为研究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athovar tomato,Pst)DC3000甘油激酶(Glycerol kinase,GK)的功能,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Pst DC3000 GK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Pst DC3000 GK基因,对其生物信息学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构建了GK基因敲除突变体,探讨其对菌体生理特性的影响。序列分析表明,GK基因全长1 506 bp,可编码一条501个氨基酸的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st DC3000 GK蛋白分子质量55.8 ku,等电点5.54,富含无规卷曲结构。敲除Pst DC3000 GK后,可降低菌体在基本培养基与丰富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增加细胞中甘油含量,同时也使菌体在拟南芥叶片上的增殖能力降低。因此,Pst DC3000 GK基因参与调控菌体的生长过程,影响菌体甘油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番茄致病变种DC3000 甘油激酶 基因克隆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harpin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岩 伍辉军 +1 位作者 周晓辉 高学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2,共7页
采用PCR方法从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A1和S1菌株中分别克隆到大小为1 026和1 038 bp的hrpZ基因(hrpZPsgA1和hrpZPsgS1),对该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和功能研究。SDS-PAGE显示其表达产物为相对分子质量62... 采用PCR方法从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A1和S1菌株中分别克隆到大小为1 026和1 038 bp的hrpZ基因(hrpZPsgA1和hrpZPsgS1),对该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和功能研究。SDS-PAGE显示其表达产物为相对分子质量62×103的融合蛋白,harpinZPsgA1和harpinZPsgS1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103。harpinZPsgS1的粗提蛋白经GSTrap FF纯化后质量浓度可达1.1 mg.mL-1。生物活性检测表明,该蛋白对热稳定,对蛋白酶K敏感,可以在非寄主植物烟草上激发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以被真核生物代谢抑制剂抑制,并且对烟草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序列比对发现,来自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的hrpZ基因可分为2类,一类以hrpZPsgA1为代表,包括hrpZPsg12,另一类以hrpZPsgS1为代表,包括来自r0和Race4菌株的hrpZ基因。这2类hrpZ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9%,氨基酸同源性为77%,均富含甘氨酸,不含半胱氨酸,与假单胞菌属以外的其他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harpin编码基因不存在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大豆致病变种 harpin编码基因 GST融合表达 烟草 过敏性反应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分离及其全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睿 汪琳罗沙 +3 位作者 姚迪 唐蕴哲 张婧一 彭清忠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7,共10页
通过了解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致病菌分类地位和基因类型,初步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理。采用纯培养法分离猕猴桃溃疡病菌;基于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致病的分子... 通过了解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致病菌分类地位和基因类型,初步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理。采用纯培养法分离猕猴桃溃疡病菌;基于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致病的分子机理。从“米良1号”和“红阳”猕猴桃感病枝条中分离获得5株溃疡病菌,编号为L211、L212、L321、L322、L323;通过形态特征和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分析,鉴定5株细菌均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Psa)。以菌株L211为代表进行体外猕猴桃枝条接种实验表明能引起典型溃疡病症状。通过菌株L211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741条基因数目,长5412072 bp;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菌株L211携带121种毒力因子、71个植物互作因子和77个耐药基因;同时,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病原菌L211为基因Ⅲ型Psa。引起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基因Ⅲ型,与国内外报道的引起猕猴桃溃疡病大流行的致病菌一致。猕猴桃溃疡病发病原因可能是病原菌的多种毒力基因和互作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溃疡病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鉴定 全基因组测序 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不同HrpZ蛋白差异区域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阳 伍辉军 +2 位作者 张宏月 赵小珍 高学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6,共8页
[目的]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A1和S1菌株编码产生的Hrp Z蛋白差异序列主要集中在C端的3个区域,并且这2个蛋白诱导非寄主HR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将探究Hrp Z蛋白这3个差异区域在烟草上诱导HR(hyp... [目的]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A1和S1菌株编码产生的Hrp Z蛋白差异序列主要集中在C端的3个区域,并且这2个蛋白诱导非寄主HR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将探究Hrp Z蛋白这3个差异区域在烟草上诱导HR(hypersensitive response)和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常规PCR及重叠PCR方法将这2个hrp Z基因的3个差异区域分别进行互换,构建了相应的重组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得到了6个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均在41×103左右。并检测了其诱导HR活性、诱导植物抗病性。[结果]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Hrp ZS(S2→A2)和Hrp ZA(A3→S3)诱导HR的能力相比亲本都有所增强,6个重组蛋白诱导烟草抗TMV的活性都明显强于亲本,其中,Hrp ZA(A3→S3)和Hrp ZS(S3→A3)的活性最强。[结论]此试验表明Hrp Z蛋白的这些差异区域(第7、8、9个α-螺旋)是过敏反应能力的主要调控区域,同时C-端第8、9个α-螺旋区域与诱导植物抗病性也显著相关。本研究为改造Hrp Z类harpin蛋白激发子,提高其诱导抗性及功能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大豆致病变种 HRP Z 差异序列分析 过敏性反应 诱导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MLVA分型引物的筛选及验证
11
作者 姚令 王海 +5 位作者 黄露 安星宇 陈文 王莉爽 薛原 吴石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8-1198,共11页
【目的】筛选出一组可精准快速地对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进行分型的引物组合。【方法】针对前期文献已报道的34对引物,采用PCR技术验证该34对引物对中国Psa菌株的扩增效率及准确性;利用... 【目的】筛选出一组可精准快速地对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进行分型的引物组合。【方法】针对前期文献已报道的34对引物,采用PCR技术验证该34对引物对中国Psa菌株的扩增效率及准确性;利用模拟PCR获取菌株串联重复(TR)数;以辛普森指数(Simpson’s index,SI)作为筛选引物组合的标准,基于R软件平台,筛选最优引物组合。【结果】34对引物对中国Psa扩增效果均良好,其中TR14与TR11II、TR19与Psa-01引物序列相同;TR8与Psa-08、TR39II与Psa-10、GM-1834与TR10I、GM-1553与TR64II、TR19Psa-01与TR19II扩增同一TR;Psa-09扩增产物串联重复单元长度不唯一,TR2II扩增产物侧翼变异较大,不能通过电泳确定串联重复数;最终确定SI值与全部引物组合相同的最低引物数量为9对,使用该9对引物的组合可将Psa已知的5种生物型准确分开。【结论】TR23/Psa-04、Psa-03、Psa-05、Psa-06、TR10IGM-1834、TR30I、TR1II、Psa-10TR39II、TR64IIGM-1553等9对引物可代表当前文献报道的34对引物,进行Psa分型研究,探索猕猴桃溃疡病的传播和流行规律,为病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群体遗传结构 引物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活化水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抗菌活性及机制
12
作者 刘芊辰 徐明 +2 位作者 雷玉山 史文青 江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4-272,共9页
为了探究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cold plasma activated water,PAW)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的抗菌活性和潜在机制。该研究通过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低温等离... 为了探究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cold plasma activated water,PAW)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的抗菌活性和潜在机制。该研究通过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制备不同激活时间的PAW,考察放电时间与杀菌效果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评估PSA形态特征,细胞粒径、DNA、细胞膜损伤情况和胞内活性氧积累(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情况探究PAW对PSA的杀菌机制。结果表明:PAW对PSA的杀灭效果与PAW激活时间呈依赖性,与对照相比PAW处理120 s后,PSA显著(P<0.05)减少了4.38 lg CFU/mL。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结果清楚地表明,由于PAW处理,PSA细胞发生了明显的质壁分离。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SA细胞DNA、膜渗透屏障被破坏程度、内容物泄漏量和ROS积累量与PAW激活时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因此,推测PAW由于自身酸性、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以及水性活性物质导致细胞的氧化损伤,而且这可能是杀灭PSA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PAW控制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 丁香假单猕猴桃致病变种 机制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分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海云 马瑜 +1 位作者 柯杨 李勃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74-83,共10页
明确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的变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猕猴桃溃疡病的综合防治策略,采集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周至、眉县、灞桥、渭南、长安和鄠邑不同年份发病样本进行... 明确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的变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猕猴桃溃疡病的综合防治策略,采集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周至、眉县、灞桥、渭南、长安和鄠邑不同年份发病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对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后再应用特异性PCR进行分子鉴定,并进行回接实验。从鉴定出的Psa菌株中选出16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菌株应用7个管家基因进行MLSA分型分析。共分离鉴定出86株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Psa菌株,并通过回接实验验证了其致病性。MLSA分型结果表明16株代表性Psa菌株均属于Psa3,且Psa3与Psa6的遗传距离最近。陕西省猕猴主产区的Psa变型为Psa3,近十年未发生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Psa的检测鉴定及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溃疡病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多位点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变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溃疡病菌噬菌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雷庆 叶华智 余中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5995-5996,共2页
以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为指示菌,从猕猴桃溃疡病病枝中分离到一株噬菌体,对该噬菌体进行了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紫外线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噬菌体的热稳定性较弱,在65℃下10 mi... 以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为指示菌,从猕猴桃溃疡病病枝中分离到一株噬菌体,对该噬菌体进行了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紫外线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噬菌体的热稳定性较弱,在65℃下10 min内即可全部失活;在pH值4-9的范围内噬菌体均可稳定存在;紫外线下照射12 min,噬菌体几乎全部失活;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感染指示菌的潜伏期约60 min,爆发期约70 min,烈解量为123。这是首次关于猕猴桃溃疡病菌噬菌体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海云 安超 +1 位作者 李勃 刘晨 《陕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4期141-145,153,共6页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具有潜伏性、传播速度快、防治困难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危害世界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其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就猕...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具有潜伏性、传播速度快、防治困难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危害世界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其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就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特点、防治、传播及检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加深对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的认识,同时为开展该病原菌的早期检测及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性溃疡病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防治 传播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堰猕猴桃溃疡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试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高磊 周炀 +4 位作者 张含 常威 任娇 曹立勇 汪华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6,共9页
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猕猴桃溃疡病严重影响了各地猕猴桃的生长。为明确鄂西北猕猴桃溃疡病病原形态及生物型,筛选合适的杀菌剂,探索避雨栽培对病害的控制效果,为防治病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 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猕猴桃溃疡病严重影响了各地猕猴桃的生长。为明确鄂西北猕猴桃溃疡病病原形态及生物型,筛选合适的杀菌剂,探索避雨栽培对病害的控制效果,为防治病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及生物型,使用抑菌圈法筛选15种杀菌剂对其抑制效果,调查避雨栽培和露天不同情况下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形态特征、16S rDNA及特异性引物鉴定到的菌株K-2为Pseudomonas syringae,生物型为biovar 3。室内毒力测试筛选到7种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有抑制效果,避雨栽培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58.06%,通过在避雨栽培下施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防治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效果高达83.87%,说明避雨栽培对猕猴桃溃疡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溃疡病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避雨栽培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9
17
作者 鄢明峰 李诚 +4 位作者 王园秀 赵尚高 李帮明 涂贵庆 蒋军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3-248,共6页
为明确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种类。从该县7个猕猴桃生产基地采集呈典型症状的发病枝条和叶片,采用稀释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并作致病性测定,共获得27个致病性细菌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培养性状、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 为明确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种类。从该县7个猕猴桃生产基地采集呈典型症状的发病枝条和叶片,采用稀释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并作致病性测定,共获得27个致病性细菌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培养性状、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文献中对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的描述相吻合。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分别对其16S rDNA和16S-23S 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各菌株16S rDNA和16S-23S rDNA序列长度均为1 500 bp和280 bp,且菌株间序列完全一致。将获得的两段序列利用Blast程序分别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发现其与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同源性均为100%。待鉴定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该变种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实验结果,将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溃疡病 16 SrDNA 16S-23S RDNA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紫灰链霉菌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预防效果及抑菌活性成分分离鉴定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巍 王华 +4 位作者 杨若兰 刘露 张梓涵 秦虎强 黄丽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89-1296,共8页
为明确分离自黄瓜叶片的内生淡紫灰链霉菌gCLA4菌株(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预防效果及其抗菌活性物质,通过室内离体枝条接种及田间喷淋树干的方法评价其预防效果;借助“生物活性追踪”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凝胶柱层析、质谱、核... 为明确分离自黄瓜叶片的内生淡紫灰链霉菌gCLA4菌株(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预防效果及其抗菌活性物质,通过室内离体枝条接种及田间喷淋树干的方法评价其预防效果;借助“生物活性追踪”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凝胶柱层析、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手段对gCLA4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室内离体枝条和田间树干喷施结果表明,gCLA4菌株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分别为83.43%和71.07%,明显优于市场对照生防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a168 WP和枯草芽孢杆菌WP。室内分析鉴定显示其主要抑菌成分为链丝菌素F。皿内抑菌结果表明,链丝菌素F与商品中生菌素原药对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 mm和22 mm,大于gCLA4发酵滤液的抑菌圈直径16 mm。综上可见: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控效果显著,其活性成分链丝菌素F,具有溃疡病绿色防控生物药剂开发应用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预防效果 链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田间分布及其传播规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亚巍 王小洁 +4 位作者 吴群 李士谣 李双荣 朱立武 刘普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50,共5页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引起的毁灭性细菌病害,风雨和伤口是溃疡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途径。明确溃疡病菌在田间感病植株上的分布及其侵染后的传播规律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研究主要依靠病菌分离和纯化...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引起的毁灭性细菌病害,风雨和伤口是溃疡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途径。明确溃疡病菌在田间感病植株上的分布及其侵染后的传播规律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研究主要依靠病菌分离和纯化富集后直接提取总DNA的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ACT1/ACT2和PsaF1/PsaR2鉴定猕猴桃溃疡病菌的田间园区主要分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并结合不同时间点溃疡病的发生,确定溃疡病菌的初侵染源和潜伏部位、初侵染途径和传播规律。结果显示猕猴桃溃疡病菌在田间主要分布于地上部分的叶片、新稍、侧枝、主枝和主蔓中,表土和根系分布较低,只在根际土壤中分离出溃疡病菌;同时发现在叶片伤口处溃疡病病菌的数量远大于其他完好区域,是最主要的初侵染点。春季和秋季为猕猴桃溃疡病两次发病高峰,冬、夏季溃疡病菌于植物组织分布较少。研究的开展为下一步侵染机理的研究和田间防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溃疡病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病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O_2对猕猴桃表面溃疡病病菌的杀菌作用及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曹凡 高贵田 +2 位作者 王铎 雷玉山 赵武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5,共8页
为杀灭猕猴桃果实表面溃疡病病原菌并保持果实货架期品质,以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a)和海沃德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二氧化氯(ClO_2)对Psa的杀灭效果及对猕猴桃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杀灭猕猴桃果实表面溃疡病病原菌并保持果实货架期品质,以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a)和海沃德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和响应曲面分析法研究二氧化氯(ClO_2)对Psa的杀灭效果及对猕猴桃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杀菌工艺条件为ClO_2溶液浓度115 mg·L^(-1)、处理时间8 min、pH值4,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ClO_2溶液对Psa的杀菌率的最大预期值可达100%,对猕猴桃果实表面的Psa杀菌率为98.64%,并能延缓猕猴桃果实硬度的下降,保持可溶性固形物、Vc、可滴定酸的含量,延长果实的货架期。综上可知,ClO_2溶液处理既能杀灭猕猴桃表面Psa,又能保持果实货架期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控制猕猴桃果实传播Psa及其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丁香假单猕猴桃致病变种 二氧化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