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胡杰杰 薛茜 邹玉安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2期1609-1613,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外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影响,通过分析EPCs水平与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浓度的相关性,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AIS患者59例,随机分...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外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影响,通过分析EPCs水平与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浓度的相关性,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AIS患者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 d为1个疗程。入院后第1,8,15天清晨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含量,CD34+CDl33+KDR(CD309)+确认为内皮祖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浆SDF-1α浓度,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EPCs水平14 d内均逐渐升高,EPCs水平基线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8,15天EPCs水平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DF-1α浓度变化与EPCs水平变化相似。两组患者NIHSS评分14 d内均逐渐降低,基线期NIHS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8,15天NIHSS评分均较同时间点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组第8,15天血浆SDF-1α浓度与外周血EPCs水平高度相关(r=0.747,P<0.01;r=0.811,P<0.01)。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AIS患者急性期内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SDF-1α的表达,促进EPCs动员,改善缺血部位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脑卒中 缺血性 急性 内皮祖细胞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配合早期运动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及血清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孙苏闻 徐明 +2 位作者 周睿娴 孔婷婷 陈睿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配合早期运动训练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11月—2019年9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及早期运动训练,对照组加...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配合早期运动训练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11月—2019年9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及早期运动训练,对照组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国卒中量表(C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及血清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08%(49/51),与对照组82.35%(42/51)对比,明显较高(P<0.05);治疗前,两组CSS、BI、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评分情况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明显较好(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10、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明显较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7.84%(4/51),与对照组3.92%(2/5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配合早期运动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活动能力,且能明显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温针灸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早期运动训练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酮通络胶囊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心电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曾雪莲 杨玮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葛酮通络胶囊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9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讨葛酮通络胶囊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9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葛酮通络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心电图异常率,治疗前、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88%(46/49),与对照组77.55%(38/49)对比,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心电图异常率观察组为14.29%(7/49),与对照组32.65%(16/49)对比,明显较低(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中国卒中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明显较低,Barthel指数(BI)评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明显较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0.20%(5/49),与对照组8.16%(4/4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葛酮通络胶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心电异常,改善神经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葛酮通络胶囊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心电图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评价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马鹏程 邬刚 +5 位作者 刘楠 王晋 董小林 彭桂兰 孙桂芳 冯煜森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9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采用MR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技术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非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 目的采用MR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技术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非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疗程为14 d。治疗前后均进行头颅3D-ASL检查来测量梗死灶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rCBF高于对照组(0.97±0.45 vs 0.35±0.15,P=0.003)。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磁共振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