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格结构的裂变与升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与齐灵渥斯的人格对比评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胡铁生 王丽莉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3-156,共4页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是两个对立人物。牧师丁梅斯代尔对于爱情的追求,不仅深深地刺痛了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同时自己也饱受良心上的折磨;同样,齐灵渥斯为了达到报复的目的,人格结构失调,受本我“...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是两个对立人物。牧师丁梅斯代尔对于爱情的追求,不仅深深地刺痛了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同时自己也饱受良心上的折磨;同样,齐灵渥斯为了达到报复的目的,人格结构失调,受本我“快乐原则”的驱使,从精神到肉体对丁梅斯代尔进行百般折磨。二者表面特征是善与恶、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实质上是二者在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上的冲突。在这两个男性人物与女主人公白兰的爱情悲剧中,各自人格的发展变化是当时清教的偏执教规以及蒙昧时代的伦理标准及规范所造成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两人在历经了人格层次的冲突和交锋之后,故事虽然以悲剧结束,但终于在自我的调解下,从本我走向超我,达到了人格结构的和谐,为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宗教状况、社会对人格结构的影响以及人格结构的裂变与升华提供了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结构 丁梅斯代尔 齐灵渥 社会与人 裂变与升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伦之恋,无间地狱——探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路 被引量:6
2
作者 宫玉波 郝运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9-221,共3页
本文通过不伦之恋&无间地狱这一文学叙事模式来探讨《红字》中罪与救赎这一主题,特别是牧师丁梅斯代尔艰难、痛苦的救赎历程,并探析造成他在救赎路上的延宕之因,即清教思想的体制化和牧师自身的智性化倾向。同时探讨霍桑在清教主义语... 本文通过不伦之恋&无间地狱这一文学叙事模式来探讨《红字》中罪与救赎这一主题,特别是牧师丁梅斯代尔艰难、痛苦的救赎历程,并探析造成他在救赎路上的延宕之因,即清教思想的体制化和牧师自身的智性化倾向。同时探讨霍桑在清教主义语境下对普遍的救赎之路做出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梅斯代尔 无间地狱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梅斯代尔的自我分裂与《红字》主题的模糊性
3
作者 王卫东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4-67,共4页
丁梅斯代尔在《红字》中有很多对立表现 ,这些对立表现源于他自我的分裂。在他与海丝特·白兰的六次会面过程中,他的自我总在清教主义思想观念和生命情感冲动之间徘徊。一旦清教主义思想观念占了上风 ,他的虚伪、软弱、怯懦就表露无... 丁梅斯代尔在《红字》中有很多对立表现 ,这些对立表现源于他自我的分裂。在他与海丝特·白兰的六次会面过程中,他的自我总在清教主义思想观念和生命情感冲动之间徘徊。一旦清教主义思想观念占了上风 ,他的虚伪、软弱、怯懦就表露无遗 ,而一旦生命情感冲动占了上风 ,他就变成了一个勇敢、坚毅、燃烧着热情的人。尽管丁梅斯代尔自我中分裂的两端最终融进了同一个行动 ,但是同一行动却并不能弥合他自我的永恒断裂。丁梅斯代尔自我的分裂应证了霍桑内心的困惑、焦虑、矛盾。霍桑本人一方面对清教主义思想持批判和反抗态度 ,另一方面又深受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红字》中揭示了清教主义思想的虚伪性和落后性 ,但同时又展现了人的“灵魂罪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梅斯代尔形象 主题 模糊性 文学评论 美国 小说 《红字》 翟桑 自我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与人格二重性 被引量:1
4
作者 苏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5-61,共7页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意识与无意识 人格面具 弗洛伊德 人格二重性 丁梅斯代尔 双向逆反 无意识心理 海丝特·白兰 车尔尼雪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说到电影:《红字》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全新改写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敬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57-59,共3页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创作于1851年。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讲述一个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恋爱悲剧,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创作于1851年。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讲述一个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恋爱悲剧,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这本书在当时成为一部畅销书,作家霍桑在不违背自己良心的前提下,也使这本书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效益,招徕了众多读者。主人公海斯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浪漫主义作家 霍桑 丁梅斯代尔 主要人物 北美殖民地 表里不一 商业效益 新英格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字》的浪漫主义心理表达与象征手法
6
作者 邱新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X期33-34,共2页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在欧洲兴起,文学作品从以往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忠实刻画,逐渐向抒发主观思想与情感、表现对未来生活美好憧憬的方向发展。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185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字》,使浪漫主义情怀在美洲...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在欧洲兴起,文学作品从以往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忠实刻画,逐渐向抒发主观思想与情感、表现对未来生活美好憧憬的方向发展。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185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字》,使浪漫主义情怀在美洲绽放,也使霍桑成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象征手法 丁梅斯代尔 霍桑 珠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角下《红字》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X期37-38,共2页
《红字》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作品,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从女性立场出发,思考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和解读《红字》,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一、《红字》... 《红字》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作品,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从女性立场出发,思考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和解读《红字》,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一、《红字》及其创作背景《红字》是一部以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为背景的爱情小说,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虽然嫁给了一位医生,但她并不爱自己的丈夫,她在丈夫出海行医时爱上了牧师丁梅斯代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女性主义 丁梅斯代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美国小说的象征传统——兼析《红字》和《白鲸》的象征笔法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赋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7-62,共6页
一较之别国文学,美国文学的最显著之处就在于其象征特点,或者说其象征传统。诚然,象征古已有之(如但丁的《神曲》中的狮、虎、豹),且亦颇受各国各时代的作家青眼(如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爰》中的“火”,德国作家赫尔曼&... 一较之别国文学,美国文学的最显著之处就在于其象征特点,或者说其象征传统。诚然,象征古已有之(如但丁的《神曲》中的狮、虎、豹),且亦颇受各国各时代的作家青眼(如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爰》中的“火”,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小说《荒原狼》中的“魔幻剧场”)。然而,只有美国作家最热衷于象征,也只有美国作家堪称驾驭象征的行家里手。毫不足怪,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C·Baudelair)尊奉美国作家爱伦·坡(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美国小说 《白鲸》 丁梅斯代尔 爱伦·坡 海丝特 超验主义 汉德森 赫尔曼 法国象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丝特·白兰的回归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维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8-41,73,共5页
在霍桑的《红字》中作为叛逆者形象而永垂文学青史的海丝特·白兰,为什么在离开波士顿很多年以后又重返那曾使她受尽苦难与耻辱的地方,重新佩戴上红字,继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本文不认为这是作者为宣扬其宗教观和道德观而添的... 在霍桑的《红字》中作为叛逆者形象而永垂文学青史的海丝特·白兰,为什么在离开波士顿很多年以后又重返那曾使她受尽苦难与耻辱的地方,重新佩戴上红字,继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本文不认为这是作者为宣扬其宗教观和道德观而添的蛇足,通过对海丝特思想上的矛盾性和性格上的双重性所作的细致分析,本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正象当年海丝特留下是为了爱,七年后计划出走是为了爱,后来与珠儿出走是因为爱人的死亡一样,多年后的回归同样是由于爱,或者说是对“自我欲求”的完全彻底的肯定。这是无法超越时代的海丝特性格和思想内在地决定了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丝特·白兰 《红字》 丁梅斯代尔 新英格兰 超越时代 矛盾性 叛逆者 “罪” 双重性 忍辱含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霍桑《红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10
作者 陈冰冰 《远程教育杂志》 1999年第3期46-48,55,共4页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一生写了几十部短篇小说和四部长篇小说,他的创作主要以殖民地时期严酷的教权统治为背景,以道德题材为主,抽象地探索了现实世界的罪恶与...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一生写了几十部短篇小说和四部长篇小说,他的创作主要以殖民地时期严酷的教权统治为背景,以道德题材为主,抽象地探索了现实世界的罪恶与人们心中道德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丁梅斯代尔 海丝特·白兰 艺术表现手法 纳撒尼尔·霍桑 示众台 示众受辱 道德形象 浪漫主义小说 女主人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与《红字》色彩意象美三题
11
作者 何群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109-113,132,共6页
我们生活于色彩的世界,可谓触目皆色,马克思说:“色彩是一般美学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小说之色比生活之色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因为它强烈得多,并成为一种稳定和永恒的美.《红楼梦》与《红字》中色彩的运用,不仅读者赞美,即使画家亦叹为奇... 我们生活于色彩的世界,可谓触目皆色,马克思说:“色彩是一般美学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小说之色比生活之色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因为它强烈得多,并成为一种稳定和永恒的美.《红楼梦》与《红字》中色彩的运用,不仅读者赞美,即使画家亦叹为奇迹.魏继昭认为“文学作品描绘色彩之丰富生动,含情和寓意之深刻莫过于《红楼梦》了,可谓前无古人.”“曹雪芹谙练色彩艺术的程度,简直使色彩学家和美术家自愧弗如.”美国评论家对《红字》的色彩亦有专门论著,蔡斯研究《红字》,确认其有“深刻的美”.霍桑在自己所著的各种小说的序言中,对色彩的艺术处理有不少明确的阐述.我们将这两部小说进行初步比较,可看出不仅主题、背景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相似,其中对色彩也有许多一致的艺术构思.布丹说:“色彩就是鲜花”.霍夫曼说:“色彩丰富之际,即形式完美之时.”本文拟就色彩意象美三题,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色彩学 红字 意象美 小说 海丝特 丁梅斯代尔 曹雪芹 三题 艺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文语病举例
12
作者 尹世超 《汉语学习》 1984年第4期64-65,共2页
把外语译成汉语,译文至少不能违背汉语的规律。下列句子似乎就不那么通达: (1)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著者来从事讨论这些问题(当然也讨论对这些问题至今所提出的种种的解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一个先驱者。([波兰]沙夫《语义学引论》,... 把外语译成汉语,译文至少不能违背汉语的规律。下列句子似乎就不那么通达: (1)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著者来从事讨论这些问题(当然也讨论对这些问题至今所提出的种种的解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一个先驱者。([波兰]沙夫《语义学引论》,罗兰、周易合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118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病 译文 语义学 汉语 行结构 老老 周易 韦丛芜 丁梅斯代尔 述宾短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红字》的心理艺术
13
作者 叶良怀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4期23-24,共2页
霍桑的小说《红字》,以十七世纪中叶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新英铬兰的波士顿为背景,以一件通奸案为题材,描述有关人员的思想矛盾和生活遭遇。作品的心理艺术,极具魅力。霍桑通过环境、象征、对照、幻觉、作者全知式的分析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的... 霍桑的小说《红字》,以十七世纪中叶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新英铬兰的波士顿为背景,以一件通奸案为题材,描述有关人员的思想矛盾和生活遭遇。作品的心理艺术,极具魅力。霍桑通过环境、象征、对照、幻觉、作者全知式的分析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新奇丽别具一格。1 霍桑称自已的小说是心理的罗曼史。《红字》人物的心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霍桑 海丝特 小说情节 殖民地时期 丁梅斯代尔 十七世纪 思想矛盾 生活遭遇 内心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