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南丁山构造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 被引量:35
1
作者 孙玮 刘树根 +3 位作者 王国芝 徐国盛 雍自权 黄文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5,共7页
川东南的构造演化可分成5个阶段:①晚震旦世抬升剥蚀阶段;②早古生代沉降阶段;③晚志留世—泥盆、石炭纪抬升剥蚀阶段;④二叠纪—晚白垩世沉降阶段;⑤晚白垩世—现今快速隆升阶段。震旦系灯影组—下古生界储层沥青与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 川东南的构造演化可分成5个阶段:①晚震旦世抬升剥蚀阶段;②早古生代沉降阶段;③晚志留世—泥盆、石炭纪抬升剥蚀阶段;④二叠纪—晚白垩世沉降阶段;⑤晚白垩世—现今快速隆升阶段。震旦系灯影组—下古生界储层沥青与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黑色泥岩之间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表明二者有着重要的联系,灯影组烃源来自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丁山构造一直处于高部位,有利于油气聚集,丁山构造在晚白垩世前圈闭、封盖、储层及保存条件均较好,形成了古油藏。随着埋深的增大,古油藏裂解成古气藏。晚白垩世至今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通天断层发育,保存条件变差,导致天然气的逸散。丁山构造的油气成藏过程可分为古油藏→古油藏裂解形成古气藏→古气藏破坏三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丁山构造 天然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灯影组热液白云岩特征 被引量:42
2
作者 宋光永 刘树根 +4 位作者 黄文明 王国芝 陈翠华 马文辛 张长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6-715,共10页
通过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对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在岩相学上表现为充填或交代状马鞍状白云石,发育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同时出现... 通过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对川东南丁山-林滩场构造的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在岩相学上表现为充填或交代状马鞍状白云石,发育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同时出现MVT型铅锌矿、马鞍状白云石-石英、马鞍状白云石-沥青、马鞍状白云石-天青石等热液矿物组合。马鞍状白云石的碳、氧、锶同位素值较灯影组围岩表现出明显的低碳、低氧,而富锶同位素:Δδ13CPDB(脉-围岩)在-1.312‰^-0.501‰之间,Δ1δ8OPDB(脉-围岩)在-4.257‰^-1.974‰之间,Δ(87Sr/86Sr)(脉-围岩)在0.002 3~0.004 1之间,显示出热液活动的特征。热液活动使灯影组白云岩产生重结晶及热液溶蚀作用,使储层晶间孔、次生溶蚀孔在原岩基础上增加3%~10%。热液白云岩比未受热液影响的白云岩基质孔隙度平均值增加1.1%,渗透率平均值增加1.415×10-3μm2。热液白云岩的分布受桑木场断裂、现今构造高点及桐湾期不整合面控制。平面上,以现今桑木场背斜核部、桑木场断层及与之较近的林滩场构造较为发育,而较远的丁山构造则相对少见。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距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以下300 m之内,分布呈断续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油气热演化史,认为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早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震旦系 储层特征 丁山-林滩场构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典型构造流体封存箱划分及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徐国盛 曹竣锋 +3 位作者 朱建敏 袁海锋 刘树根 王国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1-630,共10页
鄂西渝东地区海相地层油气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对储层沥青(天然气)与可能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丁山构造震旦系储层沥青和建南构造韩家店组、黄龙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烃源岩;然后利用EasyRo模型... 鄂西渝东地区海相地层油气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对储层沥青(天然气)与可能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丁山构造震旦系储层沥青和建南构造韩家店组、黄龙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烃源岩;然后利用EasyRo模型恢复了丁山1井下寒武统和建38井下志留统、二叠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再以泥质岩类及膏盐层为流体封存箱的顶底板,划分了两典型构造(古)油气藏所处的流体封存箱系统;最后结合构造演化史,分析了两构造流体封存箱及其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建南构造震旦系-志留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仍是今后重点勘探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封存箱 油气藏形成与演化 丁山构造 建南构造 鄂西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