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宝桢与四川盐政改革 被引量:4
1
作者 傅德元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96-102,共7页
丁宝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1877——1886年他出任四川总督期间所进行的盐政改革,在四川近代史和晚清盐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丁宝桢的盐政改革主张和改革实践及其历史功过试作评述。
关键词 丁宝桢 四川 盐政史 历史功过 改革主张 近代史 川盐 政治家 总督 盐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康藏有别”到“川康有别”——丁宝桢至赵尔丰督川时期对外国人进入康藏游历的应对与管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向玉成 肖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对于外国人进入康藏游历,晚清中央、地方政府采取了大量相关的对策措施。总体而言,1875年前清廷的对策可概括为"入康不入藏",即有限度地允许或默许外国人进入康区活动,而对于入藏则加以严禁,一经发现,即刻押解出藏区;康藏地... 对于外国人进入康藏游历,晚清中央、地方政府采取了大量相关的对策措施。总体而言,1875年前清廷的对策可概括为"入康不入藏",即有限度地允许或默许外国人进入康区活动,而对于入藏则加以严禁,一经发现,即刻押解出藏区;康藏地方各界亦对外国人谋求入藏持强烈抵制和反对态度。丁宝桢督川时期,利用康藏地方各界"阻洋"的普遍社会心理,采取"借藏阻洋"的策略,强调"康藏有别",力图使外国人难以进入藏区腹地。这一策略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也有多方面负面效应,加剧了康藏地区本就复杂的局势,造成"洋汉均阻"等问题的出现。赵尔丰调督川康后,实行"川康有别"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入康外国人的管理。外国人进入康藏游历以及晚清各界的上述做法,在近代中外关系史和康藏局势上产生了多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人 入康藏游历 丁宝桢 赵尔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宝桢创办近代企业诸问题浅析
3
作者 扆晓红 《湖湘论坛》 1995年第4期86-88,共3页
工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县(今织金县)人。1853年(咸丰三年)考中进士。1854年至1856年,在平远、平越等地参与镇压教军和苗民起义。1860年授湖南岳州知府,后调长沙知府。1863年(同治二年)授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丁... 工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县(今织金县)人。1853年(咸丰三年)考中进士。1854年至1856年,在平远、平越等地参与镇压教军和苗民起义。1860年授湖南岳州知府,后调长沙知府。1863年(同治二年)授山东按察使,次年迁布政使。丁宝桢耿直忠厚,为官清廉,办事练达,深得山东巡抚阎敬铭的推崇。1867年(同治六年),阎敬铭因病退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局 山东 丁宝桢 四川 阎敬铭 创办 外国侵略者 军事工业 资本主义 徐建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始县发现李鸿章 乔松年、丁宝桢等人手札
4
作者 劲松 《中州学刊》 1985年第5期105-105,共1页
去年十二月,我听到固始县发现李鸿章、丁宝桢,何绍基等人手札的消息后,便到固始,亲眼浏览了这批手札。 这批手札共有五十多件,约万余字。其中大多是1866—1867年间李鸿章、丁宝桢写给乔松年的信件。手札中只有一封是丁宝桢的幕僚代书的... 去年十二月,我听到固始县发现李鸿章、丁宝桢,何绍基等人手札的消息后,便到固始,亲眼浏览了这批手札。 这批手札共有五十多件,约万余字。其中大多是1866—1867年间李鸿章、丁宝桢写给乔松年的信件。手札中只有一封是丁宝桢的幕僚代书的,其它均系李鸿章、丁宝桢亲笔书写。当时,李鸿章身为清朝的钦差大臣,督办“剿捻”事务;丁宝桢时为山东巡抚;而乔松年则任陕西巡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松 手札 丁宝桢 李鸿章 固始县 何绍基 西捻军 左宗棠 信札 东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宝桢治蜀浅论
5
作者 杨亮升 《社会科学研究》 1988年第2期71-76,共6页
丁宝桢,以诛慈禧太后宠信之太监安得海而闻名于时;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对此津津乐道,而对丁宝桢在治理鲁、川时的政绩却鲜有提及。其实,他在鲁、川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时,多有建树;特别是在担任四川总督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对四川... 丁宝桢,以诛慈禧太后宠信之太监安得海而闻名于时;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对此津津乐道,而对丁宝桢在治理鲁、川时的政绩却鲜有提及。其实,他在鲁、川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时,多有建树;特别是在担任四川总督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对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四川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宝桢 四川社会 清王朝 资本主义 慈禧太后 洋务运动 机器局 吏治 总督 军事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宝桢的抑教御侮思想
6
作者 张莉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73-78,共6页
丁宝桢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具有抑教御侮思想和实际活动的政治家。当他先后任山东巡抚和四川总督的20年间,正是英、法、俄、美、日等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在华特权,继所谓“通商”活动之后,又积极鼓动其传教士进入中国... 丁宝桢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具有抑教御侮思想和实际活动的政治家。当他先后任山东巡抚和四川总督的20年间,正是英、法、俄、美、日等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在华特权,继所谓“通商”活动之后,又积极鼓动其传教士进入中国,深入内地没堂传教,为其殖民主义政策服务的时期。传教士及其华人教徒,依仗特权,肆意侵犯中国人民利益,到处激起民变,致使各地教案迭起,反洋教武装斗争怒潮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再次推行其“炮舰政策”,武装侵略我国台湾、新疆和邻邦朝鲜、越南等国,吞并琉球群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宝桢 外国侵略者 教案 十九世纪 实际活动 清政府 传教士 资本主义 七十年 琉球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四川夫马局的兴革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兴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1-161,共11页
清代的“局”“所”这类机构是研究地方行政和社会变化时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但因其名目繁多,类型不一,基本不在清代正式的职官体制内而朦胧不清。以清代四川的夫马局为例,详细梳理其设立、运作、整顿与裁革的过程,可藉此窥探它在四川... 清代的“局”“所”这类机构是研究地方行政和社会变化时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但因其名目繁多,类型不一,基本不在清代正式的职官体制内而朦胧不清。以清代四川的夫马局为例,详细梳理其设立、运作、整顿与裁革的过程,可藉此窥探它在四川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乾隆中期设立专门的类似于夫马局的公局前,四川民间一直存在着捐帮夫马价的传统。18世纪中后期,由士绅在县主的委派下设立公局,以按粮摊派来解决差役问题。一些地方的夫马局,差役只是名头,实际成了地方经费的重要来源,士绅便逐渐进入了经制中原本该由地方官来经收的税收事务中。夫马局经费的征收与管理,大体经历了绅—官—绅的复杂过程,其间的纠结与游移尚未受到足够的关照,不应被淹没于尘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局 夫马局 四川总督 巴县 丁宝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闿运受聘尊经书院史事考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晓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7,共5页
王闿运受聘出任尊经书院山长,是影响四川近代学术教育的一件大事。这件事表面上看似简单,常被史家所忽略。其实此事的背景经过,当事人的初衷打算,以及其中的变幻曲折,牵涉甚广、异常复杂。从具体微观的研究角度搜寻线索,探讨王闿运受聘... 王闿运受聘出任尊经书院山长,是影响四川近代学术教育的一件大事。这件事表面上看似简单,常被史家所忽略。其实此事的背景经过,当事人的初衷打算,以及其中的变幻曲折,牵涉甚广、异常复杂。从具体微观的研究角度搜寻线索,探讨王闿运受聘尊经书院的历史真相,可补前史之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闿运 尊经书院 丁宝桢 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橫计不就”:王闿运光绪四年“出山入川”发微 被引量:2
9
作者 吴仰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王闿运受聘主讲四川尊经书院,是他传奇人生中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而翻检相关史料,发现王闿运光绪四年"出山入川",接受总督丁宝桢邀聘,初衷并非充任尊经书院山长,后来他勉强受聘,却不安于位,拟想"辞师居友,聊尽所长&quo... 王闿运受聘主讲四川尊经书院,是他传奇人生中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而翻检相关史料,发现王闿运光绪四年"出山入川",接受总督丁宝桢邀聘,初衷并非充任尊经书院山长,后来他勉强受聘,却不安于位,拟想"辞师居友,聊尽所长",再展其"纵横名士"的奇才大略,扶助丁宝桢、刘长佑在西南成就霸业,但"赞幕无功,诲人复倦",于光绪十二年倦归湖南,留下一段"纵横计不就"的豪情与悲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闿运 丁宝桢 四川尊经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机器局述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孔令仁 商鸣臣 《文史哲》 1983年第3期59-65,102,共8页
山东机器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个著名的官办军事工业,在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以及有关洋务运动的专著、论文中多提到它;但迄今还无专文论述,以致不少人对它还很模糊。本文试图塞漏补缺,对它进行初步的探讨,供大家参考。创办原因山东机... 山东机器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个著名的官办军事工业,在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以及有关洋务运动的专著、论文中多提到它;但迄今还无专文论述,以致不少人对它还很模糊。本文试图塞漏补缺,对它进行初步的探讨,供大家参考。创办原因山东机器局的创办者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同治二年(1863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任山东按察使、巡抚。在此期间,丁曾随僧格林沁镇压宋景诗农民军,后又协同李鸿章的准军围剿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在山东全军覆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局 洋务运动 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 军火工业 丁宝桢 述论 军事工业 徐建寅 清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庙·棂星门
11
作者 轩宇 张庆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古代传说 标志符号 古代建筑 丁宝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惠康乃丁日昌之子
12
作者 范海泉 《广东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97-98,共2页
戴逸、林言椒主编的《清代人物传稿》中由戴文葆撰写的《谭嗣同》一文(以下简称“戴文”)说:谭嗣同“与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三立、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保初、四川总督丁宝桢之子惠康,被时人并称为‘四公子’.”①谭嗣同(字复生)、陈三... 戴逸、林言椒主编的《清代人物传稿》中由戴文葆撰写的《谭嗣同》一文(以下简称“戴文”)说:谭嗣同“与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三立、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保初、四川总督丁宝桢之子惠康,被时人并称为‘四公子’.”①谭嗣同(字复生)、陈三立(字伯岩,号散原)、吴保初(字彦复)、丁惠康(字叔雅)四人,在晚清光绪年间被士大夫们称之为“四公子”或“海内四公子”,这是不错的.但是,“戴文”把丁惠康说成是丁宝桢之子,这就是张冠李戴了.笔者认为,丁惠康之父应当是丁日昌,而不是丁宝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日昌 公子 “戴文” 丁宝桢 陈衍 谭嗣同 陈三立 巡抚 总督 散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