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名词修饰动词 被引量:4
1
作者 文炼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96-99,共4页
名词修饰动词,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古汉语的用法,不过有所发展。用介词表示名词与动词之间的修饰关系,古今皆然,但现代汉语的介词数目比古汉语多,这是语言日趋精密的一种表现。例如古汉语的介词“以”的用处很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名词 古汉语 《马氏文通》 形容词 介词“以” 一般动词 结构助词 语义关系 修饰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助动词”的研究刍议 被引量:10
2
作者 郑贵友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3-27,共5页
一“助动词”研究述评 1·1关于汉语“助动词”问题,人们曾有过很多著述及争议,这当中有许多观点是很有建树的。但细想起来,有几个问题还是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比如,这个词类是个什么样的类?如果是一个意义的类,如何防止与其内部... 一“助动词”研究述评 1·1关于汉语“助动词”问题,人们曾有过很多著述及争议,这当中有许多观点是很有建树的。但细想起来,有几个问题还是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比如,这个词类是个什么样的类?如果是一个意义的类,如何防止与其内部成员意义相近的词的介入?如果是个形式的类,其主要形式特征是什么?现有“助动词”的语法特征是不是这类词所独有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助动词”存在与否的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汉语 谓语动词 能愿动词 副词 谓词性宾语 一般动词 形式特征 肯定否定 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尾动词的语法特点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潮 《汉语学习》 1982年第3期32-37,共6页
一般认为,虚词素“化”是动词词尾,“化”与其他实词素构成的词具有动词性。但是,这种带“化”尾的动词因其构造特殊,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这一点应该受到重视。
关键词 “化” 语法特点 程度副词 三音节 “的” 一般动词 宾语 法西斯化 动词结构 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特征与区别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敦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97-100,共4页
现代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数量最多、用途最广、作用最大的三个实词,绝人多数的句子都离不开它们。如“智慧”与“聪明”、“坚持”与“坚决”、“使用”与“用法”等三组,它们词义差不多,但词性却不相同。又如“精神、卫生,希... 现代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数量最多、用途最广、作用最大的三个实词,绝人多数的句子都离不开它们。如“智慧”与“聪明”、“坚持”与“坚决”、“使用”与“用法”等三组,它们词义差不多,但词性却不相同。又如“精神、卫生,希望、打击,方便、清醒”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词性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辨别不清楚,就会出现词性误用的语病。本文着重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一些主要的语法特征上来谈谈怎样区别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容词 一般动词 语法特征 名词 辅助成分 程度副词 修饰 数量词组 带宾语 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动词·能愿动词·谓宾动词 被引量:1
5
作者 安国 《汉语学习》 1981年第1期35-36,共2页
助动词、能愿动词和谓宾动词,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名称,但是它们所指的是同一批动词: 能 能够 可 可以 会 可能 得(d) 敢 肯 愿意 情愿 乐意 想 要 应 应该 应当 该 必须 许 准 好(吃饱了好干活) 一般的汉语语法书,都承认这一批动词至少有... 助动词、能愿动词和谓宾动词,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名称,但是它们所指的是同一批动词: 能 能够 可 可以 会 可能 得(d) 敢 肯 愿意 情愿 乐意 想 要 应 应该 应当 该 必须 许 准 好(吃饱了好干活) 一般的汉语语法书,都承认这一批动词至少有三个共同点: ① 它们的后面都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 ② 它们都不能带后加成分“着”“了”“过”。 ③ 它们都不能重叠。 这三条,说明这一批动词只具备有限的动词功能,不具备动词的全部功能。因此,人们把这一批动词看作动词这一大类之下的小类,或者称为动词的附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宾动词 能愿动词 辅助动词 宾语 副词 谓词 一般动词 句子结构 谓语 动词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
6
作者 陈焕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87-90,共4页
古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指用作一般动词,下同),以及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中以名词用如动词更为普遍,而且其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更为复杂多样。就语法结构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 古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指用作一般动词,下同),以及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中以名词用如动词更为普遍,而且其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更为复杂多样。就语法结构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述语,与后面的词语构成述宾关系;就其词汇意义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都是表示“认为”这个意义,可以解释作“把……当作……”或者“以……为……”;名词的使动用法都有“使令”义,即带有“使……”或者“让……”,“给……”的意思。名词用如动词则没如此简单。然而,一般语法书对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论述较为详细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意义 语法结构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 古汉语 语法现象 述宾关系 一般动词 词语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名词用如动词看词类活用现象产生的两个原因
7
作者 黄建荣 《现代中文学刊》 2001年第6期25-27,共3页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学者们对此已讨论甚多,然而,对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涉及很少。笔者以为,词类活用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二是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简约化、形象...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学者们对此已讨论甚多,然而,对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涉及很少。笔者以为,词类活用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二是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简约化、形象化特点的限定,本文拟以属于词类活用范畴之一的名词用如动词为切入点,就此作一简要说明。简言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类活用 古汉语 名词 一般动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形象化 语言现象 汉语教材 语法体系 简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存在句 被引量:19
8
作者 黄南松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32,共5页
论存在句黄南松一存现句是现代汉语语法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课题。表示存在的句子实际上与表示出现、消失的句子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本文专门讨论存在句,而不涉及出现句和消失句。在汉语中,可以用来表示"存在"的句子一般有以下几类... 论存在句黄南松一存现句是现代汉语语法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课题。表示存在的句子实际上与表示出现、消失的句子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本文专门讨论存在句,而不涉及出现句和消失句。在汉语中,可以用来表示"存在"的句子一般有以下几类:1.含"在"的句子。a他在2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句 主席团 一般动词 不及物动词 主语宾语问题 三类句子 现代汉语语法 赵元任 商务印书馆 《中国文法要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V成”结构的性质 被引量:18
9
作者 邵敬敏 《汉语学习》 1988年第1期2-6,共5页
动词“成为”,也可简写为“成”,吕叔湘先生称它为“准系词”,认为它的“性质在普通动词与纯粹系词之间”,构成的句式为“准判断句”。但是,这个“成”最常见的用法都是紧接在一般动词(记为V)之后,构成“V成”结构。有人认为,“V成”是... 动词“成为”,也可简写为“成”,吕叔湘先生称它为“准系词”,认为它的“性质在普通动词与纯粹系词之间”,构成的句式为“准判断句”。但是,这个“成”最常见的用法都是紧接在一般动词(记为V)之后,构成“V成”结构。有人认为,“V成”是个复合动词,它们的结构关系是述补关系,而且“成”还是个结果补语。对此,我们认为还需要重新考察一些语言现象,并尽可能作出更为符合事实的解释。 一般动词与“成”的组合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动词 结果补语 普通动词 复合动词 语言现象 准系词 结构关系 判断句 吕叔湘 句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汉语名词动用的多义性及译解
10
作者 张博 《远程教育杂志》 1997年第3期12-13,共2页
过去不少中外学者否认汉语词类的存在,尤其认为汉语名词与动词之间没有界限。例如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H.Maspero)曾说:“我们语言中的名词和动词的区分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名词和动词在语法上什么区别也没有。”这种名词与动词无界限的... 过去不少中外学者否认汉语词类的存在,尤其认为汉语名词与动词之间没有界限。例如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H.Maspero)曾说:“我们语言中的名词和动词的区分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名词和动词在语法上什么区别也没有。”这种名词与动词无界限的误会主要导源于汉语、特别是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名词动用 多义性 一般动词 汉语名词 动词用法 意动用法 语法功能 名词活用 使动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变文中的三种动补式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子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58-68,78,共12页
敦煌变文中的三种动补式刘子瑜晚唐五代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重要时期,敦煌变文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以口语为基础的重要文献。所以,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变文语法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的语法面貌。本文把... 敦煌变文中的三种动补式刘子瑜晚唐五代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重要时期,敦煌变文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以口语为基础的重要文献。所以,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变文语法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的语法面貌。本文把变文作为一个封闭系统,采取定性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变文 结果补语 不及物动词 趋向动词 趋向补语 动作行为 一般动词 状态补语 用例 “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说汉语骈合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金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97-109,共13页
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骈合式就是谓语或状语采用联合结构的一些句法。例如:——如果放弃或放松对实现四个现代化中所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解放思想就没有抓住要点,就会失去方向。(报)——我并不希望、而且根本反... 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骈合式就是谓语或状语采用联合结构的一些句法。例如:——如果放弃或放松对实现四个现代化中所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解放思想就没有抓住要点,就会失去方向。(报)——我并不希望、而且根本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定一个框子。(报)——由于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缺乏经验,加上林彪、“四人帮”的疯狂破坏,伤害了、冤屈了不少好同志。(报)——正规战争虽然也应该而且能够采用袭击战,但是其出敌不意的程度比较小一些。(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愿动词 动词谓语 合式 关联词 后加成分 形容词 否定副词 汉语 一般动词 带宾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形容词性述宾词组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少峰 《汉语学习》 1986年第5期30-31,共2页
《教学语法系统试行方案》将词组按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是比较科学、比较合乎实际的。但有些具体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方案》将述宾词组划入动词性词组,一般说是对的,但并非所有的述宾词... 《教学语法系统试行方案》将词组按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是比较科学、比较合乎实际的。但有些具体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方案》将述宾词组划入动词性词组,一般说是对的,但并非所有的述宾词组都是动词性的,有少数述宾词组的功能并不相当于动词,而相当于形容词,应看作形容词性词组。最典型的就是部分以“有”字作述语的述宾词组(称之为“有”字式述宾词组)。所谓“部分”,主要是指宾语是抽象名词的“有”字式述宾词组,如“有兴趣”、“有水平”、“有道德”、“有觉悟”、“有志气”、“有纪律”、“有耐心”、“有信心”、“有广度”、“有深度”、“有劲头”“有看头”、“有搞头”、“有味道”、“有趣味”、等。之所以说这类述宾词组是形容词性的,其理由如下: (一)从表意看,这类述宾词组不同于一般的述宾词组,不是叙述性的,而是从性质、状态方面加以描写形容的,即是描写性的;它回答的问题不是“有什么”而是“怎么样”。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词 形容词性 程度副词 “有”字 宾语 词组 抽象名词 描写性 述语 一般动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北京版《古代汉语》及其讲义札记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正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76-83,共8页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北京版)是一部采用者多,影响面广的高校文科古代汉语教科书,它“重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把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语言的典范性”、“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同...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北京版)是一部采用者多,影响面广的高校文科古代汉语教科书,它“重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把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语言的典范性”、“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在内容安排上还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原则,既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又兼顾了自学者的需求。但是,笔者在使用本书及本书编者为讲授本书编写的《古代汉语讲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岂遽 孙膑 《古代汉语》 讲义 “其” 指示代词 札记 使动用法 语气词 一般动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来”、N相互搭配的格式及V项的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经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6期123-128,76,共7页
§0 引言 0.1 这里V代表动词。N代表名词语。“来”是后附于一般动词的单音节趋向动词。复合趋向动词“起来”、“过来”等中的“来”不在其内。 0.2 如果一般地讲语言单位的排列,
关键词 不及物动词 趋向动词 动作主体 搭配 一般动词 深层语义关系 历程 动词 动程 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所·动”结构的省略与扩展形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钢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所·动”结构的省略与扩展形式孙钢玉“所”字加在动词前,或先加在介词前然后再一起加在动词前,构成的“所·动”型和“所·介·动”型两种名词性结构(即通常所谓“所字结构”),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惯用格... “所·动”结构的省略与扩展形式孙钢玉“所”字加在动词前,或先加在介词前然后再一起加在动词前,构成的“所·动”型和“所·介·动”型两种名词性结构(即通常所谓“所字结构”),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惯用格式。本文拟专就“所·动”结构的省略形式与扩展形式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字 指示代词 所字结构 扩展形式 名词性结构 初中语文课本 一般动词 基本式 省略形式 宾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字词性之管见
17
作者 韩华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40-41,共2页
现代汉语中“是”的性质特别,用法很多。从五十年代起,各语法家对“是”的词性这个问题争执不下。究竟怎么样处理“是”的词性,才更符合现代汉语这一复杂的语言实际呢?对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谈一下粗浅... 现代汉语中“是”的性质特别,用法很多。从五十年代起,各语法家对“是”的词性这个问题争执不下。究竟怎么样处理“是”的词性,才更符合现代汉语这一复杂的语言实际呢?对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动词、形容词前的“是”和名词前的“是”是同一词性还是属于两类不同的词性 对于“是”的词性的争论焦点是动词、形容词前的“是”与名词前的“是”是否属于同一类。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动词、形容词前的“是”与名词前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字 形容词 名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 肯定否定 一般动词 名词谓语句 判断作用 司马迁 时态助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中的使动双宾语结构
18
作者 吴道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S2期216-217,共2页
所谓使动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在用作使动、带有使动宾语的同时,又用作一般动词,因而另带有一个受事宾语的那种结构形式。例如: (1)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僖公二十七年)此例中的“饮之酒”,意思是“请他们喝酒”。其中“饮”既... 所谓使动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在用作使动、带有使动宾语的同时,又用作一般动词,因而另带有一个受事宾语的那种结构形式。例如: (1)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僖公二十七年)此例中的“饮之酒”,意思是“请他们喝酒”。其中“饮”既用作使动,带有使动宾语“之”(指代“国者”),又用作一般动词,带有受事宾语“酒”。这就是所谓使动双宾语结构。 使动双宾语络构在《左传》中出现较多,全书共约三十例。因此,它是《左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动双宾语结构 受事宾语 《左传》 使动宾语 及物动词 一般动词 金九 金块 大夫 结构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暂拟语法系统修订要点讨论 趋向词组初探
19
作者 周云珍 《汉语学习》 1982年第6期52-57,共6页
趋向动词,“来、去、上、下、上来、下去”等在现代汉语中是有特点的一类词,使用频率高,用法又复杂。它除了有一般动词的作用以外,还有一个主要用法,就是经常和动词或形容词结合构成趋向词组来充当句子成分。在《暂拟系统》中,趋向词组... 趋向动词,“来、去、上、下、上来、下去”等在现代汉语中是有特点的一类词,使用频率高,用法又复杂。它除了有一般动词的作用以外,还有一个主要用法,就是经常和动词或形容词结合构成趋向词组来充当句子成分。在《暂拟系统》中,趋向词组叫“趋向合成谓语”。这种说法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些既不好理解,又难以处理的地方,所以在《修订要点》里把它改为“趋向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向词 修订要点 拟语法 谓语 合成趋向动词 宾语 补语 单音动词 一般动词 主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得(dei)”的归类问题
20
作者 铁根 昌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2-24,共3页
“得(dei)”的归类问题铁根,昌吉"得()"①是一个地道的口语常用词。国内外有影响的汉语语法论著或高校教材,只要提到这个"得",几乎都把它列入助动词一类,然而都没有根据各自提出的助动词特点加以论证。就目前我们所能见... “得(dei)”的归类问题铁根,昌吉"得()"①是一个地道的口语常用词。国内外有影响的汉语语法论著或高校教材,只要提到这个"得",几乎都把它列入助动词一类,然而都没有根据各自提出的助动词特点加以论证。就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各种鉴别助动词的标准来看,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谓词性成分 谓宾动词 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一般动词 名词性成分 《现代汉语八百词》 现代汉语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