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我决定视角的动机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建峰 皇甫桦彦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4-240,共7页
从自我决定的视角,探讨了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的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分别以成就动机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作为成就动机的外显和内隐测量方式,同时采用自我决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对303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 从自我决定的视角,探讨了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的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分别以成就动机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作为成就动机的外显和内隐测量方式,同时采用自我决定量表和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对303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果表明:(1)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没有显著相关;(2)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内隐成就动机调节了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不一致性成就动机结构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自我决定在不一致性成就动机结构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动机 外显动机 动机一致性 自我决定 主观幸福感 成就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捐赠箱”效应:增加“捐赠箱”对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影响
2
作者 赵远婕 莫子川 马京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90-1209,I0001,共21页
本研究聚焦于当前互联网捐赠转化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基于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能够影响和促进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潜在因素:增加“捐赠箱”(即,互联网“捐赠箱”效应)。通过1项模拟真实募捐平台的小程序实验和5项控制实验,本研究验证... 本研究聚焦于当前互联网捐赠转化率普遍较低的问题,基于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能够影响和促进个体互联网捐赠意愿的潜在因素:增加“捐赠箱”(即,互联网“捐赠箱”效应)。通过1项模拟真实募捐平台的小程序实验和5项控制实验,本研究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并揭示了背后机制:在互联网募捐情境中,增加(vs.未增加)“捐赠箱”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感知难度较低的初始决策(即,是否“加入捐赠箱”比是否“立即捐赠”的决策难度低),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决策意愿(即,加入捐赠箱意愿更高)。而这一初始决策会增强个体与之相关的一致性动机,进而提高其后续捐赠意愿。此外,我们识别了互联网“捐赠箱”效应的边界条件:该效应在一致性偏好较低(vs.较高)的个体中将被削弱。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捐赠行为决策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为公益行业从业者开展互联网公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捐赠 互联网捐赠 决策难度 一致性动机 一致性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人不做坏事”抑或“好人也做坏事”--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的双面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关涛 甘莉 康海华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3-184,I0031,I0032,共14页
为了揭示组织关爱的双面性,本研究首先根据道德边界是否清晰的标准,将组织偏差行为划分为清晰与模糊两种类型,并选取人际冲突、辱虐管理和职场排斥作为模糊性偏差行为的构成效标。然后基于一致性动机理论构建“组织关爱—模糊偏差行为... 为了揭示组织关爱的双面性,本研究首先根据道德边界是否清晰的标准,将组织偏差行为划分为清晰与模糊两种类型,并选取人际冲突、辱虐管理和职场排斥作为模糊性偏差行为的构成效标。然后基于一致性动机理论构建“组织关爱—模糊偏差行为”的直接作用路径,用于反映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的抑制效应;基于道德平衡动机理论构建“组织关爱—道德证书许可—模糊偏差行为”的间接作用路径,用于解释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的促进效应。这两条路径共同构成了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的双重作用模型。通过问卷调研发现,组织关爱对模糊性偏差行为同时存在直接抑制效应和间接促进效应,进一步说明一致性动机与道德平衡动机共存的矛盾心理,是职场中“好人不做坏事”与“好人也做坏事”两种矛盾现象并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关爱 一致性动机 道德平衡动机 道德证书许可 模糊性偏差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