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首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赵旭 李强 蔡晋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06期1-7,共7页
根据三峡台网2001-2006年记录的490个地震事件中的7 330条P波和3 524条S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三峡库区最小一维P波和S波速度模型以及台站校正值,并应用于地震的精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从原来的0.56 s下降到0... 根据三峡台网2001-2006年记录的490个地震事件中的7 330条P波和3 524条S波到时资料,利用Kissling方法得到了三峡库区最小一维P波和S波速度模型以及台站校正值,并应用于地震的精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从原来的0.56 s下降到0.41 s,地震定位精度在经度、纬度、深度方向上有了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值 地震定位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posat和HypoDD的山东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崔鑫 李铂 +3 位作者 朱元清 李亚军 穆娟 王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72-1581,共10页
本文收集了2009—2016年山东地区M≥0.1的1 554次地震事件及其走时数据,对该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走时曲线拟合、折合走时曲线分析等方法给出了山东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结构模型的初始模型以及参考变化范围;然后... 本文收集了2009—2016年山东地区M≥0.1的1 554次地震事件及其走时数据,对该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走时曲线拟合、折合走时曲线分析等方法给出了山东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结构模型的初始模型以及参考变化范围;然后,精选55次震相较为丰富的地震事件,用Hyposat方法进行批量重定位,根据残差以及地球物理背景给出P波参考模型,之后对理论波速比加入合理的扰动,对所有P波和S波速度模型组合进行批量地震重定位,根据残差结果极小值获得了最优的P波和S波速度模型;最后,利用多重检验方法对最优模型进行检验,包括天然及非天然地震事件检验、3种定位水平差异检验、4种定位深度差异检验以及乳山和长岛震群的双差定位检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可靠的山东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模型:vP1=6.13km/s,vP2=6.88km/s,vP3=7.93km/s,H1=22km,H2=33km,vS1=3.54km/s,vS2=3.95km/s,vS3=4.46km/s。另外,本文发现,单纯型等非线性算法的定位结果对于速度模型依赖性较低,反之Geiger类型的线性迭代定位方法则较为依赖速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一维速度模型 定位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地区一维速度模型计算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尹欣欣 杨立明 +2 位作者 陈继锋 王祖东 高永国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59,共6页
采用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甘肃省境内所有地震的震相数据,分类拟合计算该地区一维速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利用少量震级较大地震数据来拟合的速度结果近似于用所有地震拟合结果。拟合得出新模型初步结果后,再从所有地震资料中选定台... 采用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甘肃省境内所有地震的震相数据,分类拟合计算该地区一维速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利用少量震级较大地震数据来拟合的速度结果近似于用所有地震拟合结果。拟合得出新模型初步结果后,再从所有地震资料中选定台站包围好、震相标识规范的142个地震,利用Hyposat定位方法来计算莫霍面深度,参考其他模型的莫霍面深度,综合分析后在一定的扰动范围内通过Hyposat批处理程序进行迭代定位,对8 640次计算模型做残差对比,最终选取残差最小模型作为新模型,此模型除部分参数有较小的差别外与甘青模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Hyposat定位 甘青走时表 一维速度模型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新一维速度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红才 邵平荣 +2 位作者 段刚 廖诗荣 陈智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292,共10页
通过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的新一维速度模型与现有华南速度模型的对比,讨论了新一维速度模型在福建地震观测台网的适用性。理论走时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两个速度模型差异明显,但震中距在0-100 km范围内的震相理论走时相差较小,一定程度上说... 通过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的新一维速度模型与现有华南速度模型的对比,讨论了新一维速度模型在福建地震观测台网的适用性。理论走时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两个速度模型差异明显,但震中距在0-100 km范围内的震相理论走时相差较小,一定程度上说明两速度模型所给出的本区域地壳平均速度差异较小。对利用18次人工定点爆破记录的地震定位结果的分析表明:当震源深度不受约束时,应用华南速度模型的定位结果精度稍优于新一维速度模型;将震源深度固定为0 km后,应用新一维速度模型的定位结果精度则明显优于华南模型。对19个仙游震群序列事件进行定位的结果显示,由于华南地区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较小,应用两模型的地震定位精度结果基本相当,但新一维速度模型定位的发震时刻较华南速度模型普遍早0.61 s左右,因此使得事件定位残差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 一维速度模型 华南速度模型 理论走时 定位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对地震定位的定量影响——以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宋倩 于湘伟 邓山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9-526,I0001,共19页
利用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四川地震台网和甘肃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731个地震事件的9 284条Pg震相到时数据,首先反演了该地区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并将该模型和选取的速度模型建立对比模型,以九寨... 利用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四川地震台网和甘肃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731个地震事件的9 284条Pg震相到时数据,首先反演了该地区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并将该模型和选取的速度模型建立对比模型,以九寨沟地震序列为研究目标,定量讨论了两种速度模型分别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方法中对定位结果的影响。所得定位结果表明:反演获得的"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在重定位中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走时均方根残差;绝对定位比相对定位更加依赖于一维速度模型,一维速度模型会直接影响绝对定位结果中的震源分布形态,但在相对定位结果中仅起到调整地震事件相对位置的作用;在地震绝对定位中,震级越大的地震对于速度模型越敏感,而这一特点在相对定位中表现得并不明显。通过本项研究可知,在地震定位研究中,联合采用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方法是最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绝对地震定位 相对地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近算法在微地震震源位置和一维速度模型同时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田宵 汪明军 +2 位作者 张雄 张伟 周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2-462,共11页
微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可以用来监测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的发育情况。因此,震源定位是微震监测中重要的环节。震源定位依赖准确的速度模型,而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的耦合易导致线性迭代的同时反演方法陷入局部极小值。邻近算法作为一种非线... 微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可以用来监测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的发育情况。因此,震源定位是微震监测中重要的环节。震源定位依赖准确的速度模型,而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的耦合易导致线性迭代的同时反演方法陷入局部极小值。邻近算法作为一种非线性全局优化算法,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本文将邻近算法应用于单井监测的微震定位和一维速度模型同时反演,首先利用邻近算法搜索一维速度模型,再使用网格搜索方法进行震源定位,并根据定位的走时残差产生新的速度模型,最后通过若干次迭代使其收敛到最优解。理论和实际数据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避免局部最优解,得到较为可靠的震源位置和一维速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邻近算法 震源定位 一维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力伟 王宝善 +3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云鹏 王小娜 吕作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43,共21页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海陆地震联测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小娜 于湘伟 +1 位作者 章文波 王思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4,181,共9页
基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6日四川地震台网、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587个地震的5 012个P波到时数据,利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将其应用到龙门山地区地震重定... 基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6日四川地震台网、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587个地震的5 012个P波到时数据,利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将其应用到龙门山地区地震重定位中。结果表明,台站校正值表征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表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青藏高原的彭灌杂岩体及宝兴杂岩体在近地表表现为高速异常,而四川盆地的第四纪沉积表现为低速异常。重定位后地震震源在北西向的剖面上呈明显的条带状并向北西倾斜,该地震带与宝兴杂岩下方的滑脱带延伸趋势一致。此外,该地震带上方分布着一条反冲地震带,两地震带呈"y"型分布,这可能是宝兴杂岩上方的岩层为调节逆冲过程受阻而产生的反冲运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结构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龙门山断裂带 台站校正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及台湾海峡西侧地壳一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金震 李山有 +3 位作者 蔡辉腾 李培 李海艳 徐嘉隽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93,共13页
根据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2008-2016年M>1级的地震(共656个),以及福建陆域实施的由18次人工爆破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工程实验数据,利用Kissing提出的"最小一维速度结构"的方法联合反演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一维速度模... 根据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2008-2016年M>1级的地震(共656个),以及福建陆域实施的由18次人工爆破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工程实验数据,利用Kissing提出的"最小一维速度结构"的方法联合反演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一维速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发现此方法对速度模型的还原能力深部强于浅部,对震源位置还原能力较强。重定位结果表明震中位置未发生较大改变,震中位置主要分布在滨海断裂带,以及长乐-诏安断裂和政和-大埔断裂两条断裂带附近;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25 km范围内,这表明福建地区的中小地震主要集中在上地壳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结构 S波速度结构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福建及台湾海峡西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集台阵和深度学习方法揭示的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发震构造特征
10
作者 任超 孙安辉 +3 位作者 王伟涛 于子叶 洪顺英 李澍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7-1303,共17页
针对近些年多次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青海门源地区,采用密集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二期项目(ChinArray Ⅱ)的波形数据,应用三种深度学习模型(BRNN、EQTransformer、PhaseNet)完成震相拾取工作,并利用震相关联与地震精定位方法,优化了区域... 针对近些年多次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青海门源地区,采用密集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二期项目(ChinArray Ⅱ)的波形数据,应用三种深度学习模型(BRNN、EQTransformer、PhaseNet)完成震相拾取工作,并利用震相关联与地震精定位方法,优化了区域一维速度模型,最终获得了2016年门源M_(S)6.4地震高精度的地震序列目录.综合大地测量和震源机制解分析结果,发震断层应为一条次级盲断裂——冷龙岭北侧断裂.余震分布显示断层面浅部较为直立,深部倾角约为40°,倾向西南,并在13~17 km深度与冷龙岭断裂带交汇.交汇区局部复杂的断层几何特征、介质属性以及能量释放等综合因素,阻碍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沿冷龙岭断裂向东继续破裂.密集台阵和机器学习方法将该时期研究区域的最小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L0.8降为ML0.6.主震前20天内无前震活动,推测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序列是主震—余震序列类型.本文评估了深度学习模型在研究区的适配性能:EQTransformer模型在震相拾取数上均衡性表现较好,可定位到更多的地震;BRNN模型得到的结果走时残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台阵 深度学习 地震重定位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门源地区 断层几何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的重新定位及b值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广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62,共9页
通过联合使用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资料,对2010年5月-2011年7月发生在云南地区的7127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考虑到速度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用VELEST方法获得云南地区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基于反演模型用双差法对地震进... 通过联合使用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资料,对2010年5月-2011年7月发生在云南地区的7127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考虑到速度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用VELEST方法获得云南地区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基于反演模型用双差法对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5836个地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且滇西地区震源深度相对较深。用精定位后的地震目录计算云南地区b值,从b值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b值随深度逐渐减少,且在9-10km深度时,b值变化最为明显,可能表明云南地区中强震孕震层主要位于9km以下;同时,盈江5.8级地震序列b值的三维空间分布显示,主震发生在高低b值的过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值 双差定位 中上地壳 一维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