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8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噪声联合一氧化碳暴露致大鼠精子发生损伤
1
作者 郭橹橹 张中豪 +5 位作者 刘畅 师超峰 王建康 孙磊 刘晋祎 李迎庆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729-1740,共12页
目的分析环境噪声与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在独立及联合暴露状态下对大鼠精子发生过程的损害效应,探究可能的损伤机制及紫檀芪(pterostilbene,PTE)对该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6~8周龄,体质量(200... 目的分析环境噪声与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在独立及联合暴露状态下对大鼠精子发生过程的损害效应,探究可能的损伤机制及紫檀芪(pterostilbene,PTE)对该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6~8周龄,体质量(200±10)g]分为6组(n=10):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假暴露对照组(单纯束缚应激)、噪声暴露组(85 dB声压级)、CO暴露组(460 mg/m^(3))、联合暴露组(同步施加460 mg/m^(3)CO与85 dB噪声)及PTE干预组[在联合暴露基础上予PTE(80 mg/kg)预处理]。实验采用动态口鼻暴露系统,整体置于多因素环境暴露模拟舱内,每天暴露2 h,持续60 d。染毒结束后分析精子数量和存活率,用HE染色观察大鼠睾丸病理组织学损伤情况,采用qRT-PCR检测不同阶段生殖细胞特异性mRNA相对水平,并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睾丸及精子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精母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后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假暴露对照组相比,联合暴露组精子存活率和数量显著降低(P<0.05),且病理结果提示联合暴露组大鼠睾丸组织出现未成熟生殖细胞的发育阻滞;qRT-PCR结果提示联合暴露组大鼠精原细胞、精母细胞以及圆形和长形精子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P<0.01);联合暴露组生殖相关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睾酮)以及睾丸和精子AT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精母细胞线粒体破裂和嵴破坏。与联合暴露组相比,PTE干预组上述损伤效应有明显好转,并趋于正常水平。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生殖发育以及ATP依赖的相关生物过程可能参与噪声和CO暴露对大鼠睾丸的损伤效应,其中关键基因包括Nppa、Adm、Gnrh1、Ptafr、Atp13a5、Atp8b1、LOC102555469等。结论噪声和CO可导致大鼠精子发生过程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和激素有关,且PTE可显著改善该生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一氧化碳 联合暴露 雄性生殖毒性 精子发生 三磷酸腺苷 紫檀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烃/烷基芳烃与一氧化碳的自由基羰基化研究进展
2
作者 孙巧 殷爱华 +5 位作者 徐元 随山红 董岩 王昌盛 张东顺 郭凯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共18页
羰基官能团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医药、农药和高分子材料结构中,开发新颖、高效以及绿色的羰基化方法是合成化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烷烃和烷基芳烃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广泛存在于石油和天然气中。从简单烷烃(如环戊烷、... 羰基官能团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医药、农药和高分子材料结构中,开发新颖、高效以及绿色的羰基化方法是合成化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烷烃和烷基芳烃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广泛存在于石油和天然气中。从简单烷烃(如环戊烷、环己烷)或烷基芳烃(如甲苯、乙苯)出发,通过C—H键的直接羰基化高选择性地制备高附加值羰基衍生物是一个充满挑战且富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在众多羰基供体中,一氧化碳(CO)因具有原子效率100%和价格低廉的优点,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羰基化试剂。基于过去近15年来烷烃、烷基芳烃与CO的自由基羰基化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综述了以过氧类化合物或光催化剂作为引发剂,H_(2)O、H_(2)O_(2)、醇、芳基亚磺酸酯、偶氮二羧酸酯、胺、亚胺、酰胺和烯烃等作为反应试剂,制备羧酸、酯、酰胺类(包括酰肼、酰胺、α-酮酰胺、β-内酰胺和酰亚胺)和酮类(包括手性胺基酮)高附加值羰基衍生物的研究进展。然后,根据羰基化反应的产物类型进行了分类阐述,并对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以及典型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烷烃和烷基芳烃自由基羰基化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 烷基芳烃 一氧化碳 自由基羰基化 高附加值羰基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碳气体自动进样装置及其同位素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尹希杰 杨海丽 陈培宇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50,共8页
在测试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CO)的碳和氧同位素时,样品中的CO_(2)和N_(2)会严重影响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本文研制了CO气体自动分离纯化进样装置,并与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RMS)联用,利用色谱柱分离和阀切换技术将混合样品气体中N_(2)... 在测试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CO)的碳和氧同位素时,样品中的CO_(2)和N_(2)会严重影响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本文研制了CO气体自动分离纯化进样装置,并与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RMS)联用,利用色谱柱分离和阀切换技术将混合样品气体中N_(2)、CO_(2)和水分子等杂质组分排空,仅纯化后的CO在线进入IRMS进行测试。采用本方法测试CO气体浓度在300~20 000μL/L之间的标准气体,其浓度值与m/z 28、29和30离子峰面积之和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当CO浓度高于1 000μL/L时,其碳氧同位素值的标准偏差均小于0.4‰。当CO的碳和氧同位素差值在0.5‰以内,采用移动平均值法计算其浓度检出限分别为1500和2 000μL/L。利用该装置和方法长期(6个月)测试CO标准气体(4 000μL/L),δ^(13)C和δ^(18)O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26‰和0.47‰(n=20)。使用本方法测试实际样品煤层气CO的δ^(13)C和δ^(18)O标准偏差均小于0.5‰,表明该自动进样装置和方法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实验测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全自动进样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神经后遗症预测模型构建与效能验证
4
作者 李少林 马晓红 +1 位作者 张德河 宋鹏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33-1539,共7页
目的 构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迟发性神经后遗症(DNS)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83例ACMP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发生DNS的影响因素;建立对应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 目的 构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迟发性神经后遗症(DNS)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83例ACMP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发生DNS的影响因素;建立对应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吸烟史、重度中毒、血乳酸、中毒至高压氧治疗时间、肺部感染是ACMP发生DNS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该模型预测开发集ACMP发生DN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3,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为89.77%,预测检验集ACMP发生DNS的AUC为0.906,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2.68%;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模型预测开发集、检验集ACMP发生DNS的概率与实际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开发集、检验集中预测模型在分别在风险阈值0.11~0.98、0.12~0.92范围内获取临床净收益。结论 年龄、吸烟史、重度中毒、血乳酸、中毒至高压氧治疗时间、肺部感染是ACMP发生DN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应的预测模型经验证临床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神经后遗症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东海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微生物消耗和暗反应生成研究
5
作者 庞娇娇 褚礼轩 +3 位作者 侯雯彧 张婧 何真 杨桂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6-4666,共11页
基于2023年秋季在中国东海的现场调查,研究该海域一氧化碳(CO)的浓度分布特征,估算CO海-气通量,测定表层海水CO微生物消耗和暗反应生成速率.结果表明,东海大气CO的混合比为61.15~234.26ppbv,平均值为(98.47±49.64) ppbv.用顶空分... 基于2023年秋季在中国东海的现场调查,研究该海域一氧化碳(CO)的浓度分布特征,估算CO海-气通量,测定表层海水CO微生物消耗和暗反应生成速率.结果表明,东海大气CO的混合比为61.15~234.26ppbv,平均值为(98.47±49.64) ppbv.用顶空分析法测定的表层海水中CO的浓度为0.20~1.63nmol/L,平均值为(0.63±0.71) nmol/L.各水层CO浓度日变化显著,表现为午后浓度最高,凌晨前后浓度最低.垂直剖面显示,CO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CO的海-气通量为0.45~5.66μmol/(m^(2)·d),平均值为(2.11±2.89)μmol/(m^(2)·d),表明东海是大气CO的源.表层海水CO微生物消耗速率常数为0.16~0.33/h,平均值为(0.22±0.07)/h.CO浓度消耗过程表现出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CO暗反应生成速率为0.023~0.20nmol/(L·h),平均值为(0.12±0.14)nmol/(L·h),CO浓度随时间增长线性增加.本次调查对中国东海CO的源-汇过程进行了补充,有助于深入理解陆架海域CO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微生物消耗 暗反应 中国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S2179通过抑制P2Y1R改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6
作者 王云霞 项文平 +4 位作者 薛慧 郐苗 杨琦 孟天予 杨普州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1-468,共8页
目的:探讨P2Y_(1)受体(P2Y_(1)R)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中的作用。方法:将水迷宫实验筛选合格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EACMP组、DEACMP+DMSO组和DEACMP+MRS2179组。采用静态吸入一氧化碳建立DEACMP模型... 目的:探讨P2Y_(1)受体(P2Y_(1)R)活化星形胶质细胞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中的作用。方法:将水迷宫实验筛选合格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EACMP组、DEACMP+DMSO组和DEACMP+MRS2179组。采用静态吸入一氧化碳建立DEACMP模型,对照组吸入等量空气。DEACMP+MRS2179组大鼠经侧脑室注射3μl浓度为1 mmol/L的P2Y_(1)R拮抗剂MRS2179,DEACMP+DMSO组经侧脑室注射等量二甲基亚砜(DMSO)。分别于造模后14和21 d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P2Y_(1)R蛋白水平变化,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EACMP组和DEACMP+DMSO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细胞中GFAP、P2Y_(1)R、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DEACMP+DMSO组相比,DEACMP+MRS2179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GFAP、P2Y_(1)R、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P2Y_(1)R激活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损害DEACMP大鼠认知功能,抑制P2Y_(1)R可降低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改善DEACMP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Y_(1)受体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认知障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MOFS/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一氧化碳研究
7
作者 张辉 孙懿辉 +3 位作者 吕妍 安胜利 郭瑞华 王瑞芬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1178,共8页
以硝酸铈和尿素为原料,1,3,5苯三甲酸为配体,采用简单的静电自组装法合成了铈金属有机框架(Ce-BTC)和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复合材料(Ce-BTC/g-C_(3)N_(4)),用于二氧化碳还原制一氧化碳的研究,并探索Ce-BTC的复合对g-C_(3)N_(4)... 以硝酸铈和尿素为原料,1,3,5苯三甲酸为配体,采用简单的静电自组装法合成了铈金属有机框架(Ce-BTC)和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复合材料(Ce-BTC/g-C_(3)N_(4)),用于二氧化碳还原制一氧化碳的研究,并探索Ce-BTC的复合对g-C_(3)N_(4)性能的影响机制。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阻抗、光电流测试和CO_(2)还原性能测试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光电学性能及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e-BTC与g-C_(3)N_(4)的复合可能使得g-C_(3)N_(4)层间距发生改变,在细化晶体颗粒的同时提高样品比表面积,使复合样品获得更高的可见光捕获能力且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更高;在仅加入1 mL H2O作为质子提供源的前提下,Ce-BTC/g-C_(3)N_(4)-3拥有最优光催化性能。CO产率为19.02μmol/(h·g),是g-C_(3)N_(4)的2.25倍,循环测试后催化性能基本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还原 Ce-BTC 石墨相氮化碳 复合光催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方形通道内近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罗长 杨泽宇 +3 位作者 颜建国 朱旭涛 陈阳 王子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3-1594,共12页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 开展超临界二氧化碳1.6 mm×1.6 mm水平方形管道内受热条件下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系统压力7.4~8.4 MPa(相对压力p/p_(cr)=1.003~1.138),质量流速500~1500 kg/(m^(2)·s),热通量100~300 kW/m^(2)。分析了热工参数、浮升力和热加速效应对方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换热曲线分布特性,将超临界CO_(2)流动换热分为类液相、类两相、类气相3个区域。实验结果表明:类两相区域时,在临界温度处平均壁温与主流温度的差值存在最小值,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存在峰值。类气态区域内的换热性能较类液相区域相对减弱。浮升力使底部壁面换热得到强化,相比之下顶部壁面的换热较弱,流体热加速效应对本实验对流换热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通过引入表征浮升力效应的无量纲热通量q~+,提出一个适用于方形微小通道超临界CO_(2)换热关联式,预测误差范围为+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对流 换热 微通道 浮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体积液态二氧化碳储罐泄漏扩散特性研究
9
作者 齐静静 杨冬平 +3 位作者 郭敏 曹章奥 闫兴清 喻健良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98-3203,共6页
为深入理解大体积液态二氧化碳储罐泄漏扩散特性,采用30 m^(3)模拟罐车、长1.3 m、公称直径50 mm的模拟液相接管,开展泄漏口径分别为5 mm、25 mm的液态二氧化碳泄漏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大体积储罐泄漏时具有较为稳定的羽流形貌及尺度;... 为深入理解大体积液态二氧化碳储罐泄漏扩散特性,采用30 m^(3)模拟罐车、长1.3 m、公称直径50 mm的模拟液相接管,开展泄漏口径分别为5 mm、25 mm的液态二氧化碳泄漏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大体积储罐泄漏时具有较为稳定的羽流形貌及尺度;羽流形貌可分为射流膨胀区、动量扩散区、自由扩散区;5 mm和25 mm泄漏口时羽流最大轴向尺度分别约为18 m和50 m。以-20℃为低温区判据,低温区域分别出现在距离泄漏口轴向1 m(5 mm泄漏口)及4 m(25 mm泄漏口)范围内。依据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1.5%的短期接触限值(15 min参考期)估算,泄漏口径为5 mm时地面的高体积分数轴向风险区约为20 m,泄漏口径为25 mm时地面的高体积分数轴向风险区约为50 m。泄漏口处低温和冲击共同作用对人员和设施具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氧化碳 储罐 泄漏 扩散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质水动力学模型的乌江渡水库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10
作者 吴晓玲 马晨皓 +1 位作者 王志伟 王文彬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6,共5页
随着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在现有巨大存量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其低碳属性却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存在质疑。水库作为受人类活动深度影响的水生生态系统,其碳循环至今尚未明确。因此,... 随着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在现有巨大存量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其低碳属性却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存在质疑。水库作为受人类活动深度影响的水生生态系统,其碳循环至今尚未明确。因此,基于垂向二维水质水动力学模型(CE-QUAL-W2),结合2017年的实测数据,针对乌江干流上的乌江渡水库进行建模,模拟水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扩散通量的时空分布情况。计算发现,库区水—气界面二氧化碳扩散通量呈现冷季高、暖季低,库区中心高、回水区及坝上低的时空分布特点。该模型针对水电站取、泄水口高程位置,模拟水—气界面二氧化碳扩散通量,可为水库碳排放的计算及水库低碳运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渡水库 氧化碳 碳排放 CE-QUAL-W2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虾青素脂质体
11
作者 刘志军 刘谦 +3 位作者 王荣濠 李志义 刘凤霞 魏炜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2-877,917,共7页
以大豆卵磷脂为载体,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了虾青素脂质体。采用FTIR、TEM、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制备压力和温度对虾青素脂质体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虾青素包埋率的影响... 以大豆卵磷脂为载体,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了虾青素脂质体。采用FTIR、TEM、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制备压力和温度对虾青素脂质体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虾青素包埋率的影响。通过体外模拟释放和模拟消化实验评价了虾青素脂质体的虾青素缓释效果。结果表明,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力20 MPa、50℃的最佳条件下,制备的虾青素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36.0 nm,虾青素包埋率97.18%。经30 d储存后,4和25℃的虾青素脂质体的虾青素保留率分别为94.13%和89.04%;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虾青素脂质体具有较好的虾青素缓释效果,在4、12 h的总释放率分别为69.3%和91.0%;体外消化模拟表明,虾青素脂质体在肠道中消化和吸收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虾青素 脂质体 粒径 包埋率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向国育 申长俊 +2 位作者 陆诗建 刘玲 康国俊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目的规模及其分布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外CCUS示范项目存在的问题,并为推动CCU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CCUS示范工程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硅酮粉改性PE-UHMW发泡材料
13
作者 秦升学 蓝文康 +2 位作者 张弘斌 周海萍 刘杰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7,共6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UHMW进行发泡,研究了硅酮粉含量对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硅酮粉后,改性PE-UHMW熔体流动性得到提高,可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加工,材料发泡倍率、泡孔密度与泡孔均匀性显著提高,泡孔尺寸减小。当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时,改性PE-UHMW具有较好的熔体加工与发泡的综合性能。此外,研究了不同饱和压力和发泡温度对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饱和压力的增加,泡孔密度增加,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减小;而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发泡倍率先增加后降低,泡孔密度减小,泡孔尺寸增大。当饱和压力为20.68 MPa、发泡温度为130℃时,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1.25×10^(9)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9.33μm,而纯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3.54×10^(6)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69.59μm。硅酮粉的加入有效改善了PE-UHMW的熔体加工性能和发泡性能,有利于促进PE-UHMW在泡沫材料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硅酮粉 熔体加工 超临界二氧化碳 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煤矿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14
作者 白刚 王新阳 +3 位作者 周西华 张潇文 王继仁 宋双林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8,共9页
在矿山开采领域,火灾始终是困扰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之一,传统的防灭火技术虽各有特点,但都存在着一些不足,而液态二氧化碳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关注,近年来相关技术研究快速发展,为其在矿井防灭火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 在矿山开采领域,火灾始终是困扰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之一,传统的防灭火技术虽各有特点,但都存在着一些不足,而液态二氧化碳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关注,近年来相关技术研究快速发展,为其在矿井防灭火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就中国知网中检索2000—2024年收录的190篇文献,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对我国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探究,分析作者共被引、关键词共现等特征,并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讨论了我国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的发展历程、时空分布与热点方向等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4年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利用VOSviewer的作者共被引功能,发现目前存在6个科研成果产出较高的学术团体;VOSviewer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图表明,目前已形成了3个相关性密切的关键词聚类,分别为采空区防灭火研究、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二氧化碳相变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研究存在的不足:(1)技术应用存在局限性;(2)二氧化碳灭火机理研究不足;(3)监测评估体系不完善;(4)关键技术突破与设备研发面临瓶颈。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1)构建全流程综合应用策略,强化技术集成与协同创新;(2)深化微观机理探索,构建系统性理论模型;(3)完善监测体系建设,优化评估方法与手段;(4)攻克输送技术难题,研发智能管道安全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二氧化碳 防灭火 文献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聚类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世鑫 闫锋 +3 位作者 刘晓利 宋光春 李玉星 胡其会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6,共10页
二氧化碳的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的关键环节,加快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发展、推动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建设是实现“双碳”战略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二氧化碳管道工程发展概况、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展开... 二氧化碳的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的关键环节,加快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发展、推动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建设是实现“双碳”战略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二氧化碳管道工程发展概况、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二氧化碳输送管道的建设情况。接着,针对二氧化碳流组分、管输工艺、管道材料、腐蚀与防护、泄放与扩散及标准与规范探究了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 双碳 管道 输送技术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式压缩机热力设计方法
16
作者 李凯伦 李红智 +4 位作者 张一帆 孙山 但光局 李扬 王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13-5421,I0007,共10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为解决压缩机级间焓增分配问题,提出一种等比转速级间焓增分配算法。最后,给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热力设计流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Schultz算法,研究提出的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在近临界及超临界区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计算中只需要较少的子过程数即可将误差降至合格范围内。通过对50MW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主压缩机进行一维设计及流场模拟发现,提出的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及压缩机设计方法可以对二氧化碳压缩机方案设计及性能预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 近临界工况二氧化碳压缩机 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应链视角下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赵亮 贺政纲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1-811,共11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产业部门CO_(2)排放数据,建立了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在供应链视角下对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结构路径分解。研究分别从碳排放强度、中间需...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产业部门CO_(2)排放数据,建立了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在供应链视角下对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结构路径分解。研究分别从碳排放强度、中间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3个影响因素角度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在研究年限内,CO_(2)排放的变化量越来越大,其中最终需求的正向影响最大,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最大;(2)研究发现了供应链中的4个主要产业部门,其排放及增长量均较大;(3)研究确定了排放变化量较大的供应链,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且主要供应链具有向一层路径集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交通运输业 供应链 氧化碳排放 投入产出模型 结构路径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3
18
作者 章月华 刘彦 +2 位作者 吕庆田 陈召曦 严加永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9,共21页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重力等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奠定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概述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可能面临的风险及相应的地球物理监测方法,接着探讨了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应用限制,同时也展望了其发展前景。【研究结果】面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力学问题,可以针对性地采用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如地表变形问题,可采用InSAR、微震及时延重力方法;诱发地震问题,可采用微震方法;破坏井筒完整性问题,可采用测井方法。而在追踪二氧化碳羽流运移及潜在泄露情况时,时延重力/地震、微震及电阻率层析成像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大信心,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以及现场环境制约等因素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地球物理监测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综合利用多源信息也将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结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双碳目标为地球物理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相适应的长期稳定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监测体系,是地球物理开拓新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浪潮、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来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地质封存 地质力学风险 地球物理监测 人工智能 多源信息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设计与实验研究
19
作者 李强 张盛森 +2 位作者 陈延伟 李奇 孙志群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为解决传统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采用膜片控压方式时的缺点,如体积较庞大、安装控压膜片较繁琐和调节释放压力困难等,提出了一种可在达到相变峰值压力后,50 ms内自主完成释放动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总体结构方案。本方... 为解决传统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采用膜片控压方式时的缺点,如体积较庞大、安装控压膜片较繁琐和调节释放压力困难等,提出了一种可在达到相变峰值压力后,50 ms内自主完成释放动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总体结构方案。本方案核心在于: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特性,采用大、小气腔嵌套布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控制阀,该气阀通过压差控制原理与强制排气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相变释放压力在30~150 MPa范围内精准调控。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开阀和排气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该控制阀基本结构参数。通过建立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内弹道数值计算模型,分析3种不同开阀压力工况下弹丸初速和大、小气腔的变化过程。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弹道实验,验证方案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差控制阀式气体炮开阀压力与弹丸初速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在释放压力调控、响应速度和装填速度具备明显优势,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发射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气体炮 压差式控制阀 密闭相变实验 强制排气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井储层内流体的吸附特征研究
20
作者 白玉杰 蔚浩东 南晓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5,共9页
为了研究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地层内不同流体的竞争吸附特征,分析了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建立了地层岩石结构的分子模型,研究不同黏土矿物对流体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流体在岩石表面的竞争吸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庆榆树林... 为了研究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地层内不同流体的竞争吸附特征,分析了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建立了地层岩石结构的分子模型,研究不同黏土矿物对流体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流体在岩石表面的竞争吸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庆榆树林油田的致密岩石主要由二氧化硅基质以及高岭石和蒙脱石等黏土矿物构成;储层矿物对轻烃的吸附能力大于对重烃类的吸附能力,对水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大于对烃类的吸附能力;二氧化硅对水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最强,说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驱,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储层采收率更高。采用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替采收率更高,间歇性地停止注入可以使二氧化碳更容易进入到岩石样品当中,使原油更容易排出;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原油、水和二氧化碳分子的物质交换,高压下二氧化碳会与岩石表面的原油作用改变原油性质,进而提高除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吸附 致密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 水气交替驱油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