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陈玉 刘文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6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完成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8)。结论: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 改良塞丁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结合一次性颅脑引流器作腰大池引流的效果观察
2
作者 王佳灿 颜纯钏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27-29,共3页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与一次性颅脑引流器在腰大池引流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7至2022.12收入80例重症接受腰大池引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传统的硬膜外导管,研究组:中心静脉导管联合一次性颅脑引流器引流,比较...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与一次性颅脑引流器在腰大池引流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7至2022.12收入80例重症接受腰大池引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传统的硬膜外导管,研究组:中心静脉导管联合一次性颅脑引流器引流,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引流时间长于对照组,日引流液量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研究组引流方法的舒适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研究组前5d的引流通畅率从第3天开始出现差异,即第3d、第4d、第5d的通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研究组引流管脱管、意外拔管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结合中心静脉导管和一次性颅脑引流器的组合装置,在腰大池引流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效果。这种装置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以及价格低廉等优势,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这种组合装置适用于基层医院和条件有限的患者,并值得在这些领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一次性颅脑引流 腰大池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31例报告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中心静脉导管 引流治疗 经皮穿刺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dinger法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心包积液36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邱方 樊树清 《临床荟萃》 CAS 1999年第4期160-160,共1页
为探讨更加安全、方便的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方法,1996年5月以来我们采用Seldinger导管法,对36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共施行了42例次心包腔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术,均取得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中男25例,女11例... 为探讨更加安全、方便的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方法,1996年5月以来我们采用Seldinger导管法,对36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共施行了42例次心包腔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术,均取得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36例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27~74岁。恶性肿瘤心包转移28例,其中6例因心包填塞症状复发而行第二次置管引流术。结核性心包炎8例。二维超声42例次均为大量积液。 1.2仪器 中心静脉导管为美国Arrow公司或深圳益心达公司生产,14Ga或16Ga均可,均为带侧孔的单腔导管,导管总长度为35cm,前端20cm有刻度显示。每套消毒的一次性包装中还配有注射器和18号薄壁穿刺针各1支,“J”形头软导丝(0.83mm)1根,另外尚配有皮肤扩张器,封堵螺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 SELDINGER法 中心静脉 导管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2例心包积液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的观察与护理
5
作者 曹爱敏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本组62例患者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抽出积液,对患者术中、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所实施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心包抽液并直接注射药物可起到积极的治...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本组62例患者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置管,抽出积液,对患者术中、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所实施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心包抽液并直接注射药物可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护理措施切实可行。结论: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此项穿刺治疗成功的关键,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之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引流 心包积液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心包积液留置引流的护理
6
作者 于勤 《安徽医学》 2009年第9期1119-1120,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心包积液留置引流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心包积液留置引流的护理过程,病情观察,引流不畅的故障排除,疗效评价,探讨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引流疗效满意。结论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对心包积液引... 目的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心包积液留置引流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心包积液留置引流的护理过程,病情观察,引流不畅的故障排除,疗效评价,探讨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引流疗效满意。结论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对心包积液引流,安全,痛苦少,便于病情监测,有利于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引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护理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芹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7期165-167,共3页
目的研究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2月于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采取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的方法,对... 目的研究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2月于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采取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两组置管引流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引流时间(5.52±1.06)d,短于对照组的(9.27±2.14)d,平均住院时间(10.36±2.28)d短于对照组的(15.47±3.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腔积液患者采取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的方法治疗,同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相配合,能够提高护理总有效率,缩短患者的置管引流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护理效果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 中心静脉导管 引流治疗 胸腔积液 临床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学习曲线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严加洁 何金爱 +3 位作者 黄果花 廖秋英 李倩玲 刘玉瑶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探讨护士掌握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PICC置管资格准入标准的制定和技能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初学PICC置管的护士为研究对象,记录其置管过程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和术后... 目的 探讨护士掌握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PICC置管资格准入标准的制定和技能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初学PICC置管的护士为研究对象,记录其置管过程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和术后导管尖端位置四个评价指标数据并计算累积和值(CUSUM),绘制研究对象个体学习曲线图,拟合得到总体学习曲线图,曲线斜率K值在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开始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操作次数即为掌握该项技能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结果 共15名研究对象操作置管共计225例,个体学习曲线斜率开始为负值的操作例数为3-14例,总体学习曲线自第8例操作起开始为负值。结论 掌握PICC置管技能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是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累积和 学习曲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血液净化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崔艳华 姚红宇 +4 位作者 钟志芳 马宇铭 王开利 张华明 刘俊微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90例肝衰竭患者,其中男性163例,女性27例;年龄13-81岁,平均年龄47.7岁。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5组,即1-...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90例肝衰竭患者,其中男性163例,女性27例;年龄13-81岁,平均年龄47.7岁。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5组,即1-7 d组、8-14 d组、15-21 d组、22-28 d组、大于28 d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留置1-7 d组46例患者,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率为23.9%;8-14 d组56例患者,不良反应19例,不良反应率为33.9%;15-21 d组25例患者,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率为44.0%;22-28 d组41例患者,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率为43.9%;大于28 d组22例患者,不良反应12例,不良反应率为54.5%。渗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各组间无差异。结论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留置时间相关,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并发症呈增加趋势,留管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4 d,是否延长留置时间取决于临床工作中患者实际情况。渗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留置时间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中心静脉导管 时间 血液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 被引量:54
10
作者 郭丽娟 张鸿雁 +3 位作者 赵晓玉 赵书彦 任少林 孙丽芳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23期37-38,共2页
目的减少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10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于肘窝或肘下2横指处按常规进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观察组于距肘窝4cm以上的贵要静脉或头... 目的减少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10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于肘窝或肘下2横指处按常规进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观察组于距肘窝4cm以上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在超声波引导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及脱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进PICC穿刺部位后,可减少静脉炎、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穿刺部位 并发症 静脉 血栓形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管腔内血栓形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雪群 梁业梅 +1 位作者 钟秋 陈妮 《中国血液净化》 2016年第2期119-120,共2页
临床使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易发生感染、血栓、导管内口纤维蛋白鞘形成、移位脱出等并发症,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也成为血液透析护理的难点.其中导管的血栓形成是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发生率高达25%[1].血栓形成可能... 临床使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易发生感染、血栓、导管内口纤维蛋白鞘形成、移位脱出等并发症,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也成为血液透析护理的难点.其中导管的血栓形成是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发生率高达25%[1].血栓形成可能影响透析的充分性,甚至引起导管失功.为此,我院血液透析室自2013年1月开始对采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从首次使用该导管开始,连续12个月观察记录每次血液透析导管管腔内血栓发生情况,并按不同留置时间段分别进行统计对比,以了解不同留置时间导管管腔内血栓形成情况,为预防措施的介入时机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时间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形成 腔内血栓 相关性分析 血液透析室 透析治疗 临床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与周围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祝英 熊亚莉 +3 位作者 徐兰兰 周波 殷实 杨庆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期98-98,101,共2页
目的:探讨PICC与PIV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对使用PICC和PIV的肿瘤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PIV组为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50±12)d... 目的:探讨PICC与PIV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对使用PICC和PIV的肿瘤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PIV组为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50±12)d,PIV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抢救、高营养治疗中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高于P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周围静脉 肿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院外自我维护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余利君 胡琪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9期1486-1486,1506,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患者进行院外导管自我维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化疗间歇...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患者进行院外导管自我维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化疗间歇期每周来医院维护导管1次,观察组住院期间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维护指导,化疗间歇期患者按导管维护指导流程在家中每周自我维护导管1次。患者返院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固定情况,堵管、感染、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拔管时两组患者近心端导管细菌培养的结果等。结果化疗期返院时,两组患者的导管均固定良好,对照组34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置管部位的局部红肿,无堵管及移位发生;观察组34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导管堵管、局部红肿或移位。化疗结束拔管时两组患者的近心端导管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PICC置管患者进行导管的院外自我维护具有可行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有利于PICC技术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院外 自我维护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例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更换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曾宇然 王伟鸿 +1 位作者 谭凤娇 严丽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165-166,共2页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寿命越来越长,保证血管通路的通畅永远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最重要前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当中因血管条件差导致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者无法长期维持的不在少数,...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寿命越来越长,保证血管通路的通畅永远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最重要前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当中因血管条件差导致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者无法长期维持的不在少数,而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带有涤纶环的双腔导管能满足血液透析所需的血流要求,目前已广泛应用。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维持性血液透析 原因分 血液透析技术 血液透析患者 静脉内瘘 血管通路 双腔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感染的防治 被引量:23
15
作者 叶朝阳 林曰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0年第10期850-852,共3页
关键词 血液透析通路 长期导管 导管感染 中心静脉 防治 医疗保障水平 血管通路 经皮下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常用封管液及封管方法 被引量:32
16
作者 崔琳琳 叶朝阳 《中国血液净化》 2015年第1期5-9,共5页
中国目前透析人群大约30万,而血管通路是该人群维持透析和延长生命的重要保障。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近年来,国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为了... 中国目前透析人群大约30万,而血管通路是该人群维持透析和延长生命的重要保障。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近年来,国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为了适应我国血液净化的发展变化及需求,规范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管理,根据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指南及国内外研究结果,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的专家共识很有必要。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液净化通路学组经过充分的准备及多次讨论,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旨在为我国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建立、维护和处理并发症方面提供指导性建议。《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全文己在《中国血液净化》杂志2014年第8期发表,《共识》的发布引起广大专家及读者的广泛反响,也就一些观点听到很多不同的意见,鉴于此,《中国血液净化》杂志于2015年1期特开辟“争鸣”栏目,就不同意见展开学术讨论,以便在今后对《共识》的补充和修订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导管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封管方法 中心静脉 血液净化通路 封管液 血管通路 中国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管引流换药时间与感染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美萍 陈学洪 +2 位作者 谢玉兰 叶林娇 温芳芳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5期1411-1412,共2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腹腔置管引流换药间隔时间与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7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换药方法,入院随机分组,分换药间隔时间1d、2d、4d、6d四组,对四组并发症的发生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间隔1~4d换药,穿刺点及...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腹腔置管引流换药间隔时间与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7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换药方法,入院随机分组,分换药间隔时间1d、2d、4d、6d四组,对四组并发症的发生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间隔1~4d换药,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红肿、热、痛、异常分泌物及分泌物培养阳性等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间隔换药时间延迟到6d,穿刺点局部感染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换药间隔时间4d是最佳的,在防止发生置管感染同时减轻医护工作量,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腹腔引流 换药时间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45例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郭美华 皮小陵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4期220-221,共2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见菌群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4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并对培养出的菌株测定其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45例标本中,42...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常见菌群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4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并对培养出的菌株测定其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45例标本中,42例阳性,共分离出12种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3例,占64%,革兰氏阳性杆菌29例,占29%。感染病原菌以鲍曼复合不动杆菌(42%)、表皮葡萄球菌(16%)、金黄色葡萄球菌(9%)为主。检出的2株大肠埃希菌中有1株为超广谱a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a lactamase,ESBL)。对于革兰氏阴性杆菌,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氟哌酸最为敏感。对于葡萄球菌属最为敏感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结论我院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中鲍曼复合不动杆菌检出率远大于葡萄球菌,根据经验和药敏试验抗感染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 导管 感染 菌群分布 细菌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金霉素眼膏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换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柳芬 刘海梅 +2 位作者 余志华 黄锦云 余坤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4期222-222,共1页
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白体动静脉内瘘是其首选的血管通路,但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内瘘或等待内瘘成熟期的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我们在对置管处换药时局部应用盐... 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白体动静脉内瘘是其首选的血管通路,但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内瘘或等待内瘘成熟期的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我们在对置管处换药时局部应用盐酸金霉素眼膏预防置管口感染及治疗因3M胶布引起的局部皮肤过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盐酸金霉素眼膏 局部应用 血液透析 换药 血液净化治疗 静脉内瘘 血管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首次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接受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申琳 勇琴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7期147-149,共3页
目的了解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首次对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接受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促进PICC置管在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参考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对182例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进行PICC置管问... 目的了解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首次对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接受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促进PICC置管在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参考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对182例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进行PICC置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PICC的接受情况、年龄、穿刺技术、穿刺疼痛、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态度、影响日常生活和院外导管维护等多个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结果接受PICC置管患者116例,未接受PICC置管患者66例。穿刺技术、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态度、病程分段及院外导管维护5个因素入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66例患者不接受PICC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日常生活、不易维护、并发症和治疗态度。结论提高PICC置管技术,进行科学的宣传,消除患者疑虑,在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推广PICC,让更多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受益于PI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多器官功能障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接受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