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中国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慧丽 张建成 +2 位作者 顾建锋 徐瑛 李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8-199,201,共3页
[目的]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明确其危险性。[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 [目的]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明确其危险性。[方法]根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其综合风险值R为2.18,具有高度危险性。[结论]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案,并对这些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对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品红细菌性叶斑病菌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
2
作者 季梦婷 陈长江 +3 位作者 朱玲 詹梦琳 肖顺 蔡学清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7-1106,共10页
2021—2023年,在福建省福州市的无花果果园发现细菌性叶斑病,田间株发病率达50%以上。为明确病因,采集病叶进行实验室菌株分离,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综合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表... 2021—2023年,在福建省福州市的无花果果园发现细菌性叶斑病,田间株发病率达50%以上。为明确病因,采集病叶进行实验室菌株分离,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综合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采集的病叶中分离纯化获得6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为病原菌。菌株在NA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为乳白色,圆形,微隆起。细菌菌体呈短杆状,极生1~6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对菌株开展的27项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对照菌株——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DC3000菌株一致,在金氏B(KB)培养基平板上可产生绿色水溶性荧光色素,过氧化氢酶反应和淀粉水解的测试结果为阳性,精氨酸双水解、硝酸钾还原反应、吲哚反应、果聚糖利用和氧化酶反应的测试结果为阴性,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为葡萄糖、甘露醇、丙二酸钠和丙三醇。基于16S rDNA序列,及gyrB、rpoD和cts的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yringae pv.syringae)聚为一支。综上,将分离到的细菌菌株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这是国内首次发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在自然状态下侵染无花果并引起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细菌叶斑病 病原鉴定 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RPA检测技术 被引量:19
3
作者 魏梅生 田茜 +2 位作者 赵文军 李桂芬 孔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0-153,共4页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快速简便的检测对于防止该病害的扩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hrpZPst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快速简便的检测对于防止该病害的扩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hrpZPst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扩增引物,建立了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PA)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从10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到3个参试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株。对病菌DNA的检测灵敏度为75fg/μL,与PCR凝胶电泳相当。该方法扩增核酸时间短、效率高、对设备的要求低,适合于基层简易实验室的快速检测。本文为该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细菌叶斑病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RPA 等温扩增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4
作者 白学慧 周丽洪 +3 位作者 胡永亮 姬广海 李锦红 张洪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8-742,共5页
2012年在云南瑞丽咖啡种植苗圃发现一种细菌性病害,称为咖啡细菌性叶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咖啡叶片。将田间感病咖啡叶片上分离所得的6个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确定了病菌的致病... 2012年在云南瑞丽咖啡种植苗圃发现一种细菌性病害,称为咖啡细菌性叶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咖啡叶片。将田间感病咖啡叶片上分离所得的6个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回接试验,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症状一致,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确定了病菌的致病性。经培养性状、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和ITS序列分析(NCBI acc. no. JX876899),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咖啡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arc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细菌叶斑病 病原鉴定 丁香假单胞咖啡致病变种 BIOLOG 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超分支滚环扩增快速检测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念武 王婷 +1 位作者 沈建国 胡方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4,122,共6页
根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一段特异蛋白基因序列,按照锁式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探针和扩增引物,优化系列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的Pst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从供试的10种... 根据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一段特异蛋白基因序列,按照锁式探针的设计原理设计探针和扩增引物,优化系列反应条件,建立了特异性的Pst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能够从供试的10种不同的病原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出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DNA检测的最低浓度为500fg/μL,检测灵敏度高于常规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细菌叶斑病 超分支滚环扩增 锁式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噻菌铜SC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勇兵 胡丽秋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1期123-124,共2页
为探索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特效药,特引进20%噻菌铜S C进行了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在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对水均匀喷雾,间隔10 d,连续使用两次以上,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第1次用药后10 d,20%噻菌... 为探索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特效药,特引进20%噻菌铜S C进行了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在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对水均匀喷雾,间隔10 d,连续使用两次以上,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第1次用药后10 d,20%噻菌铜SC 700、500、300倍液处理的防效分别为58.91%、61.83%、63.22%,第2次用药后10 d,20%噻菌铜SC 700、500、300倍液处理的防效分别为64.44%、72.06%、76.28%。同时在试验过程中,20%噻菌铜SC各剂量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噻铜SC 番茄细菌叶斑病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政和县烟草细菌性叶斑病的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6
7
作者 林可竟 周挺 +6 位作者 詹梦琳 徐进 郑钰婷 林勇 林伟 顾钢 蔡学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034-3040,共7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政和县云烟87上新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采自福建省政和县的罹病云烟87烟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对分离获得的细菌菌... 【目的】明确福建省政和县云烟87上新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采自福建省政和县的罹病云烟87烟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对分离获得的细菌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采用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特异性引物检测、16S rDNA序列分析等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从病叶上分离纯化获得15株细菌,经柯赫氏法则证明15株细菌菌株均为该病害的致病菌,且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分离菌株在NA培养基上培养1~2 d后,菌落为白色隆起,边缘不规则且黏稠,菌体短杆状,极生4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经8项关键性生理生化特性测定、Biolog 94种表型测试、烟草野火病菌特异性引物检测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15株细菌菌株鉴定为扁桃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amygdali pv. tabaci)。【结论】引发福建省政和县烤烟叶部细菌性病害的致病菌为扁桃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细菌叶斑病 病原鉴定 扁桃假单胞烟草致病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穆晓雅 谭志琼 +2 位作者 刘铜 彭正强 张荣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7-842,共6页
【目的】旨在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黄瓜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的拮抗菌,采... 【目的】旨在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黄瓜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的拮抗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分离的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对拮抗菌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共分离出650株细菌,筛选出10株拮抗菌。其中编号为JNL的菌株拮抗效果最好。细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最佳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30℃、pH 7、碳源为半乳糖、氮源为硝酸钾、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生长效果最好。【结论】JNL菌株对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开发成生物农药或生物肥料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细菌叶斑病 拮抗 解淀粉芽孢杆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照然 禹虹霞 +2 位作者 马彦娇 张玉薇 周丽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1351-1352,1424,共3页
[目的]对引起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方法]以2011及2012年在云南文山及石林县的三七苗圃采集的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株为材料,采用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菌株致病性并重新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病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1... [目的]对引起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方法]以2011及2012年在云南文山及石林县的三七苗圃采集的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株为材料,采用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菌株致病性并重新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病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确定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结论]该研究为三七细菌性叶斑病菌详细鉴定的国内首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细菌叶斑病 丁香假单胞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杀菌剂对红掌细菌性叶斑病抑制作用及防效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彦譞 段辰君 +5 位作者 刘真真 罗丽丹 田小卫 单慧勇 史滟滪 刘慧芹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7-11,共5页
明确乙蒜素等杀菌剂对红掌细菌性叶斑病的抑制作用和田间防效,为天津地区红掌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文以红掌细菌性叶斑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喷雾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 明确乙蒜素等杀菌剂对红掌细菌性叶斑病的抑制作用和田间防效,为天津地区红掌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文以红掌细菌性叶斑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喷雾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80%乙蒜素EC效果最突出,EC50为1.511 4mg/L;其次70%代森锰锌WP、6%春雷霉素WP、90%新植霉素WP和3%中生菌素WP对红掌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EC50值均较低,分别为18.348 9、60.232 1、78.666 6mg/L和84.447 2mg/L;46%可杀得WP、20%噻菌铜SC、30%琥胶肥酸铜WP的EC50均超过100mg/L;20%叶枯唑WP和72%农用链霉素WP则抑制效果最差。选试了5种药剂对红掌叶斑病进行了温室药效试验,其结果为:乙蒜素的防效最高,达76.1%;农用链霉素的效果最低,仅为27.1%。其防效依次为:乙蒜素>春雷霉素>新植霉素>琥胶肥酸铜>农用链霉素。乙蒜素在温室中对红掌细菌性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可应用到该病害的田间防治中;而农用链霉素由于防效极差,不建议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掌 细菌叶斑病 抑制作用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龙 粱希斌 《河南农业》 2021年第19期43-43,共1页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主要为害植物叶片、果柄、花萼、茎等部位,已逐渐成为草莓在农业生产中日益严重的问题。一、危害特征草莓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对光透明形成不规则黄色病斑,叶缘枯焦,严重可导致叶片穿孔。叶片背面呈深绿色,...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主要为害植物叶片、果柄、花萼、茎等部位,已逐渐成为草莓在农业生产中日益严重的问题。一、危害特征草莓细菌性叶斑病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对光透明形成不规则黄色病斑,叶缘枯焦,严重可导致叶片穿孔。叶片背面呈深绿色,病斑扩大后融合成一片,逐渐变为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片背面有菌脓溢出,干燥条件下成为一层薄膜。病斑常在叶背面发生,发病后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叶斑病 叶片背面 淡红褐色 叶片正面 危害特征 深绿色 干燥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料烟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流行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光西 程建勇 +3 位作者 姬广海 杜绍明 张世光 方敦煌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45-649,658,共6页
香料烟上发现的叶斑病主要在成熟或尚成熟叶片上发生,该病发病高峰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此期间降雨和温度对病害流行影响较大。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还有:品种抗性及叶片成熟度等。农业措施中封顶能有效地控制细菌性斑点病,平均防效... 香料烟上发现的叶斑病主要在成熟或尚成熟叶片上发生,该病发病高峰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此期间降雨和温度对病害流行影响较大。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还有:品种抗性及叶片成熟度等。农业措施中封顶能有效地控制细菌性斑点病,平均防效在90%以上,同时封顶后烟叶中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降低,烟碱含量提高,败花期为最适封顶时期。化学控制中以多宁防效较好,其次为K波尔多液可湿性微粉、农用链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料烟 细菌叶斑病 病害发生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子三种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13
作者 郎德山 范世杰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4年第6期78-78,80,82,共3页
1月份以来,菜农反映,冬春茬茄子的叶片出现了斑点,菜农俗称"黑点子病",防治比较困难。经过采样实验分析,茄子"黑点子病"不是单一病害引起,分别是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Jones et Grout.)引起的茄子早疫病,... 1月份以来,菜农反映,冬春茬茄子的叶片出现了斑点,菜农俗称"黑点子病",防治比较困难。经过采样实验分析,茄子"黑点子病"不是单一病害引起,分别是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Jones et Grout.)引起的茄子早疫病,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i(Swingle)Stapp)引起的茄子细菌性褐斑病,茄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melongenae Sawada)引起的茄子褐斑病。辨别不同的病害,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防治 叶斑病 细菌褐斑病 识别 实验分析 链格孢 假单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不同药剂对番茄种子除害处理效果评价与研究
14
作者 王溪桥 李春雷 +3 位作者 尤佳 左佳妮 文朝慧 王军平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2,76,共6页
通过对模拟带菌种子进行除害处理及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测定等一系列实验,使用7种不同除害药剂处理带菌番茄种子,并对模拟携带的有害微生物(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除害效果进行评价,综合除害效果以及除... 通过对模拟带菌种子进行除害处理及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测定等一系列实验,使用7种不同除害药剂处理带菌番茄种子,并对模拟携带的有害微生物(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PST)的除害效果进行评价,综合除害效果以及除害药剂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2种因素,摸索出7种不同除害药剂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的最佳处理浓度与时间。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筛选的药剂以及建立的除害技术为今后相关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可作为参考应用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种子 番茄细菌叶斑病 除害处理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