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遗址表面絮状物及其中真菌的现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罗强 严淑梅 +5 位作者 李华 杜维莎 景博文 杨莹 李晓溪 夏寅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07,共7页
针对秦俑一号坑遗址区表面絮状物及其中真菌分布情况,采用显微观察和化学分析对絮状物的来源与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宏基因组物种多样性测序和分析技术,对絮状物中真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对絮状物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其成分完全可... 针对秦俑一号坑遗址区表面絮状物及其中真菌分布情况,采用显微观察和化学分析对絮状物的来源与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宏基因组物种多样性测序和分析技术,对絮状物中真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对絮状物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其成分完全可以满足真菌生长繁殖所需基础条件。采样点絮状物中真菌分布及组成存在差异性,表现为F1与P1处接近,X1处与前两者截然不同,原因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俑一号坑 絮状物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一号坑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5
2
作者 田亚岐 +7 位作者 王颢 赵巧 景宏伟 杨武站 陈爱东 黄克智 赵富康(绘图) 贾蓉(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0,共10页
2007年7~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对雍城秦公一号大墓的一号坑进行了考古发掘。经发掘,坑内出土5组木车,每组车有挽马两匹,车下有殉人(驭手)坑,出土大量殉牲和各类车马器、车马饰。一号坑位于大... 2007年7~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对雍城秦公一号大墓的一号坑进行了考古发掘。经发掘,坑内出土5组木车,每组车有挽马两匹,车下有殉人(驭手)坑,出土大量殉牲和各类车马器、车马饰。一号坑位于大墓西南侧,并非秦公陵园布局的“定制”,推测为大墓建成后祭祀秦公时使用,当为祭祀坑。一号坑的发现与发掘对于进一步了解秦公陵园布局和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公一号大墓 一号坑 陪葬 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秦兵马俑一号坑的军队组织形态
3
作者 付建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83,共6页
军队组织形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概念,是军队战斗力形成的关键,更是军队自我训练的基础,其表现为军队直线管理、兵器作战模式和指令传达等形式。通过梳理秦兵马俑一号坑的出土器物的位置,结合两周秦汉时期文献资料,阐述了秦代军... 军队组织形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概念,是军队战斗力形成的关键,更是军队自我训练的基础,其表现为军队直线管理、兵器作战模式和指令传达等形式。通过梳理秦兵马俑一号坑的出土器物的位置,结合两周秦汉时期文献资料,阐述了秦代军队的各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兵马俑一号坑 直线管理 兵器协作 指令传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红土层”堆积分析
4
作者 许卫红 刘春华 《文博》 2013年第4期18-24,共7页
兵马俑一号坑原发掘地层划分中有红土层堆积。本文从陵区诸多遗迹土层堆积入手,结合T23确定的扰坑单位,依据科技检测手段,指出该土层元素成份与一般填土无别,有受热过程,本质是黄壤土,土色特别的原因不过是焚毁时受热程度强烈造成。类... 兵马俑一号坑原发掘地层划分中有红土层堆积。本文从陵区诸多遗迹土层堆积入手,结合T23确定的扰坑单位,依据科技检测手段,指出该土层元素成份与一般填土无别,有受热过程,本质是黄壤土,土色特别的原因不过是焚毁时受热程度强烈造成。类比二号坑所见燃烧口的发掘情况,推测红土堆积区或许是破坏者入坑的重要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马俑一号坑 土层堆积 红土层 燃烧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