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锻复合一体化成形6061铝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勇 王顺成 +2 位作者 郑开宏 戚文军 周海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5-334,共10页
采用铸锻复合一体化成形6061铝合金,研究启锻时间对6061铝合金的凝固、补缩、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靠近锻压冲头面6061铝合金为流线变形组织,中间部位晶粒则被压扁压实,靠近下模部分的合金晶粒在模具激冷作用下得到细... 采用铸锻复合一体化成形6061铝合金,研究启锻时间对6061铝合金的凝固、补缩、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靠近锻压冲头面6061铝合金为流线变形组织,中间部位晶粒则被压扁压实,靠近下模部分的合金晶粒在模具激冷作用下得到细化。当启锻时间为3-4 s时,锻压作用能够对合金进行强制性补缩和压实组织,并产生塑性变形,避免了缩孔、裂纹和组织疏松等缺陷出现。随着启锻时间的延长,热处理前后铸锻件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先增大再趋于平缓和减小,当启锻时间为4 s时,6061铝合金铸锻件的拉伸力学性能达到最高,未热处理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211.1 MPa和17.6%,热处理后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68.9 MPa和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61变形铝合金 铸锻复合一体化成形 启锻时间 强制补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封头-过渡锥体一体化成形全工艺过程多尺度模拟 被引量:8
2
作者 李馨家 崔振山 +2 位作者 冯超 董定乾 尚晓晴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共7页
SA508-3钢由于其优良的力学和理化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核电大型锻件的制造。为了控制锻件的形状,并掌握大型锻件成形过程中开裂破坏和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将SA508-3钢的流动应力模型、热成形开裂模型及微观组织演变模型通过软件二次开发... SA508-3钢由于其优良的力学和理化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核电大型锻件的制造。为了控制锻件的形状,并掌握大型锻件成形过程中开裂破坏和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将SA508-3钢的流动应力模型、热成形开裂模型及微观组织演变模型通过软件二次开发与DEFORM-3D集成,建立了热锻成形多尺度模拟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系统模拟的准确性。运用该多尺度模拟系统对核电封头-过渡锥体一体化成形进行了全工艺过程模拟,并对锻件形状、开裂趋势和微观组织演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锻件的形状得到了良好的控制;锻件在锻造过程中不会发生开裂;温度和应变是影响晶粒尺寸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508-3钢 开裂 一体化成形 微观组织演变 核电封头-过渡锥体 多尺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筒托架零件一体化成形分析及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阳 霍增辉 +2 位作者 黄风山 满晓飞 程伟亚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91,共6页
目的 研究某型号火箭筒托架零件一体化成形及工况载荷下的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方法 提出了基于3D打印制造的铝合金一体化快速成形方法,并结合有限元分析和理论公式,得出了一体化托架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评估方法,进行了变形、... 目的 研究某型号火箭筒托架零件一体化成形及工况载荷下的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方法 提出了基于3D打印制造的铝合金一体化快速成形方法,并结合有限元分析和理论公式,得出了一体化托架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评估方法,进行了变形、应变及应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托架进行了轻量化优化设计。结果 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一体化托架相对传统成形整体质量减轻了153.535g,减少了41.76%,效果明显。结论 实现了托架的一体化成形,完成了托架的轻量化设计,研究结果为火箭筒零件一体化成形及冲击载荷下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筒托架 一体化成形 冲击载荷 有限元分析 轻量化设计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 3Al/NiAl/Ni复合板组织性能及其薄壁构件反应成形一体化工艺研究
4
作者 郑闻睿 林鹏 +2 位作者 秦锦涛 殷宏亮 曹晓卿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0,共7页
针对Ni-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成形困难问题,对Ni 3Al/NiAl/Ni复合板进行了组织性能与反应成形一体化工艺的研究。以Ni/Al箔材为试验材料,对1200℃,热压时长0.5、1、2和4 h条件下热压复合法得到的Ni 3Al/NiAl/Ni板进行微观组织表征与室温... 针对Ni-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成形困难问题,对Ni 3Al/NiAl/Ni复合板进行了组织性能与反应成形一体化工艺的研究。以Ni/Al箔材为试验材料,对1200℃,热压时长0.5、1、2和4 h条件下热压复合法得到的Ni 3Al/NiAl/Ni板进行微观组织表征与室温及高温(1000℃)条件下的单向拉伸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在1200℃、1 h条件下热压反应的复合板具有较佳综合力学性能,室温条件下抗拉强度与伸长率分别为527.6 MPa和4.4%,1000℃高温条件下抗拉强度与伸长率分别为165.7 MPa、21.2%。进一步在该参数下进行反应成形一体化工艺的研究,制备得到了具有良好表面质量与尺寸精度的薄壁锥筒壳件。在薄壁锥筒壳件上取样进行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表征,发现其组织和力学性能与相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板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铝合金 反应成形一体化工艺 薄壁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线内表面堆焊成形一体化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
5
作者 谢雨田 张体明 +2 位作者 陈玉华 胡锦扬 黄永德 《精密成形工程》 2019年第2期50-54,共5页
目的针对人工堆焊耐蚀耐磨合金层效率低、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研制一种管线内壁成形一体化成形装置。方法设计管线内壁堆焊制造焊接系统、枪体夹持系统、旋转系统、水平驱动系统和预热-后热处理系统,并将这些系统总装配合使用。结果实... 目的针对人工堆焊耐蚀耐磨合金层效率低、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研制一种管线内壁成形一体化成形装置。方法设计管线内壁堆焊制造焊接系统、枪体夹持系统、旋转系统、水平驱动系统和预热-后热处理系统,并将这些系统总装配合使用。结果实现了管线内壁堆焊制造的一体化成形。结论一次加工即可实现管线内壁预热、堆焊制造以及后热处理,极大提高了堆焊效率,同时能够保证堆焊层的成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线 内壁 堆焊 一体化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板材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何祝斌 凡晓波 苑世剑 《精密成形工程》 2014年第5期37-44,共8页
为解决铝合金室温塑性差和成形后热处理变形的问题,发展起来了一种铝合金板材热成形-淬火一体化新工艺。该工艺是将热处理和热成形在同一工步完成,即固溶后板材快速转移到模具中成形,然后完成模内淬火,最后通过时效来提高其强度。高温... 为解决铝合金室温塑性差和成形后热处理变形的问题,发展起来了一种铝合金板材热成形-淬火一体化新工艺。该工艺是将热处理和热成形在同一工步完成,即固溶后板材快速转移到模具中成形,然后完成模内淬火,最后通过时效来提高其强度。高温成形可提高板材成形性能,模内淬火能够保证其强度和尺寸精度。重点介绍了铝合金板材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关键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铝合金板材热成形-淬火一体化工艺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板材 成形-淬火一体化 热冲压 成形性能 强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轮毂铸锻一体化制造工艺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琦 曹苗 +3 位作者 张帅 张大伟 赵升吨 刘强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为生产高性能、低成本、重量轻的汽车轮毂,铝合金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为降低部件的重量,结构轻量化技术被普遍应用于产品设计阶段。传统轮毂铸造工艺对零件性能有所提高,但对其内部组织的改善并不明显。铸锻一体化成形工艺则可以减少甚至... 为生产高性能、低成本、重量轻的汽车轮毂,铝合金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为降低部件的重量,结构轻量化技术被普遍应用于产品设计阶段。传统轮毂铸造工艺对零件性能有所提高,但对其内部组织的改善并不明显。铸锻一体化成形工艺则可以减少甚至消除铸造缺陷,提高工件性能,与铸造工艺相比,该工艺成形出的铝合金轮毂性能接近锻造的铝合金轮毂,质量高,重量轻,且比锻造工艺成本低、工艺简单。文章以17in.铝合金汽车轮毂为对象,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对轮毂进行轻量化设计,并采用有限元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铝合金轮毂的铸锻一体化成形工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FORGE软件对铝合金汽车轮毂铸锻一体化成形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模具温度、活塞压射压力、锻造速度进行有限元仿真,得到不同参数对成形过程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汽车轮毂 铸锻一体化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航天运载器上面级舱体结构一体化设计与成形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婧超 谭指 +2 位作者 刘彬 郭岳 田建东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62,共3页
为将激光增材制造(LAM)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于航天运载器结构设计与成形,基于激光选区熔化(SLM)现有成形能力,实现了航天运载器上面级舱体结构一体化设计。具体建立无连接件的整舱一体化模型,成形缩比一体化舱体产品,并通过静力试验验证... 为将激光增材制造(LAM)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于航天运载器结构设计与成形,基于激光选区熔化(SLM)现有成形能力,实现了航天运载器上面级舱体结构一体化设计。具体建立无连接件的整舱一体化模型,成形缩比一体化舱体产品,并通过静力试验验证了基于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一体化设计与成形方法的可行性,从而对其在航空航天领域推广应用的技术途径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增材制造 上面级舱体结构 一体化设计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锻压变形量对铸锻成形A356铝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顺成 蔡畅 +1 位作者 戚文军 郑开宏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4,共7页
采用铸锻一体化成形技术制备A356铝合金汽车制动器卡钳,研究锻压变形量对卡钳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锻压变形量越大,锻压对模腔内凝固合金的强制性补缩效果越好,卡钳厚大部位的收缩裂纹越小,显微组织塑性变形越明显,卡钳的... 采用铸锻一体化成形技术制备A356铝合金汽车制动器卡钳,研究锻压变形量对卡钳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锻压变形量越大,锻压对模腔内凝固合金的强制性补缩效果越好,卡钳厚大部位的收缩裂纹越小,显微组织塑性变形越明显,卡钳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越高。当变形量达到11.1%时,锻压能够完全压实愈合卡钳厚大部位的收缩裂纹,显微组织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枝晶晶粒破碎细化。当锻压变形量为17.3%时,锻压后卡钳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15.1MPa和6.4%,比未锻压卡钳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增大了18.6%和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锻一体化成形 锻压变形量 A356铝合金 汽车制动器卡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整机线束敷设及成形技术综述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春泉 刘丹 +2 位作者 尚玉玲 赵帅峰 王弘扬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8-153,共6页
线束是目前电子整机信号传输的神经与血管,电子整机布线对整机研制与生产具有重要影响。首先,阐述了线束布线技术的概念、方法以及分类,深入研究并讨论了线束路径规划核心算法研究现状及问题。其次,阐述了线束成形模板和一体化成形两种... 线束是目前电子整机信号传输的神经与血管,电子整机布线对整机研制与生产具有重要影响。首先,阐述了线束布线技术的概念、方法以及分类,深入研究并讨论了线束路径规划核心算法研究现状及问题。其次,阐述了线束成形模板和一体化成形两种生产方式,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展望了线束敷设及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布线技术 路径规划 一体化成形 并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铸锻复合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滔 王顺成 +1 位作者 郑开宏 周海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9-122,136,共5页
铸造可以成形形状复杂的零件,但铸件的力学性能普遍较低;锻造可以成形力学性能较高的零件,但锻件的形状复杂度受到很大的限制。铸锻复合成形技术将铸造和锻造相结合,取长补短,可成形高性能复杂形状零部件。介绍了几种典型铸锻复合成形工... 铸造可以成形形状复杂的零件,但铸件的力学性能普遍较低;锻造可以成形力学性能较高的零件,但锻件的形状复杂度受到很大的限制。铸锻复合成形技术将铸造和锻造相结合,取长补短,可成形高性能复杂形状零部件。介绍了几种典型铸锻复合成形工艺,包括铸锻联合工艺、双重挤压铸造、铸挤锻复合工艺、压铸锻造双控技术、铸锻一体化成形技术等。重点介绍了铸锻一体化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铸锻复合成形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铸锻复合成形 铸锻一体化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零件增量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海鸥 应炜晟 +1 位作者 符友恒 王桂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71-1277,共7页
陶瓷材料因其优越性能而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传统的陶瓷零件制造技术工艺复杂、难度大、周期长、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而3D打印增量成形技术为克服传统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介绍了现有陶瓷零件增量成形技术... 陶瓷材料因其优越性能而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传统的陶瓷零件制造技术工艺复杂、难度大、周期长、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而3D打印增量成形技术为克服传统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介绍了现有陶瓷零件增量成形技术,并从所能达到的密度、强度、收缩率水平几个方面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重点介绍分析了成形与烧结一体化的高致密陶瓷零件的高效增量成形新技术,并指出该一体化成形技术将是陶瓷零件增量制造技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零件 增量成形 密度 强度 成形与烧结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厚度头锥体织物的工艺设计与验证
13
作者 郭琦 吴宁 +3 位作者 孟影 安达 黄建龙 陈利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8-108,共11页
为实现天线罩用三维立体织物的近净成形,以头锥体立体特征为依据,角联锁结构为织物基础组织,提出了基于椭圆形纱线截面假设的变厚度层数计算模型和变截面经纱加列模型,并由此建立了织物纤维体积分数的预测模型,完成了头锥体结构织物顶... 为实现天线罩用三维立体织物的近净成形,以头锥体立体特征为依据,角联锁结构为织物基础组织,提出了基于椭圆形纱线截面假设的变厚度层数计算模型和变截面经纱加列模型,并由此建立了织物纤维体积分数的预测模型,完成了头锥体结构织物顶部到薄壁均匀过渡的工艺设计与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层数计算模型和经纱加列模型分别实现了织物厚度和织物截面的连续变化,其试织织物的三坐标扫描图与所设计头锥体三维模型相似度达97.36%,纤维体积分数与预测值误差为1.84%,验证了变厚度头锥体织物结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且织造过程中使用沿纬斜方向线密度梯度变化的经纬纱线有利于减小织物内层接线处的摩擦,提高预制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锥体织物 结构设计 变厚度 变截面 三维角联锁织物 一体化成形 纺织结构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forming complex fitting body on end of integrated stainless steel pipe without welds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大伟 赵升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69-276,共8页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integrated stainless steel pipe having two fitting bodies without welds while train travelling at high speed. In order to form this type of integrated stainless steel pipe, the method of p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integrated stainless steel pipe having two fitting bodies without welds while train travelling at high speed. In order to form this type of integrated stainless steel pipe, the method of preforming combined finish forming process is developed. The preforming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flaring combined upsetting for left fitting body which is like a flang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tube axial compressive process under die constraint for right fitting body which is like a double-wall pipe.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of the processes are carried out by software package DEFORM,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left or right fitting body can be formed by a two-step forming process without folding and under-filling defects; 2) by using two-step forming, strain and stress in left fitting body 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right fitting body, and deformation in right fitting body is more homogenous than the deformation in left fitting body; 3) two or more preforming steps may be needed for left fitting body consider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strain and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tic forming hot forming flange joint integrated steel pip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