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配装轴对称喷管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锥体雷达修形设计
1
作者
王群
杨胜男
+2 位作者
卢浩浩
邓洪伟
陈瀚赜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为获得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锥体的雷达隐身修形角度对发动机后向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影响规律,支撑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雷达隐身修形设计,构建了配装轴对称喷管和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后腔体RCS计算模型,利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
为获得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锥体的雷达隐身修形角度对发动机后向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影响规律,支撑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雷达隐身修形设计,构建了配装轴对称喷管和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后腔体RCS计算模型,利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方法进行了电磁散射特性仿真研究,分析了锥体全锥角对发动机后向RCS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锥体进行雷达隐身修形设计能显著降低发动机后向RCS,可使发动机后向在0°~30°区间RCS均值缩小30%以上;在配装轴对称喷管的条件下,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锥体全锥角的选取应重点避开70°~100°区域;当锥体全锥角小于62°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具有较好的雷达隐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锥体
雷达隐身修形
雷达散射截面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热态流场与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王治武
李民强
+3 位作者
李俊林
肖静涛
詹义民
龙好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105,共12页
为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高推重比需求,提出一种支板与混合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方案,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比分析进口马赫数Ma (0.3~0.45),涵道比B (0.25~0.37)和不同飞行高度H(0~20 km)对加力燃烧室热态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研...
为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高推重比需求,提出一种支板与混合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方案,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比分析进口马赫数Ma (0.3~0.45),涵道比B (0.25~0.37)和不同飞行高度H(0~20 km)对加力燃烧室热态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进口马赫数增大,壁式稳定器回流区及下游区域的燃气温度受到影响,区域内燃气温度逐渐升高,沿程径向温度不均匀性逐渐减小,总压损失增大,燃烧效率逐渐下降,但出口燃烧效率仍基本高于0.90;进口涵道比B增大,壁式稳定器下游及中心锥轴线位置的燃气温度开始下降,沿程燃气总压损失增大,燃烧效率随之升高,B从0.25增大至0.28时,燃烧效率提升较大,继续增大涵道比,燃烧效率提升较少;随着飞行高度升高,整体燃烧效率逐渐下降,在0 km和11 km飞行高度之间燃烧效率下降较少,而在20 km飞行高度时燃烧效率下降相对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热态流场
总压损失
燃烧
效率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吸波介质涂敷位置对发动机雷达散射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卢浩浩
尚守堂
+3 位作者
孙旭
王群
邓洪伟
李繁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4,共7页
为了研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表面雷达吸波介质涂敷位置对发动机雷达散射特征的影响,采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混合算法,针对配装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后腔体开展了14种涂覆方案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低压涡轮部...
为了研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表面雷达吸波介质涂敷位置对发动机雷达散射特征的影响,采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混合算法,针对配装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后腔体开展了14种涂覆方案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低压涡轮部件受到一体化支板的遮挡,其对发动机尾向雷达散射特征贡献相对较小,基本可以忽略;加力中心锥、一体化支板(背风面)、加力隔热屏(上游段)、喷管扩张段及喷管外调节片是发动机尾向重要的雷达散射源(在本研究计算条件下,单个因素影响约为20%~70%),是雷达吸波介质优先涂敷位置;加力合流环、加力隔热屏(中、下游段)、喷管收敛段在发动机尾向重点角域内基本不可视,雷达回波影响较弱(在本研究计算条件下,单个因素影响约为5%~10%),可作为雷达吸波介质视情涂敷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雷达吸波介质
雷达散射特征
弹跳射线法
物理绕射法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及其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的应用
被引量:
5
4
作者
刘友宏
杜力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15-1522,共8页
为了解决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刘-谢热混合效率公式不能适用于有内热源流场(如加力燃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刘-杜热混合效率公式。该公式能够同时适用于有无内热源工况(如加力和非加力燃烧)下热混合效率的计算分析研究。基于公式推演结...
为了解决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刘-谢热混合效率公式不能适用于有内热源流场(如加力燃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刘-杜热混合效率公式。该公式能够同时适用于有无内热源工况(如加力和非加力燃烧)下热混合效率的计算分析研究。基于公式推演结果,对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的取值极限进行了理论验证。通过同一非加力状态下与刘-谢热混合效率公式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的正确性。接着,利用该公式研究了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加力燃烧工况下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流体掺混过程的影响规律。在混合的后半段区域中,随着波瓣内扩张角增加,同一截面上混合流体对应的刘-杜热混合效率逐渐上升。在出口截面上,内扩张角25°模型对应的刘-杜热混合效率为0.779,相对于内扩张角0°模型增加了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杜热混合效率公式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加力
燃烧
内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6
5
作者
杜力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992-4999,共8页
通过开源场运算和OpenFOAM中二次开发的数值计算程序对某型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基于仿真结果定量分析了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加力燃烧室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内扩张角的增大,强化了加力燃烧室中流体的...
通过开源场运算和OpenFOAM中二次开发的数值计算程序对某型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基于仿真结果定量分析了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加力燃烧室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内扩张角的增大,强化了加力燃烧室中流体的混合效果,但同时也导致了较大的总压能损失。在加力燃烧室出口处,相对于基准环形混合器模型,内扩张角25°模型对应的热混合效率提升了16.2%、总压恢复系数相对下降了0.88%。当内扩张角逐渐增加时,缩小了不考虑与考虑辐射换热时热混合效率的差值,即减弱了辐射换热强化热掺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瓣内扩张角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OPENFOAM
热混合效率
辐射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支板雷达隐身修形仿真
被引量:
3
6
作者
王群
邓洪伟
+3 位作者
杨胜男
卢浩浩
陈瀚赜
王旭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共6页
为获得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支板的雷达隐身修形角度对发动机后向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影响规律,支撑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雷达隐身修形设计,以配装轴对称喷管的某型发动机为载体,利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方法进行了电磁散射特...
为获得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支板的雷达隐身修形角度对发动机后向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影响规律,支撑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雷达隐身修形设计,以配装轴对称喷管的某型发动机为载体,利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方法进行了电磁散射特性仿真,分析了支板倾斜角度和斜切角度对发动机后向RCS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支板尾端进行雷达隐身修形设计能够显著降低发动机后向RCS均值,可使发动机后向0°~30°范围RCS均值下降40%以上;在配装轴对称喷管的情况下,支板倾斜角的选取应重点避开88°~98°区域,斜切角的选取应重点避开0°~8°区域,当支板尾端倾斜角为68°、斜切角为16°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具有较好的雷达隐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散射特性
雷达散射截面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弹跳射线法
物理绕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配装轴对称喷管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锥体雷达修形设计
1
作者
王群
杨胜男
卢浩浩
邓洪伟
陈瀚赜
机构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航空动力系统与等离子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出处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基金
国家级研究项目资助。
文摘
为获得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锥体的雷达隐身修形角度对发动机后向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影响规律,支撑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雷达隐身修形设计,构建了配装轴对称喷管和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后腔体RCS计算模型,利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方法进行了电磁散射特性仿真研究,分析了锥体全锥角对发动机后向RCS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锥体进行雷达隐身修形设计能显著降低发动机后向RCS,可使发动机后向在0°~30°区间RCS均值缩小30%以上;在配装轴对称喷管的条件下,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锥体全锥角的选取应重点避开70°~100°区域;当锥体全锥角小于62°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具有较好的雷达隐身效果。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锥体
雷达隐身修形
雷达散射截面
航空发动机
Keywords
integrated afterburner
cone
radar stealth shaping
radar cross section
aeroengine
分类号
V218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热态流场与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王治武
李民强
李俊林
肖静涛
詹义民
龙好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
出处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105,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372338)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JC-YB-352,2022JZ-20)
+1 种基金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3A1515011663)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基金(PF2023010)。
文摘
为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高推重比需求,提出一种支板与混合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方案,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比分析进口马赫数Ma (0.3~0.45),涵道比B (0.25~0.37)和不同飞行高度H(0~20 km)对加力燃烧室热态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进口马赫数增大,壁式稳定器回流区及下游区域的燃气温度受到影响,区域内燃气温度逐渐升高,沿程径向温度不均匀性逐渐减小,总压损失增大,燃烧效率逐渐下降,但出口燃烧效率仍基本高于0.90;进口涵道比B增大,壁式稳定器下游及中心锥轴线位置的燃气温度开始下降,沿程燃气总压损失增大,燃烧效率随之升高,B从0.25增大至0.28时,燃烧效率提升较大,继续增大涵道比,燃烧效率提升较少;随着飞行高度升高,整体燃烧效率逐渐下降,在0 km和11 km飞行高度之间燃烧效率下降较少,而在20 km飞行高度时燃烧效率下降相对明显。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热态流场
总压损失
燃烧
效率
数值研究
Keywords
Integrated afterburner
Combustion flow field
Total pressure loss
Combustion efficiency
Numerical study
分类号
V231.2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吸波介质涂敷位置对发动机雷达散射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卢浩浩
尚守堂
孙旭
王群
邓洪伟
李繁
机构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
出处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4,共7页
基金
航空动力基础研究项目资助。
文摘
为了研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表面雷达吸波介质涂敷位置对发动机雷达散射特征的影响,采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混合算法,针对配装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后腔体开展了14种涂覆方案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低压涡轮部件受到一体化支板的遮挡,其对发动机尾向雷达散射特征贡献相对较小,基本可以忽略;加力中心锥、一体化支板(背风面)、加力隔热屏(上游段)、喷管扩张段及喷管外调节片是发动机尾向重要的雷达散射源(在本研究计算条件下,单个因素影响约为20%~70%),是雷达吸波介质优先涂敷位置;加力合流环、加力隔热屏(中、下游段)、喷管收敛段在发动机尾向重点角域内基本不可视,雷达回波影响较弱(在本研究计算条件下,单个因素影响约为5%~10%),可作为雷达吸波介质视情涂敷位置。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雷达吸波介质
雷达散射特征
弹跳射线法
物理绕射法
航空发动机
Keywords
integrated afterburner
radar absorbing coating
radar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shooting and bouncing ray method
physical theory of diffraction
aeroengine
分类号
V218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及其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的应用
被引量:
5
4
作者
刘友宏
杜力伟
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出处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15-1522,共8页
文摘
为了解决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刘-谢热混合效率公式不能适用于有内热源流场(如加力燃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刘-杜热混合效率公式。该公式能够同时适用于有无内热源工况(如加力和非加力燃烧)下热混合效率的计算分析研究。基于公式推演结果,对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的取值极限进行了理论验证。通过同一非加力状态下与刘-谢热混合效率公式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的正确性。接着,利用该公式研究了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加力燃烧工况下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流体掺混过程的影响规律。在混合的后半段区域中,随着波瓣内扩张角增加,同一截面上混合流体对应的刘-杜热混合效率逐渐上升。在出口截面上,内扩张角25°模型对应的刘-杜热混合效率为0.779,相对于内扩张角0°模型增加了10.9%。
关键词
刘-杜热混合效率公式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加力
燃烧
内热源
Keywords
Liu-Du thermal mixing efficiency formula
Integrated afterburner
After burning
Internal heat source
分类号
V231.3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6
5
作者
杜力伟
机构
中国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992-4999,共8页
文摘
通过开源场运算和OpenFOAM中二次开发的数值计算程序对某型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基于仿真结果定量分析了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加力燃烧室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内扩张角的增大,强化了加力燃烧室中流体的混合效果,但同时也导致了较大的总压能损失。在加力燃烧室出口处,相对于基准环形混合器模型,内扩张角25°模型对应的热混合效率提升了16.2%、总压恢复系数相对下降了0.88%。当内扩张角逐渐增加时,缩小了不考虑与考虑辐射换热时热混合效率的差值,即减弱了辐射换热强化热掺混的效果。
关键词
波瓣内扩张角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OPENFOAM
热混合效率
辐射换热
Keywords
inward penetration angle of lobed mixer
integrated afterburner
OpenFOAM
thermal mixing efficiency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分类号
V231.3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支板雷达隐身修形仿真
被引量:
3
6
作者
王群
邓洪伟
杨胜男
卢浩浩
陈瀚赜
王旭
机构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出处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共6页
基金
国家“XX工程”项目资助。
文摘
为获得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支板的雷达隐身修形角度对发动机后向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影响规律,支撑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雷达隐身修形设计,以配装轴对称喷管的某型发动机为载体,利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方法进行了电磁散射特性仿真,分析了支板倾斜角度和斜切角度对发动机后向RCS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支板尾端进行雷达隐身修形设计能够显著降低发动机后向RCS均值,可使发动机后向0°~30°范围RCS均值下降40%以上;在配装轴对称喷管的情况下,支板倾斜角的选取应重点避开88°~98°区域,斜切角的选取应重点避开0°~8°区域,当支板尾端倾斜角为68°、斜切角为16°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具有较好的雷达隐身效果。
关键词
雷达散射特性
雷达散射截面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弹跳射线法
物理绕射理论
Keywords
radar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rader cross section
strats of integrated rear frame and ofterburner
shooting and bouncing racy
physical theory of diffraction
分类号
V218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配装轴对称喷管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锥体雷达修形设计
王群
杨胜男
卢浩浩
邓洪伟
陈瀚赜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热态流场与特性数值研究
王治武
李民强
李俊林
肖静涛
詹义民
龙好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吸波介质涂敷位置对发动机雷达散射特征的影响
卢浩浩
尚守堂
孙旭
王群
邓洪伟
李繁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及其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的应用
刘友宏
杜力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性能的影响
杜力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支板雷达隐身修形仿真
王群
邓洪伟
杨胜男
卢浩浩
陈瀚赜
王旭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