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尼赫鲁与屈原的《少司命》--有关中印关系一段“佳话”的考证
1
作者 戴超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白春晖(Vasant V.Paranjpe)作为中印建交后印度驻华使馆的“中国通”,在1954年10月尼赫鲁总理访华期间,作为翻译参加了尼赫鲁同中国领导人的多次会谈。1994年,白春晖在印度对外文化关系局出版的杂志《印度地平线》上发表题为《一... 白春晖(Vasant V.Paranjpe)作为中印建交后印度驻华使馆的“中国通”,在1954年10月尼赫鲁总理访华期间,作为翻译参加了尼赫鲁同中国领导人的多次会谈。1994年,白春晖在印度对外文化关系局出版的杂志《印度地平线》上发表题为《一些回忆,一些思考》的文章,“首次”披露了有关“毛泽东吟诗送别尼赫鲁”这段中印关系史上的“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关系 尼赫鲁 毛泽东 《少司命》 考证 屈原 “中国通” 195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1953年10月21日电报探析——兼论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暂维现状”政策及其影响
2
作者 戴超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68,220-221,共16页
1953年10月21日,西藏工委以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的名义,发给外交部一份《关于中印在西藏关系之诸问题》的电报。这一电报是西藏工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较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为中央了解和掌握印度在西藏的既有权益,为即将开始... 1953年10月21日,西藏工委以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的名义,发给外交部一份《关于中印在西藏关系之诸问题》的电报。这一电报是西藏工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较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为中央了解和掌握印度在西藏的既有权益,为即将开始的有关西藏问题的中印谈判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情报。张经武电报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建言中央在谈判中首先解决同印度的边界问题。中央在1954年同印度谈判时并未接受这一建议,体现了在处理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暂维现状"政策。中国的这一政策由这一时期中印关系的不对称性所决定的,对中印边界争端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经武电报 印度在藏权益 《1954年中印协定》 中印边界问题 “暂维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处理印度驻西藏商务代理处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1961—1963)
3
作者 戴超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47,共26页
中国和印度在1954年4月签订的《1954年协定》中规定,两国在对方国家设立三个商务代理处,该协定1962年6月期满。从1961年开始,中印两国围绕着如何处理即将期满的《1954年协定》,特别是印度驻亚东、江孜和噶大克的商代处,展开了激烈的交... 中国和印度在1954年4月签订的《1954年协定》中规定,两国在对方国家设立三个商务代理处,该协定1962年6月期满。从1961年开始,中印两国围绕着如何处理即将期满的《1954年协定》,特别是印度驻亚东、江孜和噶大克的商代处,展开了激烈的交涉和斗争。由于西藏平叛后中印关系的根本变化以及印度对西藏地区的全面禁运,中国判定印度这些商代处的作用不仅在于控制西藏地区的经济和边贸,而且还是印度的情报据点。西藏工委在中央的指示下,采取措施迫使印度完全撤销其驻藏商代处。印度商代处的撤销,标志着中印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通过迫使印度撤销其商代处,达到了清除印度在西藏地区的政治及经济影响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中央政府加快推进西藏地区的经济转型,以改变其依赖进口和边境贸易的模式,从而使西藏逐步走上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进程中,西藏工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4协定》 印度驻藏商代处 西藏工委 中印关系 藏印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