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本论》雏形中的科学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删除——马克思《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一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202,共20页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键性目的,也是不断驱动它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必然是这一生产过程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原料和生产资料都不会自己发生改变,通过价值转移...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键性目的,也是不断驱动它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必然是这一生产过程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原料和生产资料都不会自己发生改变,通过价值转移和补偿,在商品中仍然是一个不变量,价值增殖中唯一的变量来自工人的活劳动,并且,当它使用生产资料改变原料的活动发生之后,活劳动本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已经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颠倒,如同人创造了上帝,却自己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一样,明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产品,可是它实际发生了产品反过来支配和统治工人的创造性主体与被创造物客体的关系颠倒。这正是敌我性的劳动关系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劳动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史上的“界碑”——基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考辨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岳岷 梁洪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共9页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献,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马克思完成了对"劳动"和"资本"的透彻认知。马克思在社会总体视域背景下将对资本的认识从"处...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献,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马克思完成了对"劳动"和"资本"的透彻认知。马克思在社会总体视域背景下将对资本的认识从"处于过程中的货币"提升到了"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继而形成了对资本范畴的科学表达。同时,马克思还通过对"劳动"和"劳动力商品"理性剖析而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逐步探究了剩余价值的相关理论,并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进而呈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潜能"和"现实潜能"。正是在"双重批判"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得以科学地展现开来。要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就必须要回到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史之"界碑"的矗立之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上来,这个文本是每一位政治经济学研究者和学习者都不能绕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1861-1863经济学手稿》 劳动和资本 剩余价值 历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产阶级社会”表面财富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一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5,共8页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并不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其仅仅关注“资产阶级社会”财富多少意义上的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而资本的秘密只能透视经济物相化迷雾之后,从资本关系的自身基础——与商品和货币(表面的对象性的一般财富)都相关的价值的本...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并不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其仅仅关注“资产阶级社会”财富多少意义上的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而资本的秘密只能透视经济物相化迷雾之后,从资本关系的自身基础——与商品和货币(表面的对象性的一般财富)都相关的价值的本质关系出发。其实作为社会财富的商品和货币本质的价值关系,都是已经消除了历史痕迹的对象化的劳动。当资本家用物相化为财产的对象化劳动去换取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时,这就生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经济剥削关系。由此,马克思实现了自己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变,不是财富关系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社会”,而是一个资本关系成为社会总体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者叫资本主义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1861—1863经济学手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 财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定在对资本关系的形式从属和实际从属——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一兵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28,共14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统治性的社会总体性,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进程的起点,是资本将传统社会中的劳动生产过程和生产目的从形式上从属于自己,逐步以生产资本直接控制了生产活动中每一个环节,并且将资本支配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统治性的社会总体性,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进程的起点,是资本将传统社会中的劳动生产过程和生产目的从形式上从属于自己,逐步以生产资本直接控制了生产活动中每一个环节,并且将资本支配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出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过程的发展,整个从旧社会赋型中突现出来的社会定在开始从形式上对资本的从属,转变为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中,这也表现为从绝对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盘剥的转换,这示兆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61—1863经济学手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形式从属 实际从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批判及其方法论意义——以《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为视角
5
作者 李怀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75,共5页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劳动价值论基础给予高度肯定,对其地租定义及前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等理论错误等进行了分析批判,指出其根源...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劳动价值论基础给予高度肯定,对其地租定义及前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等理论错误等进行了分析批判,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生产关系非历史超历史的理解。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再生产出发确立了完备的地租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地租的社会生产关系本质,彰显出科学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租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1861-1863经济学手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