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括唐人诗句 续发《黍离》悲音——读姜夔《扬州慢》
1
作者 朱鉴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84-85,21,共3页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关键词 扬州 《黍离》 隐括 悲音 姜夔 杜牧 唐人 二十四桥 怆然 词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曲相谐 声情并茂——试析姜夔《扬州慢》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年第4期60-62,共3页
在南宋中期的词林诗宛中,姜夔是一位艺术上能独树一帜而受到人们推崇的婉约派词家;同时,他深谙音律、精通乐理,还是一位才情横溢的音乐家。尽管他一生都在漂泊羁旅之中,政治上困顿失意,生活上穷愁潦倒,但他潜心诗词,擅长制曲,尤其孜孜... 在南宋中期的词林诗宛中,姜夔是一位艺术上能独树一帜而受到人们推崇的婉约派词家;同时,他深谙音律、精通乐理,还是一位才情横溢的音乐家。尽管他一生都在漂泊羁旅之中,政治上困顿失意,生活上穷愁潦倒,但他潜心诗词,擅长制曲,尤其孜孜不倦致力于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创作,他的十七首自注工尺旁谱的词作,就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其中的《扬州慢》词曲,堪称是文学与音乐高度结合的典范,是他的代表力作。 扬州慢 淳熙丙中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江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谱例见《中国古代歌曲》第9页) 扬州自隋唐以来,商业发达,市肆繁华。楼阁林立,丝管声声。但到姜夔来游历时已面目全蜚。淳熙三年(1167年)冬至这一天,大雪初停,他路过扬州,繁华都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面对残破山河,“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由此点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 审美客体 姜夔 二十四桥 审美主体 《黍离》 文学与音乐 词曲 青楼梦 词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中的意象浅说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建勋 《中国文学研究》 1990年第1期39-42,共4页
长期以来,在《诗经》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诗经》中在自然界所取的意象,只是一种陪衬,仅仅作为某种情绪或意念的提示而存在,甚至认为《诗经》中的景物描写根本不构成急象,欲将其排出诗歌意境的有机组成。这种说法似乎有失偏颇,... 长期以来,在《诗经》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诗经》中在自然界所取的意象,只是一种陪衬,仅仅作为某种情绪或意念的提示而存在,甚至认为《诗经》中的景物描写根本不构成急象,欲将其排出诗歌意境的有机组成。这种说法似乎有失偏颇,本文试图就此问题,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诗经》研究 诗歌意境 有机组成 小雅 思妇 贤人 象征 《黍离》 比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辟的力作 强烈的反响——《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读后
4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5期135-140,共6页
精辟的力作强烈的反响———《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读后编者按:高放教授撰写的《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一文,于本刊1996年第2期发表、并经《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转载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强... 精辟的力作强烈的反响———《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读后编者按:高放教授撰写的《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一文,于本刊1996年第2期发表、并经《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转载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纷纷给本刊和作者来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社会主义 新科技革命 广东社会科学 不发达国家 《黍离》 《新华文摘》 社会主义国家 未来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东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