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的存在与虚无:《鸦片战争》解析
1
作者 尹兴 杜勇军 尹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19,共2页
在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所有悖论中,历史的“真实”与“虚构”这一矛盾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悖论关系。因为历史剧命名,本身就潜含着“历史”的“真实”与“剧”的艺术“虚构”这两个维度。“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是用来指导和批评历史剧... 在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所有悖论中,历史的“真实”与“虚构”这一矛盾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悖论关系。因为历史剧命名,本身就潜含着“历史”的“真实”与“剧”的艺术“虚构”这两个维度。“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是用来指导和批评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鸦片战争》通过无数凝重的电影画面,艺术地再现了那场给中国人带来耻辱的战争。比照历史事实,分析电影《鸦片战争》,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存在 虚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必要美化腐败者——《鸦片战争》的一处败笔
2
作者 吴洪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28,共1页
影片《鸦片战争》以其恢宏的气势,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打动了观众,称之为巨片,一点不以为过,但影片也有一处小小的败笔。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封建专制制度 浙江战场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参赞大臣 林则徐 腐败透顶 影片 大清帝国 清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鸦片战争》看爱国主义的荣辱观
3
作者 孙金玲 周国柱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08-108,共1页
  重看谢晋执导的历史影片<鸦片战争>,深深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国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荣,也深深以投降派妥协误国的行为为耻.鸦片战争前后,正是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转化的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重看谢晋执导的历史影片<鸦片战争>,深深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国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荣,也深深以投降派妥协误国的行为为耻.鸦片战争前后,正是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转化的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严禁鸦片还是吸食鸦片、反抗侵略还是妥协投降、进步兴国还是昏庸误国就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思想家 广州 思想体系 广东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 林则徐 琦善 邓廷祯 人生观 荣辱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片战争》的对比艺术
4
作者 舒晨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8-19,共2页
影片《鸦片战争》无论在思想情感、结构安排、人物环境还是在电影艺术手法上,均有意无意、或显或隐地运用了多种对照对比方法。 一、表层的情绪对比与深层的理念对照 当片尾打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字幕时,引发了一阵十分令人... 影片《鸦片战争》无论在思想情感、结构安排、人物环境还是在电影艺术手法上,均有意无意、或显或隐地运用了多种对照对比方法。 一、表层的情绪对比与深层的理念对照 当片尾打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字幕时,引发了一阵十分令人寻味并伴随着复杂矛盾心情的掌声。这是一种交杂着既舒心畅快又沉闷压抑,既自豪自强又酸楚悲愤,既油然动情又默然反思的掌声。这掌声激起的相反相成的奇妙情感很容易把观众推入追寻其中深层缘由的思想反刍期。 尽管谢晋力图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真实再现那场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对比艺术 电影艺术手法 林则徐 结构安排 人物环境 真实再现 行使主权 思想情感 中国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韵味、激情以生神——《鸦片战争》人物语言谫议
5
作者 吴卫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37,共4页
舞台剧被看作是对话的艺术,而电影传统上被认为是画面的艺术,更多地依赖视觉造型手段及科技的发展进步。“在单格画面闪现的刹那,对于一次亲吻或者一次日落,摄影机告诉我们的比经常写作的作家累计的词汇所包含的远远要多。”一个镜头胜... 舞台剧被看作是对话的艺术,而电影传统上被认为是画面的艺术,更多地依赖视觉造型手段及科技的发展进步。“在单格画面闪现的刹那,对于一次亲吻或者一次日落,摄影机告诉我们的比经常写作的作家累计的词汇所包含的远远要多。”一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基于这种认识,从卓别林、克拉考尔等到当下某些堪称优秀的电影剧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语言 潜台词 人物对白 银幕 放映幕 中国电影 《鸦片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鸦片战争》电影 游“虎门销烟”遗址
6
作者 钱峻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0-20,共1页
由上海市杨浦区影管所、上海航空旅行社联合举办的“看《鸦片战争》电影、游虎门销烟遗址”有奖看片活动于7月29日下午举行了抽奖仪式,获得旅游幸运奖的7名观众在主办单位的安排下于8月12日至16日前往广州、虎门及深圳、珠海等地参观游... 由上海市杨浦区影管所、上海航空旅行社联合举办的“看《鸦片战争》电影、游虎门销烟遗址”有奖看片活动于7月29日下午举行了抽奖仪式,获得旅游幸运奖的7名观众在主办单位的安排下于8月12日至16日前往广州、虎门及深圳、珠海等地参观游览。当幸运观众来到虎门销烟遗址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遗址 电影 主办单位 航空旅行 杨浦区 纪念碑 林则徐 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之欲出的林则徐——观《鸦片战争》有感
7
作者 沈奇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8-18,共1页
有一位人物与鸦片战争密不可分:林则徐。 曾看过赵丹饰演的林则徐,比之《鸦》剧中鲍国安所表现出的林则徐,可以说,两个都刻画得维妙维肖。前者以时代烘托人物,因为赵丹拍《林则徐》的时代,需要塑造一位英雄,而鲍国安饰演林则徐,却是把... 有一位人物与鸦片战争密不可分:林则徐。 曾看过赵丹饰演的林则徐,比之《鸦》剧中鲍国安所表现出的林则徐,可以说,两个都刻画得维妙维肖。前者以时代烘托人物,因为赵丹拍《林则徐》的时代,需要塑造一位英雄,而鲍国安饰演林则徐,却是把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为重点,强调的不仅仅是“民族英雄”这一面,还有林则徐的各个侧面,尤其是他在1840年这个特殊的时代中受命于危难之中的举动都在片中得以一一展现。 1840年,一个标志性的年代,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份沉重:一个曾经在多瑙河畔嘲笑“蛮人不堪一击”的强悍民族从此沦为被人侵凌的角色;一个曾经令马可·波罗惊叹得谓之为“圣土”的泱泱大国,开始被列强东割几块沃土,西占几片土地。曾经以“天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则徐 《鸦片战争》 民族英雄 道光帝 马可·波罗 知人善用 清政府 邓廷桢 正是如此 克己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届金陵影评人“公映影片优劣榜”揭晓——《鸦片战争》、《减肥旅行团》分列优劣榜首
8
作者 舒冰旭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15,共1页
以尊重艺术、尊重观众、鉴定电影质量、提高审美能力为主旨的金陵影评人“公映影片优劣榜”评选活动已进入第六个年头,二月二十四日揭晓的第六届“优劣榜”各有五部影片上榜。《鸦片战争》以无可争议的艺术水准荣登“优榜”榜首,而所谓... 以尊重艺术、尊重观众、鉴定电影质量、提高审美能力为主旨的金陵影评人“公映影片优劣榜”评选活动已进入第六个年头,二月二十四日揭晓的第六届“优劣榜”各有五部影片上榜。《鸦片战争》以无可争议的艺术水准荣登“优榜”榜首,而所谓名人荟萃的闹剧《减肥旅行团》则被评委和大多数参与观众选为“劣榜”的第一位。 本届“优劣榜”评选由江苏文艺台、《江苏广播电视报》、南京影视百花园、南京红楼电影厅与金陵影评人联合举办。为鼓励和方便更多的观众参与这次活动,组织者除在江苏文艺台直播室接受观众提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旅行团 广播电视报 影评 影片 审美能力 《红河谷》 金陵 张艺谋 观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尽人意的《鸦片战争》
9
作者 张拥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21,共1页
在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香港回归年”,看到了历史大片《鸦片战争》。影片是用现代眼光剖析一百多年前的那场割失香港的“鸦片战争”的。公映很成功,据说在新、马、泰、日、意、美、法等国颇受欢迎。但我作为一名国内观众,觉得《鸦... 在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香港回归年”,看到了历史大片《鸦片战争》。影片是用现代眼光剖析一百多年前的那场割失香港的“鸦片战争”的。公映很成功,据说在新、马、泰、日、意、美、法等国颇受欢迎。但我作为一名国内观众,觉得《鸦》片作为一部历史巨片,仍存在不少缺陷,不尽人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林则徐 道光帝 香港回归 三元里 琦善 关天培 华民族 影片 民族劣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影片《鸦片战争》的“新意”——提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0
作者 陈建新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5-35,共1页
影片《鸦片战争》以巨片的规模再现了那段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的历史,并力图以今人的眼光重新加以审视,力求拍出“新意”。编导们依据“以一个站起来民族的目光观照自己曾经屈辱的历史”的主旨,也确实在片中许多地方拍出了“新意”。然... 影片《鸦片战争》以巨片的规模再现了那段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的历史,并力图以今人的眼光重新加以审视,力求拍出“新意”。编导们依据“以一个站起来民族的目光观照自己曾经屈辱的历史”的主旨,也确实在片中许多地方拍出了“新意”。然而笔者在惊赞这些“新意”的成功之时,心底却又不时掠过一丝丝疑窦,感到有必要在此提出商榷。 片中最有“新意”之处可能要数对琦善这个人物的刻划了。显然,编导看来是力求表现琦善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是把他作为一个妄自尊大的落后民族面对外强入侵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命运时,被推到历史的前台扮演无奈角色的悲剧人物来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值得商榷 林则徐 历史人物 中国近代史 影片 历史命运 人物性格 悲剧人物 琦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片战争》人物谈
11
作者 夏康达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3-23,共1页
顾名思义,《鸦片战争》与《林则徐》最明显的差别是后者以人物作为影片的中心视点,而前者则以全景式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为己任。其实,《鸦片战争》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依然是对林则徐等人物的塑造,若说还有所不足的话,也与某些人物的刻... 顾名思义,《鸦片战争》与《林则徐》最明显的差别是后者以人物作为影片的中心视点,而前者则以全景式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为己任。其实,《鸦片战争》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依然是对林则徐等人物的塑造,若说还有所不足的话,也与某些人物的刻画尚欠火侯有关。这里仅以三个人物为例,略加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林则徐 人物的塑造 “这一个” 琦善 邓廷桢 中心视 历史事件 中国近代史 清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片战争》的国际说服力
12
作者 春晓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2,共1页
著名导演谢晋在筹拍《鸦片战争》时曾构想:这部影片应包涵历史真实性和民族正义感,要高屋建瓴地用现代历史观来剖析一百多年前的这场历史悲剧,力争在国际上有说服力,而越有国际说服力,就越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获得历史的公正……观罢... 著名导演谢晋在筹拍《鸦片战争》时曾构想:这部影片应包涵历史真实性和民族正义感,要高屋建瓴地用现代历史观来剖析一百多年前的这场历史悲剧,力争在国际上有说服力,而越有国际说服力,就越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获得历史的公正……观罢《鸦片战争》,觉得这部影片做到了客观公正、准确完整地表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据悉,这部警世之作在日本、意大利米兰、美国洛杉矶、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等电影市场颇受欢迎,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更是火爆一时,这有力地佐证了它具有了一定的国际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林则徐 历史的公正 清王朝 历史真实性 影片 冲击波 电影市场 历史观 广播电视周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定位在纵横交叉的中心点上——浅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唯物观
13
作者 陈立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5-25,共1页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了!1997年7月1日,157年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那场奇耻大辱从此洗雪,并把殖民统治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正当香港回...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了!1997年7月1日,157年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那场奇耻大辱从此洗雪,并把殖民统治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正当香港回归在即,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之时,影片《鸦片战争》再次把历史定格在中国近代史的发端,更使我们对片头的警语:“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立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倍感此言极是,此言甚是。因为无论我们昨天怎样屈辱,今天怎样奋起,明天多么强大,历史都曾经残酷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中心点 西方文化 中国近代史 林则徐 中国文化 影片 华民族 历史唯物主义 殖民统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过地球仪的遐想——我看电影《鸦片战争》
14
作者 文安忠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9-29,共1页
一部地球仪,中国人从未有过的地球仪,通过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之手交给了落魄时的琦善,“有朝一日您能看见皇上,请代则徐一定将此物呈献给皇上”。言语之时,林大人神情肃穆,琦善若有所思。这是影片《鸦片战争》中的一个镜头。与销烟... 一部地球仪,中国人从未有过的地球仪,通过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之手交给了落魄时的琦善,“有朝一日您能看见皇上,请代则徐一定将此物呈献给皇上”。言语之时,林大人神情肃穆,琦善若有所思。这是影片《鸦片战争》中的一个镜头。与销烟池畔的恢宏气势相比,电影《鸦片战争》中借送地球仪这一细节辉映主题创作犹如画龙点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仪 《鸦片战争》 林则徐 电影 睁眼看世界 主题创作 道光皇帝 圆的造型 鸦片战争 琦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赐”字——观电影《鸦片战争》有感
15
作者 王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19,共1页
“赐”,奖赏、给予之义,古时多用于上对下,尊对卑,贵对贱的,或恩惠或财物的赏赐。如《礼记·玉藻》:“君赐车马,乘以拜。”《史记·刺客列传》:“不敢当仲子之赐。”当然,赐,也并非仅局限于财物,有时候圣上一高兴赐个一官半职... “赐”,奖赏、给予之义,古时多用于上对下,尊对卑,贵对贱的,或恩惠或财物的赏赐。如《礼记·玉藻》:“君赐车马,乘以拜。”《史记·刺客列传》:“不敢当仲子之赐。”当然,赐,也并非仅局限于财物,有时候圣上一高兴赐个一官半职或封地以示尊宠也是常见的事。不过,也有例外,龙颜一怒,把“死”赐给臣下,也不是啥稀罕事。不用翻史书,打开电视随便找个古装戏看看就能为其找到“说法”。 当然,这种居高临下,恩威并用的“赐”,今日也只能载入史册备查。现今人们把“赐”用得最多的怕是有求于人的敬辞之义。如赐教、赐复等。此外,恕笔者寡闻,实在不知“赐”还有何妙用。在举国欢腾、喜迎回归的日子,看了电影《鸦片战争》,悲壮、压抑、愤怒的心绪尽管无法平静,脑中却总是闪现着这个“赐”,怎么也挥之不去。这才感到自己不仅头发短、见识更短。原来,“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电影 恩威并用 刺客列传 精神胜利法 清政府 阿Q 古装戏 琦善 遗传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中之“细”撼人心——《鸦片战争》的特色魅力
16
作者 雨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5-34,共2页
微微颤晃着的国玺沉重落在标志丧权辱国的近代史开端的《南京条约》文本上——雷鸣电闪,大雨如泼,深锁的紫禁皇城笼罩在风雨飘摇之中;太和殿外巨大的石狮血眼圆睁,硕大的雨点鞭击在它身上,雨水从眼中流出,如泪泉涌…… 这是历史巨片《... 微微颤晃着的国玺沉重落在标志丧权辱国的近代史开端的《南京条约》文本上——雷鸣电闪,大雨如泼,深锁的紫禁皇城笼罩在风雨飘摇之中;太和殿外巨大的石狮血眼圆睁,硕大的雨点鞭击在它身上,雨水从眼中流出,如泪泉涌…… 这是历史巨片《鸦片战争》临近结尾时的一幕。从这风雨如晦、浓墨重彩的画面中,下落的国玺与血红的狮眼这两处联接紧妙、寓意深长的巨中之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林则徐 艺术魅力 近代史 近代文明气息 道光帝 东西方交流 民族精神 虎门之战 艺术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该能够做得更好——历史影片《鸦片战争》的几点遗憾
17
作者 吴蔚 傅国兴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8-29,共2页
走进影院的那一刻,我们丝毫不怀疑它会是一部真正的精品;因为大众传媒一直在说,我们拥有一流的编、导、演员阵容,花费了一年有余时间,投入近一亿元资金,表现的又是撞击整个中华民族心灵的重大题材,在如此千载一时的历史契机推出,呈献给... 走进影院的那一刻,我们丝毫不怀疑它会是一部真正的精品;因为大众传媒一直在说,我们拥有一流的编、导、演员阵容,花费了一年有余时间,投入近一亿元资金,表现的又是撞击整个中华民族心灵的重大题材,在如此千载一时的历史契机推出,呈献给亿万观众的除去呕心沥血精心创作的艺术结晶外还能是什么呢?然而两个半小时之后当我们走出影院时,心里却分明感到失望和遗憾,坦白的说《鸦片战争》与我们心目中的精品还有相当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林则徐 第二次鸦片战争 邓廷桢 历史题材 道光皇帝 影片 中华民族精神 大众传媒 艺术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视历史 超越历史——我看《鸦片战争》
18
作者 白宪行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4-34,共1页
看到不少谈《鸦片战争》的文章,都是谈影片如何尊重历史的。对此,我完全赞同。可以说,在我国历史影片的创作中,《鸦片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是空前的,达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不仅表现在对林则徐、琦善和道光皇... 看到不少谈《鸦片战争》的文章,都是谈影片如何尊重历史的。对此,我完全赞同。可以说,在我国历史影片的创作中,《鸦片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是空前的,达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不仅表现在对林则徐、琦善和道光皇帝等一系列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上,表现在对中华民族这一段历史屈辱的不加掩饰的表述上,而且也表现在对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起因、议会的激烈辩论,甚至维多利亚女王坦率地承认自己没有邮票上的那个女人那么漂亮这样的细节描写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林则徐 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细节描写 道光皇帝 客观评价 华民族 民族英雄 尊重历史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谢晋和上海交大师生畅谈《鸦片战争》
19
作者 李建强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3,共2页
6月16日下午,著名导演谢晋率《鸦片战争》摄制组主创人员鲍国安、林连昆、苏民、高远等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与师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谢晋导演首先作了即兴发言。他说,我创作的电影都喜欢有大的背景,实际只要留心... 6月16日下午,著名导演谢晋率《鸦片战争》摄制组主创人员鲍国安、林连昆、苏民、高远等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与师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谢晋导演首先作了即兴发言。他说,我创作的电影都喜欢有大的背景,实际只要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一般的大作品都具有大的背景,莎士比亚的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莫不如此。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我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后,我看了一批大片,如《辛德勒的名单》、《诺曼底登陆》等等。美国的制片人的眼光是很尖锐的,看了以后使人感触非常深。遗憾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前事不忘 上海交大 谢晋 林则徐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 上海交通大学 莎士比亚 托尔斯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与英国贸易之目的 被引量:3
20
作者 甘满堂 《农业考古》 1996年第2期228-233,共6页
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与英国贸易之目的福建师范大学甘满堂(一)1839年9月英军首先挑起九龙之战,鸦片战争宣告爆发。清军在林则徐的领导下,给侵略者以猛烈的还击,取得了九龙之战的胜利。道光帝接到九龙战报后认... 以茶制夷──论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中止与英国贸易之目的福建师范大学甘满堂(一)1839年9月英军首先挑起九龙之战,鸦片战争宣告爆发。清军在林则徐的领导下,给侵略者以猛烈的还击,取得了九龙之战的胜利。道光帝接到九龙战报后认为,对英作战不过是对付几条兵船,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则徐 清政府 道光帝 英国政府 《鸦片战争》 贸易制裁 中英贸易 中国茶叶 制夷 禁烟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