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前珍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0-42,共3页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仅用这种虚构的技巧...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仅用这种虚构的技巧来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吗?这种解说有些牵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桶者》 虚构艺术 解析 小人物 卡夫卡 可读性 趣味性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骑桶者》:梦的呼声——兼谈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看法
2
作者 陈鲁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9-51,共3页
《骑桶者》是“我”做的一个梦而已。或许这样的理解与定位,才能准确切中小说文本的核心情节、人物特点及主旨指向的寓意性与神秘性。“骑桶飞翔”可以在梦幻中成为真实。“骑桶飞翔”是小说文本中的核心情节,具有下列特点:
关键词 《骑桶者》 《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 小说文本 人物特点 “我” 神秘性 寓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夫卡《骑桶者》新解
3
作者 马臻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1-43,共3页
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卡夫卡的小说在处理虚构与现实关系时,“主人公对幻想与真实边际的跨越是直截了当、不容分说的”,“他的故事从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①这种小说在梦境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在意旨的表达上往往充满... 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卡夫卡的小说在处理虚构与现实关系时,“主人公对幻想与真实边际的跨越是直截了当、不容分说的”,“他的故事从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①这种小说在梦境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在意旨的表达上往往充满了象征性、隐喻性、模糊性,犹如一张五光十色、变化无穷的拼图,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骑桶者》 夸张变形 主人公 象征性 隐喻性 模糊性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骑桶者》教学设计
4
作者 田桂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0-62,共3页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被无数教师和专家在许多公开课上解读。许多人从走近作者开始,认为不知人论世难以理解本文的深刻;也有许多人用预设的、串问式教学完成本文的解读。笔者的阅读经验是在不知人论世的情形下有时能解读...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被无数教师和专家在许多公开课上解读。许多人从走近作者开始,认为不知人论世难以理解本文的深刻;也有许多人用预设的、串问式教学完成本文的解读。笔者的阅读经验是在不知人论世的情形下有时能解读出更丰富的意蕴。而这类虚构的小说,学生很感兴趣。那么不妨看看他们能读出什么,又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如果课堂全程能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岂不很轻松?如果能让学生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形下却能读出深刻的题旨,在没有参考任何外部资料的情形下,引导学生对文本“素读”,如果能读出许多专家们的解读甚至超越常见的权威解读——我们的教学岂不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骑桶者》 引导学生 基点 知人论世 设计意图 经典课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是要提高“学的活动”质量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正耀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2-65,共4页
课堂中“学的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引之下,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之下有序进行的,对其质量的追求应该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没有“学的活动”的质量,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学的活动”必然牵涉到学习目标、学习过程... 课堂中“学的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引之下,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之下有序进行的,对其质量的追求应该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没有“学的活动”的质量,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学的活动”必然牵涉到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它们共同作用于领会文本的各种含义,为充分阐释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服务。以这样的视角来看田桂娟老师的这篇《骑桶者》教学设计,可以发现她做了一些很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 解读文本 课堂教学 《骑桶者》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