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 被引量:2
1
作者 方世南 陆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高度注重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重大价值,将自然力视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提出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的重要思想。... 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高度注重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重大价值,将自然力视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提出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以自然资本和自然价值的理念,对自然力进行了详细分类;从自然力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出发,从自然力的充分利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力是资本家获得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以及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等方面揭示了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价值;批判了资本滥用和破坏自然力的反生态做法,阐述了合理利用自然力、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废物再利用、将改良了的土地传给后代以实现生态公正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拓宽和深化了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自然力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学的另一版本:马克思和恩格斯笔下的康德形象
2
作者 莫斌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49,共7页
百余年以来对康德及其思想的注目,形成了一片星罗棋布的康德思想研究镞。这种研究镞所产生的著述学说、思想流派、话语形态构成康德学的基本表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笔下的康德形象呈现了康德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图景。通过... 百余年以来对康德及其思想的注目,形成了一片星罗棋布的康德思想研究镞。这种研究镞所产生的著述学说、思想流派、话语形态构成康德学的基本表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笔下的康德形象呈现了康德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图景。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的“看”,可体现另一种对康德的“近”。以亲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方式,可体现一种“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康德”。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在天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辩证法在自然界的运用提供了例证。要理解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必须运用辩证法,而康德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学 自然哲学 马克思 恩格斯 辩证法 实践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研究现状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作者 石云霞 周金鑫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17,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的提出,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研究,逐步形成热潮,成果丰硕。在浩瀚的研究论著中,研...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的提出,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研究,逐步形成热潮,成果丰硕。在浩瀚的研究论著中,研究梳理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基本内容主要涉及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内涵、理论逻辑、发展主线、历史形态与具体形态等,以及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目的在于推动这一研究能够继续走深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共同体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述要 未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交融观视域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畅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115-118,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交融观对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阐述,立足于该理论以及我国城乡发展的伟大实践,进行科学的思考,分析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加强城乡要素互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交融观对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阐述,立足于该理论以及我国城乡发展的伟大实践,进行科学的思考,分析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加强城乡要素互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发展成果共享等。这些路径旨在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城乡交融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城乡交融观 乡村振兴 路径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的历程、方法及其历史贡献
5
作者 蒋辛 朱丽霞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8,共12页
列宁写给梁赞诺夫那张“著名的纸条”证明,他是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工程背后的直接推动者。列宁直接或间接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前,亲自摘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1917—1924年间,委托梁赞诺夫、阿... 列宁写给梁赞诺夫那张“著名的纸条”证明,他是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工程背后的直接推动者。列宁直接或间接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前,亲自摘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1917—1924年间,委托梁赞诺夫、阿多拉茨基等人搜集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1924年后,梁赞诺夫和阿多拉茨基等人承袭列宁遗志,有计划地推动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编译出版,代表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MEGA1。列宁在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进程中积累了富有特色的方法。就一般方法言,如成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大量吸收“好的翻译人员”、给予充足经费支持、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编译工程的国际化等。就具体方法言,如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必须根据德文原著来译出”,“‘用自己的话’叙述马克思”经典文献,重视前言、注释和索引等副文本功能,分类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等。上述经验方法,强化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组织保障,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人员的招募方向,阐释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国际意义,重现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原初形态,提出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话语建构,突出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副文本功能,明确了分类编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出版方向,促进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世界的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 MEG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用典的特征、效用价值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的文本考察
6
作者 王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5-31,M0004,共8页
用典是文章写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用典既具有用典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用典的效用中,根据用典的不同维度分别包括“典故的功用”和“用典的修辞效果”两个方面;在用典的价值导向中,主要包... 用典是文章写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用典既具有用典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用典的效用中,根据用典的不同维度分别包括“典故的功用”和“用典的修辞效果”两个方面;在用典的价值导向中,主要包括相似历史语境下“批判的重现”以及从“用典实践”到“指导实践”的演进两大类型。《习近平用典》系列目前已经成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因此以用典研究为契机,新时代我们既要不断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新视角,也要深刻认识到用典在社会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要积极发挥用典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用典 典故 文本研究 《习近平用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7
作者 代红伟 向绪伟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创建和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如何将无产阶级政党打造成为强大的政治组织进行了不断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他们从政治立场、政治纲领、政治目标、政治品格、政治信仰... 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创建和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如何将无产阶级政党打造成为强大的政治组织进行了不断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他们从政治立场、政治纲领、政治目标、政治品格、政治信仰等方面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科学意蕴,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坚持维护党的权威,构建科学严密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等一系列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组织基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群众基础;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无产阶级政党 政治建设 党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与实践——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继承权问题的考察
8
作者 黄学胜 高妍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对于继承权问题的探讨,既关乎唯物史观的建构与发展,又关乎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对于继承权的探讨可追溯到其大学时期。随后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施蒂纳的继承权思想,在现代性政治语境中探讨了私有财产、继承权与政治国家之间... 对于继承权问题的探讨,既关乎唯物史观的建构与发展,又关乎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对于继承权的探讨可追溯到其大学时期。随后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施蒂纳的继承权思想,在现代性政治语境中探讨了私有财产、继承权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阐明长子继承权作为私有财产发展的最高形式证明了私有财产决定政治国家的观点,助推了唯物史观的建构。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指出巴枯宁把“废除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起点的危害性,宣布无产阶级的革命起点是消灭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化创造条件,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从人类学角度对继承权问题进行了再考察,探寻继承权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观的“艺术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继承权问题的探讨,对我国继承法的建立健全都具有镜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继承权 唯物史观 遗产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在新陈代谢理论上与马克思决裂了吗?——驳斋藤幸平的“马恩对立论”
9
作者 翁倩琳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8,共8页
日本学者斋藤幸平提出,恩格斯有意修改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致使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被忽视,恩格斯从研究基础、文本修改和研究方法上都与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不同,构建“马恩对立论”。事实上,斋藤幸平存在三个对恩格斯的误读之... 日本学者斋藤幸平提出,恩格斯有意修改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致使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被忽视,恩格斯从研究基础、文本修改和研究方法上都与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不同,构建“马恩对立论”。事实上,斋藤幸平存在三个对恩格斯的误读之处,没有看到或者故意忽略了恩格斯对马克思自然科学兴趣描述的文本材料,语言学论证中未引用恩格斯的原文而曲解了恩格斯的修改与原意,错误地将恩格斯对“生命永恒”观点的批判等同于对李比希的新陈代谢理论的批判,混淆视听。在新陈代谢问题上,马克思与恩格斯都坚持自然新陈代谢的本原性和辩证性,都坚持从劳动出发理解自然与社会新陈代谢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一致且互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陈代谢 马克思 恩格斯 斋藤幸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英雄观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
10
作者 彭正德 王华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共13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出发,坚决反对神化英雄人物、夸大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围绕英雄与人民、英雄与国家、英雄与历史进行了深刻论述,创立了唯物主义英雄观。这种英雄观揭示了英雄生成的辩证规律,确立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出发,坚决反对神化英雄人物、夸大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并且围绕英雄与人民、英雄与国家、英雄与历史进行了深刻论述,创立了唯物主义英雄观。这种英雄观揭示了英雄生成的辩证规律,确立了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主义英雄观的创史学说,为人们正确认识英雄人物及其历史作用、弘扬英雄精神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在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英雄观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党和国家弘扬英雄精神提供了价值导向,为党和人民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英雄观 历史贡献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功能观探赜
11
作者 胡立法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4,共10页
在现代社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社会,一定条件下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挑战。社会制度因素是造成科技双刃剑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技功能时认为,科技的应用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是有区别... 在现代社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社会,一定条件下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挑战。社会制度因素是造成科技双刃剑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技功能时认为,科技的应用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是有区别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的功能存在悖论现象。对此,马克思形象地说,“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技功能悖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有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科技才能真正成为服务社会、服务人的本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科技 资本主义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孕育探略
12
作者 彭先兵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6,共11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首次建党即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过程中基本孕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从酝酿建党,到筹建共产主义小组和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再到正式建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目标始终如一”,彰显了他们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首次建党即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过程中基本孕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从酝酿建党,到筹建共产主义小组和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再到正式建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目标始终如一”,彰显了他们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相统一的精神,前者主要体现为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发现,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者主要体现为将共产主义理想付诸建党实践,并矢志不渝地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无产阶级政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实践中形成相应的精神,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晚年批判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的贡献及其启示
13
作者 张娅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7,共10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需要反对教条主义错误。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旗帜鲜明批判教条主义的第一人,也是从中实现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的第一人。恩格斯晚年在批判教条主义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发展做出了三重贡献:...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需要反对教条主义错误。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旗帜鲜明批判教条主义的第一人,也是从中实现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的第一人。恩格斯晚年在批判教条主义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发展做出了三重贡献:一是批判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澄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二是批判教条主义的错误观点,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三是批判教条主义的错误方法,示范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的科学方法。恩格斯晚年批判教条主义的思想资源,从破除教条主义的角度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批判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 时代化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独特贡献——以“序、跋、导言”为研究对象
14
作者 刘卓红 吕成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2,208,共13页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扛起了阐扬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大旗。结合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实践,面对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恩格斯为两人原有著作的再版和新版著作撰写了30余篇“序、跋、导言”。恩格斯承继马克思...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扛起了阐扬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大旗。结合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实践,面对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恩格斯为两人原有著作的再版和新版著作撰写了30余篇“序、跋、导言”。恩格斯承继马克思与形形色色错误思潮作斗争的理论传统,通过著书立说和为两人原有著作的再版、新版著作撰写“序、跋、导言”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出了整体性的阐析,不仅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形成了其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诠释的独特风格。恩格斯晚年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后人理解和把握其晚年思想与理论贡献提供了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序、跋、导言 马克思主义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15
作者 李卓凡 郭振宽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6,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围绕主体关系即人的发展状态,论述了城乡关系与社会空间变革的内在性: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早期人类改造社会空间的最初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城市和乡村分立的“自然”性质,城乡融...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围绕主体关系即人的发展状态,论述了城乡关系与社会空间变革的内在性: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早期人类改造社会空间的最初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城市和乡村分立的“自然”性质,城乡融合发展是未来社会解决城乡对立的发展方向。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主张通过变革空间实践方式、重塑社会空间关系,消除城乡在物质、社会与精神层面的差距与隔阂,最终实现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整体性、共享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空间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提供价值目标,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由速度型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中国共产党在消除城乡对立的实践探索指明了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空间理论 社会空间变革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卷式”竞争祛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之间竞争的原理分析
16
作者 刘明明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工作场所的内卷是其他一切内卷产生的诱因,准确把握“内卷”现象应该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之间竞争的分析。工人间的“内卷式”竞争,表面上看是机器广泛应用、工人对高工资的要求和工人数量增加三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实质上可以从... 工作场所的内卷是其他一切内卷产生的诱因,准确把握“内卷”现象应该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之间竞争的分析。工人间的“内卷式”竞争,表面上看是机器广泛应用、工人对高工资的要求和工人数量增加三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实质上可以从资本竞争中找到根源。对“内卷式”竞争应该持总体批判态度,若将内卷的部分效应合理化,会堵塞真正的解放之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之间竞争的分析,有助于帮助我们揭开“内卷式”竞争的神秘面纱,找寻消除内卷的手段和探索人类解放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卷式”竞争 马克思恩格斯 工人之间的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和现实启示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建军 耶旭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7,共10页
历史主动精神植根于唯物史观,是指无产阶级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主动创造历史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在重大历史关头表现得更为鲜明,其本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的论述使用了“历史主动性”“主动精神”... 历史主动精神植根于唯物史观,是指无产阶级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主动创造历史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在重大历史关头表现得更为鲜明,其本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的论述使用了“历史主动性”“主动精神”“历史首创精神”等核心概念。围绕这些核心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以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为主体展开了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其内涵主要包括主动斗争精神、主动创造精神和主动引领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有助于在新征程中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激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历史主动精神 主观能动性 无产阶级政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地 王艺桥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32,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社会危机频发和工人革命浪潮日益汹涌的背景下,密切关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发展,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包括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批判,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公德、宗教清德、...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社会危机频发和工人革命浪潮日益汹涌的背景下,密切关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发展,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包括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批判,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公德、宗教清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内容批判,以及对资产阶级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强制灌输、操纵媒体和控制舆论的方式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对科学认识和理性对待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文本研究以及在国际视野下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思想政治教育 资产阶级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历史图景及其意义与启示
19
作者 何建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共10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一书从经典作家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图景,集中表达了他们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观察和思考,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最初与中国单向相遇五十年所形成的思想成果。这...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一书从经典作家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图景,集中表达了他们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观察和思考,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最初与中国单向相遇五十年所形成的思想成果。这一成果不仅是中国历史图景的真实展示,而且对经典作家本人思想的丰富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今日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我们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双向互动中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有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历史图景 唯物史观 世界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体育论述探赜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智 谢震 刘桂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33,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体育论述深刻影响着中国体育学的发展,对其进行历史和理论的再思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围绕相关经典文本,理清了马克思恩格斯体育论述的文本内容及其连贯性。并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明确了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体育论述深刻影响着中国体育学的发展,对其进行历史和理论的再思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围绕相关经典文本,理清了马克思恩格斯体育论述的文本内容及其连贯性。并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明确了马克思恩格斯体育论述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的体育观点之联系。基于此,以劳动和身体关系的演进为切入点,在廓清马克思恩格斯体育论述的内在逻辑进路后,进一步探讨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体育论述形成于一个特定时代、特定阶段和特定环境,以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为基本命题。在看到其特殊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在方法、立场和价值方面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体育 身体 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