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百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影响——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1
作者 郝二涛 《艺术广角》 2024年第4期69-74,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关系是当前文论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以范畴为问题生发点,从传播史、文论史等层面动态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融入20世纪中国文论的过程,并相对客观...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关系是当前文论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以范畴为问题生发点,从传播史、文论史等层面动态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融入20世纪中国文论的过程,并相对客观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经验及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该书因为呈现出相对清晰的理论思辨力、多维的历史意识、深沉的现实情怀而值得每位文论专业读者阅读,尤其是其呈现出的聚焦学理的探索精神与努力创新的勇气值得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化·实证化·自律化——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诉求
2
作者 刘科军 《长江学术》 2010年第3期167-167,共1页
本文以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诉求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文学理论在建构学科化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知识学特征,并对现代性导致的文学理论的学科局限性加以反思。
关键词 中国文学理论 现代性诉求 20世纪 实证化 律化 知识体系 学科化 知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与秩序——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3
作者 张清民 《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2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中国 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张清民 文学理论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面对三种传统
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97-97,共1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理论批评 古代文论 西方文论 中国现代学术史 现代文论 科学主义 20世纪 困境与前景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创的贫困──有感于“跨世纪文学批评” 被引量:7
5
作者 殷国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1-55,共5页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世纪文学 批评家 恐惧感 中国文学理论 20世纪 文化心理 梁启超 狂人日记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法性
6
作者 杨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3年第2期38-40,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以王元骧、童庆炳、钱中文等学者倡导的新兴文学理论,即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和关注。但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和学术视野的开拓,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法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以王元骧、童庆炳、钱中文等学者倡导的新兴文学理论,即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和关注。但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和学术视野的开拓,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法性地位又得以逐步确立。我们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民族性、时代性的高度上才能真正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内涵与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理论 合法性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学术界 马克思主义 学术视野 时代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阅读史与“新”批评文体的构建——论王春林的《新世纪长篇小说风景》《新世纪长篇小说地图》
7
作者 金春平 《百家评论》 2016年第5期41-49,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大力引进,让一度禁锢于政治阶级话语理论的中国文学批评,可以依托于大量的新理论资源,展开对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研究;自此之后的中国文学学术研究和批评实践,也证明了西方文学理论所具有的强大“工...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大力引进,让一度禁锢于政治阶级话语理论的中国文学批评,可以依托于大量的新理论资源,展开对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研究;自此之后的中国文学学术研究和批评实践,也证明了西方文学理论所具有的强大“工具性”功能,经典再解读、作家再定位,在西方理论资源和批评工具的“解剖”和“重组”之后,文学文本被阐释出了新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文体 长篇小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新” 阅读史 中国文学批评 西方文学理论 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十七年史学”研究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广友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9-121,共13页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1949--1966)的中国史学(以下简称“十七年史学”)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新旧政权更迭和社会变迁,十七年史学受到学术外部力量严重支配,承载了许多非学术的功能,给后人...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1949--1966)的中国史学(以下简称“十七年史学”)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新旧政权更迭和社会变迁,十七年史学受到学术外部力量严重支配,承载了许多非学术的功能,给后人评价这一史学形态带来巨大困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史学界对十七年史学的研究梯次展开,并逐渐形成革命史学和启蒙(又称“新启蒙”)史学两种主要史学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发展 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 中国马克思主义 评估 20世纪 中国史学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思想与文艺学建设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衍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1-36,共6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伟大年代。从八十年代初,中国发生了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虽然中间几经曲折,但目前已处于继续向前发展的状态。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其主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伟大年代。从八十年代初,中国发生了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虽然中间几经曲折,但目前已处于继续向前发展的状态。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其主要表现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八十年代 解放思想 二十世纪 中国特色 西方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文艺 文学艺术 毛泽东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为什么要研究王夫之的哲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A·H·布莱克 王培华 《船山学刊》 CSSCI 1996年第1期29-32,共4页
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为什么对研究17世纪的一个中国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的哲学思想会感兴趣?
关键词 王夫之 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 派系倾轧 艰苦的准备工作 17世纪 构思方法 术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终结”的地方开始——论余虹《革命·审美·解构》的写作意义
11
作者 石凤珍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1期131-134,共4页
关键词 写作意义 历史终结 余虹 20世纪 中国 文学理论 后现代性 文学理论研究 学术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靳大成简介
12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靳大成,男,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史与学术史等。主要译著有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面具的奥秘》;著作有《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关键词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列维-斯特劳斯 艺术人类学 简介 文学理论 研究员 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