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历史走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刊
1
作者 何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3期384-384,F003,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创刊号 西方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走深、走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文喜访谈
2
作者 张文喜 秦岭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F0003,共6页
在访谈中,张文喜教授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走深、走实的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品格,对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方能真切地理解... 在访谈中,张文喜教授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走深、走实的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品格,对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方能真切地理解马克思在谈论“正义”等政治哲学论题时所采取的独到视角,并由此深入到对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尤其是所有权问题的批判与把握中。同时,要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由深入实,必须自觉地关注“治国理政”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命题,并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具体问题保持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所有权 治国理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形式及其意蕴
3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互相补充对方的缺陷以实现会通;诠释会通是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以使二者相契的思想元素实现会通;载体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载体(主体)的介绍、传播与接受而实现会通;实践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指导和总结革命实践中实现会通。五种会通各具内涵、各具特性、各具价值,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在内容上表现为深刻性、在思想上表现为关怀性、在理论上表现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形式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梳理原则
4
作者 任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大历史观”融贯历史性梳理原则,着力把握以下三点:其一,历史性梳理原则必须彻底摆脱“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超越以外部反思性形塑的“抽象继承法”和“碎片抽取法”来任意剪裁中国传统哲学“遗产”而导致的困境,明确指认中国传统哲学是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历史地加以整体传承的文化根脉和思想资源。其二,中国传统哲学绝非已经死亡、完全被历史遗弃的“枯槁王国”,而是历经千年沧桑具有自我发展强大生命活力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体系,“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洗礼而“接着讲”和“自己讲”的结果形态。其三,历史性梳理原则在微观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思想的历史演化脉络和逻辑逐一加以梳理和继承,在宏观上要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视域来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总体历史演化规律。这一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历史的逻辑指向,正是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灵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梳理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当代价值
5
作者 顾成敏 杨哲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习近平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重维度深化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在唯物论层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把握... 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习近平经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重维度深化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在唯物论层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规律,提出“两山理论”等生态文明发展范式,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协同演进;在辩证法层面,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统筹供给需求关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和量变质变转化机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体系;在认识论层面,坚持实践导向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通过深化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形成“理论—政策—实践”的动态反馈机制;在唯物史观维度,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推动经济体系现代化,并通过人民主体性实践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习近平经济思想以系统观念为方法论核心,创新提出的“六个坚持”战略原则,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又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 系统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基础问题探究
6
作者 桁林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2,共10页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与矛盾并存,政治上封建割据,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交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冲击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宗教神... 19世纪上半叶德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与矛盾并存,政治上封建割据,思想文化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交织,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冲击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带来新的思想解放。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辩证法影响,后在与费尔巴哈的思想互动中,批判地继承了其观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逐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哲学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但二者在本体论、社会历史观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费尔巴哈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对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在新时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本体论证明——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再思考
7
作者 杨耕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73,共22页
本体论存在的深层根据就在人的活动及其“本性”之中。从总体上看,古代哲学是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视角去探讨本体问题的;近代哲学是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关系的视角去探讨本体问题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并没有否定本体论,而是强调“没... 本体论存在的深层根据就在人的活动及其“本性”之中。从总体上看,古代哲学是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视角去探讨本体问题的;近代哲学是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关系的视角去探讨本体问题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并没有否定本体论,而是强调“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无效”;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确实存在否定本体论的倾向,但语言哲学最终确认了本体论的不可或缺性,并作出“本体论承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实现了“实践转向”,认为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在客观的原因—结果链条中注入人的目的环节,形成了特殊的原因—目的—结果、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并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现存世界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世界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换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而实践本体论就是“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本体论证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出的庄严的“本体论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本体论 实践 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与“物质”关系再思考
9
作者 杨慧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7,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之凸显是为了要求我们如实地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始终是与“实践”紧密连结的,对其本原性的确证,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研究的“物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之凸显是为了要求我们如实地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始终是与“实践”紧密连结的,对其本原性的确证,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研究的“物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及其规律,不能将这一概念神圣化、绝对化。“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关怀在于提醒人们反思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即它所依赖的实践基础,由此为认识的发展、进步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对实践的强调,不能取代对客观世界本身的认识,不能用“实践”取代“物质”的本体地位。正确认识物质和实践的关系,要避免将“实践”与“物质”本身实体化、绝对化。“实践”与“物质”不可分割,应同时看到“实践”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实践性”。尽管我们从本体论层面肯定“物质第一性”,但在现实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实践与物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侧重和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 实践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民主哲学的辩证逻辑与实践路径
10
作者 刘林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马克思主义民主哲学本质上在于解决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民主的本体论向度来看,民主的主体是作为整体的人民,人民主体性的历史生成在于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从民主的认识论建构来看,民主的制度是作为人民的国家制度... 马克思主义民主哲学本质上在于解决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民主的本体论向度来看,民主的主体是作为整体的人民,人民主体性的历史生成在于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从民主的认识论建构来看,民主的制度是作为人民的国家制度,民主形式的演进与国家性质、国家类型相互交织;从民主的实践论展开来看,民主是政党领导下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双向运动,既需要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实践,又需要国家制度对民主的回应与供给。中国式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哲学的创新性实践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兼顾个体自由、人民当家作主与国家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为人类政治文明开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民主哲学 辩证逻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11
作者 赵梓涵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1,共13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借鉴中西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系统建构。毛泽东赋予“实践”“劳动”等基本范畴以中国特色,以“现实”为统摄自下而上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概而论之,这一贡献主... 延安时期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实践,借鉴中西哲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具有原创性的系统建构。毛泽东赋予“实践”“劳动”等基本范畴以中国特色,以“现实”为统摄自下而上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概而论之,这一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物质”与“实践”的现实观深化了本体论;予“物质”以“运动”的辩证唯物论丰富了世界观;融通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唯物辩证法完善了方法论;以人民为起点和终点的人民主体观升华了价值观。毛泽东的这一建树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质和最初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毛泽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生逻辑
12
作者 朱泽渊 庞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3,共13页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术建设置于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现实、文化发展方向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同时,也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义教新课标修订的现实意义
13
作者 屈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28,34,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和施行,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文章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来阐述义教新课标修订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和施行,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文章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来阐述义教新课标修订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义教新课标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探究——评《化学教学论》
14
作者 马佚凡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5-I0005,共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能够指导人们用辩证与历史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探寻到世界运行发展的真理,更好地改造自我、提升自我。化学与哲学两个学科看似毫不相关,二者实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能够指导人们用辩证与历史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探寻到世界运行发展的真理,更好地改造自我、提升自我。化学与哲学两个学科看似毫不相关,二者实则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化学知识始终围绕着物质结构与性质、变化规律等内容展开,充分体现出哲学的唯物辩证思想。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于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用探究 化学教学 物质结构与性质 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化学知识 唯物辩证思想 提升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15
作者 陈谦(整理) 张志杰(整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时间:12月13日(周五)上午地点:校本部主楼210会议室参会人:王洛忠黄延敏石鸥王德胜王淑芹杨生平刘屹张桃洲沈永福吴高臣姜国权王涛龙玉其主持人:黄延敏一、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王洛忠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 时间:12月13日(周五)上午地点:校本部主楼210会议室参会人:王洛忠黄延敏石鸥王德胜王淑芹杨生平刘屹张桃洲沈永福吴高臣姜国权王涛龙玉其主持人:黄延敏一、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王洛忠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各位专家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并请专家们对学校哲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特别是如何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宝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专家座谈会 国权 王德胜 校本部 人文社会学科 会议纪要 人文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与文化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16
作者 龙柏林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1,共3页
2024年12月27—28日,由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课题组协办的“马... 2024年12月27—28日,由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学术研究杂志社、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课题组协办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与文化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东莞召开,7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展开了深入交流和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交流和对话 东莞理工学院 社会辩证法 马克思哲学 守正创新 学术研究 广东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民族音乐育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晓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7,共10页
民族音乐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广博多样的形态样貌和深厚的文化精髓。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视域,民族音乐具有塑造中华文化特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育人功能。民族音乐育人实践... 民族音乐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广博多样的形态样貌和深厚的文化精髓。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视域,民族音乐具有塑造中华文化特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育人功能。民族音乐育人实践能够影响人的主体人格,提升其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民族音乐育人系统通过多维度主体的互动与对话构建,体现出多元化审美主体的发展与追求,表现出多层次感性体验的特征。民族音乐育人实践宏观上是关乎教育强国、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微观上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主体意识与审美经验优化整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民族音乐 音乐育人 音乐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评《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
18
作者 苏文彪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11-I0011,共1页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一书是苟欣文、邓新民、...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互联网技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基于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研究》一书是苟欣文、邓新民、蔡敏编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的著作。该书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建立了连接通道,并用较为系统的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在书中,学者们着眼于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不断思考马克思主义自恨发展及其发展路径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同频共振 当代马克思主义 发展路径 互联网 高校教育信息化 连接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行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研究离不开对“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理论性思维的关注。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关切”与“真正哲学”的哲学理想的探讨。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研究离不开对“理论实践性”与“学徒学术性”的学术反思的研究。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实践性”与“科学学术性”的理论融合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范式建设 前提意识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茶文化精髓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瑀巍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国饮”,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深入探讨茶文化的精髓,从哲学层面分析其内在价值和社会作用,旨在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茶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精髓 内在价值 社会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