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现代化教学手段效果的量化分析与测试实验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恒桓 胡心智 《安康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90-93,共4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度抽象化的特点使得改革传统的"三个一"式的教学方法更显迫切,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个非常宽泛而又经常变化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质的研...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度抽象化的特点使得改革传统的"三个一"式的教学方法更显迫切,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个非常宽泛而又经常变化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质的研究和总体上的把握,更要有量的分析和内容上细化。通过对教学指标体系和教学效果的量化分析与测试,全面评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劣长短就势在必行。本文是作者参与的全国教育课题"政治理论课现代化教学效果的量化分析与测试"的初级阶段的实验报告,在收集实验数据之后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开场白的思考
2
作者 王同军 《滨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84-85,共2页
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重要性,有必要在开始学习的第一堂课,作一个简明的开场白,着重强调: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原则,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现时代的... 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重要性,有必要在开始学习的第一堂课,作一个简明的开场白,着重强调: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原则,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现时代的社会实际;树立坚定科学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实践 科学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时代要求 被引量:1
3
作者 谢丽琴 周宏 《常熟高专学报》 2002年第6期23-25,共3页
在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既有理论脱离实践的一面,也有实践脱离理论的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立足现实,凸现时代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高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时代要求 理论实践 时代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思考
4
作者 王桂芬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70-71,共2页
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特点,提出教学改革需向现实生活回归,提升课程定位,实现共性化与个性化辩证统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 素质教育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秀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38-142,共5页
高师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普遍存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互动,重理论知识、轻问题研究,重考试成绩、轻能力培养,重封闭式教学、轻开放式思维"的突出问题,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严重影响了... 高师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普遍存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互动,重理论知识、轻问题研究,重考试成绩、轻能力培养,重封闭式教学、轻开放式思维"的突出问题,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与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问题研究相结合,考试成绩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书本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构建互动型、创新型、能力型和开放型课堂,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方法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6
作者 彭辉 何颂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年第4期35-37,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遵循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为指导。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 高校 德育工作 两点论 重点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改之我见
7
作者 王福梅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14-115,141,共3页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社会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改革应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中的问题简析
8
作者 吴安东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6年第5期65-65,共1页
案例教学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案例教学具有生动性、互动性、问题导向性,便于学员理解深奥的哲学原理,能很好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因而受到广大教员和学员的青睐.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 案例教学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于案例教学具有生动性、互动性、问题导向性,便于学员理解深奥的哲学原理,能很好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因而受到广大教员和学员的青睐.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案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需要授课教员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案例教学法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误区与对策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志林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01-103,共3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滑坡现象,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检讨性的思考,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宣传者,在扭转这一局面中应该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 高等院校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双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0
作者 王松岩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第18期193-193,217,共2页
双主教学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双主教学模式的实践背景及实践过程,对于双主教学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 双主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照时代精神来审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审稿会述要
11
作者 汪信砚 彭昌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3年第1期126-128,共3页
【正】 1992年10月19日至27日,国内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导师、知名专家和博士云集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在这里召开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点合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 【正】 1992年10月19日至27日,国内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导师、知名专家和博士云集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在这里召开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点合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审稿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 时代需要 人类文明 具体内容 历史时代 哲学教材 精华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初探
12
作者 宋秀芝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1期64-66,共3页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要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二要充分体现出学用结合的效益观.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人们“行动的指南”.
关键词 高校 哲学教学 科学性 效益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13
作者 刘忠岩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96-98,共3页
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要收到应有功效,必须通过对现有哲... 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要收到应有功效,必须通过对现有哲学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改革 吸引力 实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原理性贡献
14
作者 崔建周 《理论视野》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出多方面原理性贡献:从“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到“党是领导一切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党的自我革命“第一个答案”到“第二个答案”,从“五大建设”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五加二”党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作出多方面原理性贡献:从“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到“党是领导一切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党的自我革命“第一个答案”到“第二个答案”,从“五大建设”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五加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原理性理论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与“物质”关系再思考
15
作者 杨慧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7,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之凸显是为了要求我们如实地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始终是与“实践”紧密连结的,对其本原性的确证,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研究的“物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之凸显是为了要求我们如实地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始终是与“实践”紧密连结的,对其本原性的确证,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研究的“物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及其规律,不能将这一概念神圣化、绝对化。“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关怀在于提醒人们反思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即它所依赖的实践基础,由此为认识的发展、进步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对实践的强调,不能取代对客观世界本身的认识,不能用“实践”取代“物质”的本体地位。正确认识物质和实践的关系,要避免将“实践”与“物质”本身实体化、绝对化。“实践”与“物质”不可分割,应同时看到“实践”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实践性”。尽管我们从本体论层面肯定“物质第一性”,但在现实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实践与物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侧重和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 实践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义教新课标修订的现实意义
16
作者 屈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28,34,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和施行,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文章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来阐述义教新课标修订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和施行,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文章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来阐述义教新课标修订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义教新课标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军民融合战略中的红色文化传承关系
17
作者 孙子凡 《中国军转民》 2025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在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承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各观点对红色文化传承的作用,探究军民融合战略与红色文化传承的相互促进关系,分析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多元传承路径。通过理... 在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承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各观点对红色文化传承的作用,探究军民融合战略与红色文化传承的相互促进关系,分析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多元传承路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的思想灯塔地位,军民融合战略的实践平台作用,红色文化传承为军民融合的精神引擎效能,为推动二者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军民融合 红色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路径探析
18
作者 陈红 周颖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章节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着重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等内容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章节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着重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等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灵活采用浸润式、有机式、问题式、专题式等多种融入方法,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愿景、总方案,切实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融入内容 融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化语境下中国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和研究的关联与差异探源
19
作者 王俊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近代化是中国和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所面临的共同语境。近代日本社会主义是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框架中作为国家主义的“反题”而出场的,代表从社会的一侧来反思和批判国家的问题意识和近代立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近代化是中国和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所面临的共同语境。近代日本社会主义是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框架中作为国家主义的“反题”而出场的,代表从社会的一侧来反思和批判国家的问题意识和近代立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主要根源于本国的近代化的需要以及对近代化的批判意识。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直接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对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尽管近代日本知识界扮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中转站”和“转译器”,但不能因此推论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完全是对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复写或“搬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如李大钊和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就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独立的问题意识和系统见解。近代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鲜明的学术性的特点,与之相比,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在历史的实践中生成的思想体系。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思想研究向经世致用过渡,因而注重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尤其是强调发挥人民在历史中的首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化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和研究 中国 日本 关联与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生活维度
20
作者 张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 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践不能没有生活的维度,必须扎根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丰富、延展着的社会历史性的生成过程,因而“生活”概念也具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内涵。“现实的人”对生活存在着需要、满足着需要、再生着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勾画的生活图景,不仅强调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关注人们生活层次的跃迁,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创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生命 生存 生活的层次与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