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5篇文章
< 1 2 2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体系化哲学的体系化建构——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的学术主题与理论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佃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62,共7页
以重释马克思为前提来创造性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是杨耕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的理论目标和学术工作。概括地说,这项学术工作至少在三个方面展现出其意义:一是澄明了“马克思的哲学究竟是体系化的哲学还是非体系... 以重释马克思为前提来创造性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是杨耕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的理论目标和学术工作。概括地说,这项学术工作至少在三个方面展现出其意义:一是澄明了“马克思的哲学究竟是体系化的哲学还是非体系化的哲学”这个问题的实质,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开显、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高度;二是将“实践”厘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起点范畴,从而实质性地破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么“物质”要么“精神”、要么“客体”要么“主体”的“两极”思维;三是将“实践”认定为辩证法的载体和原型,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整体化和一体化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 体系化建构 实践 辩证法 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哲学体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顾伟伟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1,共7页
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通过完善哲学体系、意欲创构"体系哲学"的第一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反对"体系哲学"与哲学精神的二律背反,但他们并不反对哲学应该有自己的叙述体系,而且在自己的哲学思维中基本形成了严密的... 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通过完善哲学体系、意欲创构"体系哲学"的第一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反对"体系哲学"与哲学精神的二律背反,但他们并不反对哲学应该有自己的叙述体系,而且在自己的哲学思维中基本形成了严密的科学体系。继第二国际之后,第三国际在列宁的带领下走上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的创新道路,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并进一步将哲学体系的一般原则具体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俄国形式,同时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的一般原则。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自我完善的体系。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经典作家对哲学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对于我们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哲学 哲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 被引量:3
3
作者 邹吉忠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101,共7页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在分析总结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制度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启示,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制度哲学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制度的哲学研究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在分析总结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制度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启示,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制度哲学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制度的哲学研究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思路与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要指示精神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4
作者 陈谦(整理) 张志杰(整理)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时间:12月13日(周五)上午地点:校本部主楼210会议室参会人:王洛忠黄延敏石鸥王德胜王淑芹杨生平刘屹张桃洲沈永福吴高臣姜国权王涛龙玉其主持人:黄延敏一、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王洛忠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 时间:12月13日(周五)上午地点:校本部主楼210会议室参会人:王洛忠黄延敏石鸥王德胜王淑芹杨生平刘屹张桃洲沈永福吴高臣姜国权王涛龙玉其主持人:黄延敏一、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王洛忠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各位专家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并请专家们对学校哲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特别是如何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宝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专家座谈会 国权 王德胜 校本部 人文社会学科 会议纪要 人文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蒋昌和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5期99-104,共6页
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势在必行,但应正确解决几个相关理论问题。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这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前提。二是必须准确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并兼顾其哲学特征与具体特征,而不可以... 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势在必行,但应正确解决几个相关理论问题。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这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前提。二是必须准确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并兼顾其哲学特征与具体特征,而不可以偏概全。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范畴更新,应坚持学科标准、立场标准、现实标准、通俗标准。四是必须设计出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框架应符合同构性、原构性、主构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 同构性 原构性 主构性 范畴 现实标准 理论框架 学科标准 立场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冠军 《学术论坛》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从本体论角度看 ,马恩没有创造“体系哲学” ,没有刻意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但从科学认识论角度看 ,马恩又创造了“有体系的哲学”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子系统构... 从本体论角度看 ,马恩没有创造“体系哲学” ,没有刻意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但从科学认识论角度看 ,马恩又创造了“有体系的哲学”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子系统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哲学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内核 理论外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体系研究的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由来和发展》评介
7
作者 辛敬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2-123,共2页
任何一种哲学体系及其模式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模式需要相应地改变,这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模式是本世纪30... 任何一种哲学体系及其模式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模式需要相应地改变,这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模式是本世纪30年代从苏联传来的,它基本上是斯大林的哲学模式。当今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果不改革传统的哲学模式,就难以在精神上代表现时代。张国祺同志所著,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由来和发展》一书充分表达了这一要求,它是我所看到的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这个问题的专著,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哲学 新开拓 体系模式 体系研究 社会主义现代化 斯大林 自身发展 系统阐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的讨论与回应 被引量:1
8
作者 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2-113,共12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回应 哲学研究》 制度哲学 成果 鲜明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与回归——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逻辑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秀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7-22,共6页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它的早期阶段和当代形态。由于受苏联 3 0年代教科书体系的影响 ,走出苏联模式与回归马克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逻辑。
关键词 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苏联模式 哲学教材 传播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荣海 《求实》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6,共5页
在反叛传统哲学教学书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对20多年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其本身含蕴的本体论缺失、基本问题把握混乱、实践概念理解“泛化”,因而还不能构成—个成熟的体系。当前... 在反叛传统哲学教学书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对20多年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其本身含蕴的本体论缺失、基本问题把握混乱、实践概念理解“泛化”,因而还不能构成—个成熟的体系。当前哲学体系的构建和哲学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实践唯物主义和传统哲学理解相融合的思路而展开。同时,在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再探讨、再思索的基础上使之臻于完善,形成名副其实的新体系、新教材。两种思路应该并行不悖,在竞争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哲学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一种历史的透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文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4,共7页
我们习惯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非体系化的代名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能够使我们摆脱那种封闭、圆满的错误信念的学说。但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现的形式来看,真理之本质的唯物主义基础和辩证统一体在实践和理论总体中都得到了表... 我们习惯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非体系化的代名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能够使我们摆脱那种封闭、圆满的错误信念的学说。但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现的形式来看,真理之本质的唯物主义基础和辩证统一体在实践和理论总体中都得到了表达。相关于辩证法的教学法自身则被划分成结构性和历史性的双面。当然,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现象,马克思主义也是划分历史阶段的。由此,它开启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调校的两个时代:教条主义维持“大一统”;历史主义则为“差异”张目。既然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使命就是坚持统一性,以及强化学术体系的时代精神,那么人们就必须在思想和存在未被分裂的统一体中阐明这一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书籍隐喻 统一体 辩证法 历史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秀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5,共5页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是经由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直至斯大林体系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与2 0、30年代苏联哲学讨论密切相关的理论发展过程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过程主要发生在 30年代以后 ,以凯德洛夫和科普宁为代表...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是经由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直至斯大林体系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与2 0、30年代苏联哲学讨论密切相关的理论发展过程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过程主要发生在 30年代以后 ,以凯德洛夫和科普宁为代表的认识论派对突破斯大林体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全面了解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该体系的利与弊 ,并由此正确认识和发展、完善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 板块说 推广说 哲学体系 评价 普列汉诺夫 斯大林 凯德洛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3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该书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史,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 党建理论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思想发展史 发展历程 创新史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之一 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学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1期32-40,57,共10页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相伴随,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同步,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历程。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起伏和曲折,潜藏着回旋与暗礁,但总体上表现为理论逻辑的不断推进,并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相伴随,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同步,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历程。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起伏和曲折,潜藏着回旋与暗礁,但总体上表现为理论逻辑的不断推进,并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它本身也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作者依据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题、研究取向、研究方式及其所形成的总体风貌,大致把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发端于新时期影响深远的两次大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主要成果体现在认识论研究、价值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和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等方面;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问题意识"充分凸显,研究重点发生转移,主要成果体现在领域(部门)哲学研究迅速崛起,同时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向哲学观层次跃升;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形成了马克思文本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等多个热点领域,同时研究路径进一步分化,预示着新的范式转换的前景。作者以时间为经,以问题为纬,融人物、事件、观点和著述于其中,对3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了概略的学术回顾和清理,本刊分三次予以刊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改革开放 真理标准讨论 回顾与反思 教科书体系 学术 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刍议——商榷、就教于黄楠森教授
15
作者 卢冀宁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69,128,共4页
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一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优先地位、前提地位,辅之以若干部门哲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思路独到且合理,但也有个别地方有可商榷之处。与黄老的看法商榷之处有三点:一是近二三十年... 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一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优先地位、前提地位,辅之以若干部门哲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思路独到且合理,但也有个别地方有可商榷之处。与黄老的看法商榷之处有三点:一是近二三十年我国一些哲学家试图以实践核心范畴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尝试和努力还是值得尊重的、有意义的。二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研究和宣传,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以创新并提出新原理、新观点在今天恐怕更加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一书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哲学界的丰硕研究成果的概括和吸纳似嫌不够。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无疑具有超时代、超当代的意义,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其体系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构建 黄楠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起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建
16
作者 孙夕龙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了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叙述逻辑上必须具备相应条件。教育部示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引入"实践"概念作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在理论推演和叙述逻辑上都产生了不少问题。依据目前公认的定义,&qu... 为了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叙述逻辑上必须具备相应条件。教育部示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引入"实践"概念作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在理论推演和叙述逻辑上都产生了不少问题。依据目前公认的定义,"实践"概念和"物质"概念都无法成为新体系的逻辑起点。从形式逻辑来看,起点概念应该是非集合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逻辑起点 实践 物质 非集合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结构》
17
作者 张国祺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8-79,共2页
一种哲学理论的体系是它的内容的逻辑结构,也就是说,体系是内容的逻辑,它表现内容。一个严密的、科学的体系,常常成为某种哲学理论趋于成熟的外部标志,并且构成评估这个理论的必要标准。陆发苍同志著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结构... 一种哲学理论的体系是它的内容的逻辑结构,也就是说,体系是内容的逻辑,它表现内容。一个严密的、科学的体系,常常成为某种哲学理论趋于成熟的外部标志,并且构成评估这个理论的必要标准。陆发苍同志著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结构》一书,以多年潜心的探索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逻辑结构 表现内容 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三种形态研讨会综述
18
作者 叶志华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6-78,共3页
中山大学高齐云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态》(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为《形态》)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形态的问题,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中山大学高齐云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态》(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为《形态》)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形态的问题,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体系为直接的理论来源和理论依据而形成的具体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如列宁哲学和卢卡奇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来源 次生形态 关系问题 三形态 哲学体系 再生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可贵探索——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态》
19
作者 王雨辰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1-82,共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和现代化是近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但是,要建立科学的、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必须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及其发展。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 基本问题 关系问题 再生形态 原生形态 哲学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 热门话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文化理论的“术语革命”——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关键概念的流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20
作者 孟飞 陈子祺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2,共11页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注重文化研究的学术化、学理化水平,构建了具备英国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其在自身发展历程之中藉由“文化”术语的批判性借鉴、变迁再造以及对于相关文化研究术语的原始性创新,在思想史上引发了文化研...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注重文化研究的学术化、学理化水平,构建了具备英国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其在自身发展历程之中藉由“文化”术语的批判性借鉴、变迁再造以及对于相关文化研究术语的原始性创新,在思想史上引发了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术语革命”。考察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关键术语与核心概念的流变过程,在历史高度、表达深度、思想广度方面把握其重要意义,不仅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性与多样性、准确透视历史真实状况的必然要求,亦成为当今中国总结提炼标识性文化概念、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革命”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 思想史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