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东英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9-141,共3页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着重介绍了笔者在这方面的尝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国杰对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开创性贡献
2
作者 杨宗元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罗国杰教授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就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建与发展而言,他呕心沥血积几十... 罗国杰教授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就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建与发展而言,他呕心沥血积几十年之所成,带领团队矢志不渝地从事建设活动,并在理论与实践以及人才培养诸方面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极大地缩小了伦理学学科体系同其他相邻学科的差距,进而使伦理学学科得以无愧地立于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之林,发挥了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并为其培根铸魂的伦理妙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国杰 伦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的科学家精神 被引量:1
3
作者 何玉芳 龚凌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8,共11页
科学家精神是指中国科学家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条件下,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主体呈现出的道德品质,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科学家精神属于道德范畴,... 科学家精神是指中国科学家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条件下,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主体呈现出的道德品质,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科学家精神属于道德范畴,科学家精神受社会存在决定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具有独特的道德价值。科学家精神是值得全社会尊崇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科学家精神服务于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之一。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的养成必须与实践相联系,是科学家坚持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在道德感知的正向反馈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科学家精神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高清海的类哲学求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4
作者 荣伟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2,共6页
高清海的类哲学不是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而创立的,但它对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大有裨益。既往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通常绕不过道德意识形态批判的难题,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属于高清海所谓“种生命”的逻辑维度,它对应于事实层面... 高清海的类哲学不是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而创立的,但它对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大有裨益。既往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通常绕不过道德意识形态批判的难题,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属于高清海所谓“种生命”的逻辑维度,它对应于事实层面而非价值层面,属于实然层面而非应然层面,它不能全面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也不应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合理论域。相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当在“类生命”的意义上,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理解及其应然的交往方式而被直接构造。以高清海的类哲学求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既是对当下研究的创新与推进,也是对前辈先师的追思与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类哲学 高清海 类生命 种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现代性道德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后现代主义伦理学的跨时空对话
5
作者 黄学胜 常子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1,共14页
在马克思主义与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以利奥塔、鲍曼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伦理学之间展开思想对话,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他们共同面对的都是现代性道德及其后果,但由于立场、对时代的判断和各自认... 在马克思主义与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以利奥塔、鲍曼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伦理学之间展开思想对话,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他们共同面对的都是现代性道德及其后果,但由于立场、对时代的判断和各自认可价值规范的不同,导致了三种不同且典型的伦理学应对方案。可从切入点、应对方案及性质和成效三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道德传统的近现代演化、各学派的路径及其可能局限,也能为探寻克服和应对现代性道德困境的可靠出路、激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当代意义、正确看待当前社会的伦理状况以及推动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等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道德 马克思主义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后现代主义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意识形态的伦理学何以可能——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思想贡献
6
作者 晏扩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148,共7页
阿尔都塞基于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认识论断裂的理论判断,提出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反人道主义立场,并以矛盾的多元决定论为依托,从根本上动摇了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建立一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合法性,由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建立起一种... 阿尔都塞基于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认识论断裂的理论判断,提出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反人道主义立场,并以矛盾的多元决定论为依托,从根本上动摇了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建立一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合法性,由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建立起一种非意识形态的伦理学提供了理论视域。这种伦理学完全超出了既往西方哲学史框架下对伦理学的认知和印象,并具有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断裂 矛盾的多元决定论 反人道主义 伦理学 阿尔都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业社会到平台世界:论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理论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翼青 余晓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3,共10页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社会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逐渐发现,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工业化的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已经告别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然而即使是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然是资本增殖的产物。围绕马克思的工业社会理论及后续学者的不断拓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和活跃的研究传统,这一理论视角有着完整的理论脉络。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和技术哲学的卓越阐释力,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阐释数字基础设施时代人的生存境况,人与机器装置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社会 文化工业 媒介工业 资本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王峰明同志同我们的分歧 被引量:2
8
作者 荣兆梓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4,共14页
文章讨论公有资本概念的学理依据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基础上,其资本概念具有价值增殖性与阶级剥削性不可分割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增殖包含了私有制经济的价值增殖和公有制经济的价值... 文章讨论公有资本概念的学理依据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践基础上,其资本概念具有价值增殖性与阶级剥削性不可分割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增殖包含了私有制经济的价值增殖和公有制经济的价值增殖两部分。公有制经济的价值增殖与阶级剥削相分离,这是公有资本概念的事实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资本都是马克思所未曾预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创造。公有资本概念的引入要求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一个包含了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在内的资本一般概念必须重新定义。公有资本形态在改革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理论依据之一。改革中的国有企业不仅在商品市场出售全部产品,而且要通过市场获取所有的生产要素;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在“国家辛迪加”的行政指挥链上下移权力,到通过产权改革建立国有股份公司的不同阶段。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的创新,以及公有资本概念的导入和深化直接相关。在以上一系列理论问题上,王峰明同志同笔者都存在重大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公有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文化脉络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允熠 郑文娟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中含有马、中、西三种文化血脉,其中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融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血脉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次飞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的历...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中含有马、中、西三种文化血脉,其中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融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血脉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次飞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发挥着灵魂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通过传承、融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百年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直接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间接地吸纳了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内的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主体性地位是在文化自信的理念支撑下确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体用贯通”和“明体达用”,这表明当代中国文化仍然是有体有用的。用“魂、体、用”来阐明马、中、西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仍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圆桌谈
10
作者 黎杨全 刘方喜 +3 位作者 曾军 单小曦 谷鹏飞 张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7,共16页
黎杨全: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我们现在进入圆桌会议时间。本次圆桌会议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这一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老师建议。胡老师长期关注文艺学前沿领域,对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引起的文艺理论创新颇感兴... 黎杨全: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我们现在进入圆桌会议时间。本次圆桌会议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这一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老师建议。胡老师长期关注文艺学前沿领域,对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引起的文艺理论创新颇感兴趣,因此我们特地增加这一环节,讨论这样一个重要而前沿的话题。这一话题不仅涉及AI技术引发的文论问题本身,更关乎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五位嘉宾,他们都是长期研究或关注AI文艺的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圆桌会议 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科技时代生产力的物质前提和主体向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下的新科技时代生产力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蓝江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马克思以及后来的主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生产力理论,立足的背景都是工业生产力的问题,尽管其原则性问题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革命背景... 马克思以及后来的主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生产力理论,立足的背景都是工业生产力的问题,尽管其原则性问题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新科技时代生产力存在两个不同的向度:一是其发展的物质前提,即技术革命、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其主体向度,即我们需要在这个背景下培育新的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具有数字素养,能够利用新的劳动资料,面对新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国外马克思主义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思考面对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最终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全球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科技时代生产力 国外马克思主义 物质前提 主体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其洪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F0002,243,共12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期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期是新古典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下正处于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回归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期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期是新古典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下正处于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回归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再次强调总体性视域,探索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又一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和革命的道路,但是又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不是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从者,而是它的同行者和平等的对话伙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科学指南,保持理论清醒,加强理论对话,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无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定位
13
作者 黄显中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共13页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明确定位。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为党的优良作风,确立其对于党的建设的根本铸魂地位;定位为党的革命事业,确立其对于不断...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明确定位。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为党的优良作风,确立其对于党的建设的根本铸魂地位;定位为党的革命事业,确立其对于不断夺取党的事业胜利的关键先导地位;定位为党的创新理论,确立其对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流地位;定位为党的实践智慧,确立其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的核心保障地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定位,为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制汉语”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14
作者 史桂芳 王庆林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6,142,共8页
20世纪初中国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使用了大量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汇,即“和制汉语”。“和制汉语”对中国人了解、认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日本人创造的“和制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日本文化的影... 20世纪初中国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使用了大量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汇,即“和制汉语”。“和制汉语”对中国人了解、认识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日本人创造的“和制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日本文化的影响,存在着表面、片面等不足。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和制汉语”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制汉语”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影响
15
作者 张卫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土地国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摧残,以及中外统治势力的联合压榨,广大农村地区日趋萧条,农民日益贫困。为了解决农村及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比...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土地国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摧残,以及中外统治势力的联合压榨,广大农村地区日趋萧条,农民日益贫困。为了解决农村及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比较早地关注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土地国有主张,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解决近代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农村土地兼并和农民两极分化,还可以为平均地权,进而实现耕者有其田创造条件。这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土地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传播 土地国有 农村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形式及其意蕴
16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互相补充对方的缺陷以实现会通;诠释会通是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以使二者相契的思想元素实现会通;载体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载体(主体)的介绍、传播与接受而实现会通;实践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指导和总结革命实践中实现会通。五种会通各具内涵、各具特性、各具价值,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在内容上表现为深刻性、在思想上表现为关怀性、在理论上表现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形式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视角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完善
17
作者 蒙慧 王雅菲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由若干单项党内法规制度构成,且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复杂系统。当前,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一系统仍存在从“比较完善”到“完善”的现...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由若干单项党内法规制度构成,且各部分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复杂系统。当前,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一系统仍存在从“比较完善”到“完善”的现实差距。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能够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基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考察发现,现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立足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系统图景,应通过加强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整体性思考、优化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结构样态、提升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功能效用以及保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充分开放等举措,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积极回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切实要求,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 党内法规 全面从严治党 依规治党 党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玉章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求索及贡献
18
作者 黄书光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7-194,共8页
作为资深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吴玉章在长期的本土教育实践和理论求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不仅善于用革命精神引领多维办学实践的新民主主义方向,而且注重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与结合本土国情的持续探索,并自... 作为资深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吴玉章在长期的本土教育实践和理论求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不仅善于用革命精神引领多维办学实践的新民主主义方向,而且注重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与结合本土国情的持续探索,并自觉以唯物辩证法破解教育变革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及其症结。其一生钟情办学的博大教育情怀和植根本土实际的开拓进取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崇高人格境界和独特教育智慧,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求索和探寻贴合国情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作出了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玉章 教育家 马克思主义 教育理论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与预测加工理论
19
作者 李恒威 王菲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0,共8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在于,其起点不再是近代认识论纯粹观念性的主体及其感知经验或理性,而是现实生命及其实践活动。认识应从现实生命的物质实践出发,在再生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代认知科学的新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在于,其起点不再是近代认识论纯粹观念性的主体及其感知经验或理性,而是现实生命及其实践活动。认识应从现实生命的物质实践出发,在再生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代认知科学的新兴范式预测加工理论主张,生物体通过内部模型预测环境中的感知反馈,并通过感知与行动的循环最小化预测误差,从而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预测加工理论强调感知的行动导向以及感知与行动的统一性,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有关认识—实践循环和实践导向的观点非常契合。两者都强调主体在认识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认为认识不仅是被动的感知更是主动的建构,感知唯有通过与行动的循环才能实现生命的存续和安康。比较并揭示这两种理论在认识论上的共通性,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革命性和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实践循环 预测加工 感知—行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探析
20
作者 戚杰强 秦丽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51,共4页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起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通过认同机理、传播机理和互动机理,有效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与深化。基于此,应通过构建红...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起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通过认同机理、传播机理和互动机理,有效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与深化。基于此,应通过构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多维教育体系、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范式与媒介矩阵、建立红色文化互动实践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等,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增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