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范导者”的失效——当文本遭遇历史:《顽主》与“蛇口风波”
被引量:
6
1
作者
李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7-197,共11页
关键词
《顽主》
风波
蛇口
历史
文本
失效
范导
教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顽主》到《芳华》的历史主体再生产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昱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88-90,共3页
"顽主"作为反复出现在王朔小说以及冯小刚电影中的群像,也是新时期以来典型的青年形象,在《甲方乙方》《私人订制》乃至《芳华》中,作为叙述主体不仅勾勒出近三十年"青年身份认同"的历史路径,也显现出冯小刚在其影...
"顽主"作为反复出现在王朔小说以及冯小刚电影中的群像,也是新时期以来典型的青年形象,在《甲方乙方》《私人订制》乃至《芳华》中,作为叙述主体不仅勾勒出近三十年"青年身份认同"的历史路径,也显现出冯小刚在其影片创作中的"历史意识"再生产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取消身份焦虑的方式,将资本主体、政治主体与文化主体合而为一,最终将自身塑造成为历史主体,建构话语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主》
冯小刚
历史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顽主》:转型时代的意识形态书写
被引量:
1
3
作者
聂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08-110,共3页
米家山执导的《顽主》是20世纪80年代一部出色的喜剧片,它不仅用影像记录下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城市风貌,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复杂意识形态打开了一个窗口。影片讲述三位青年联手开了一家公司替人排忧解难,其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令人哭...
米家山执导的《顽主》是20世纪80年代一部出色的喜剧片,它不仅用影像记录下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城市风貌,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复杂意识形态打开了一个窗口。影片讲述三位青年联手开了一家公司替人排忧解难,其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体现了那个时代驳杂的社会面貌。影片着力刻画了"顽主"的精神世界,展现了多元意识形态为人们观念带来的强烈冲击,对转型时代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彰显出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主》
转型
意识形态
精神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痞子、反讽及其限度——重读90年代王朔的中短篇小说
4
作者
行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75,共9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不断更迭,各种话题、争论更是层出不穷,但若挑选其中在大众和知识界都受到关注,且讨论度最高的作家,王朔必然是其中之一。从1978年发表小说《等待》以来,王朔的作品,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的《空中小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不断更迭,各种话题、争论更是层出不穷,但若挑选其中在大众和知识界都受到关注,且讨论度最高的作家,王朔必然是其中之一。从1978年发表小说《等待》以来,王朔的作品,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的《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等,因为鲜明的语言特色和特立独行的价值立场而引人注目,同时也饱受争议。1988年,王朔的4部小说(《顽主》《浮出海面》《橡皮人》《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同时搬上大荧幕,引发热议,人们甚至将这一年称作“王朔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主》
当代文学思潮
价值立场
王朔
橡皮人
语言特色
《等待》
特立独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恶搞大事记(1988—2008)
5
作者
胡疆锋(整理)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2,共2页
1988—1999 年1980年代中期,王朔先后发表《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等小说,被称为“痞子文学”。1988年后,《顽主》等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电影,1992年,四卷本《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王朔文集》
中国
80年代
《顽主》
出版社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场域”理论视野下文学评奖的价值意蕴
6
作者
林进桃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8期63-66,共4页
中国文学评奖一直颇多争议。较早以调侃的方式把中国评奖乱象搬上银幕的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1988年),借“三T”公司替三流作家宝康操办文学奖发奖大会道尽文坛评奖荒唐之事。以洪治纲先生1999年的《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
中国文学评奖一直颇多争议。较早以调侃的方式把中国评奖乱象搬上银幕的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1988年),借“三T”公司替三流作家宝康操办文学奖发奖大会道尽文坛评奖荒唐之事。以洪治纲先生1999年的《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为标志,兼具“官方”和“专家”双重标签的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科学性、公正性、透明性受到了全面挑战。此后,中国各种文学评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奖
价值意蕴
“茅盾文学奖”
场域
《顽主》
长篇小说
“专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范导者”的失效——当文本遭遇历史:《顽主》与“蛇口风波”
被引量:
6
1
作者
李云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7-197,共11页
关键词
《顽主》
风波
蛇口
历史
文本
失效
范导
教育意义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P425.5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顽主》到《芳华》的历史主体再生产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昱娟
机构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88-90,共3页
基金
西安外国语大学校级项目"社会学视域下‘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叙述研究"(项目编号:18XWB22)
文摘
"顽主"作为反复出现在王朔小说以及冯小刚电影中的群像,也是新时期以来典型的青年形象,在《甲方乙方》《私人订制》乃至《芳华》中,作为叙述主体不仅勾勒出近三十年"青年身份认同"的历史路径,也显现出冯小刚在其影片创作中的"历史意识"再生产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取消身份焦虑的方式,将资本主体、政治主体与文化主体合而为一,最终将自身塑造成为历史主体,建构话语权利。
关键词
《顽主》
冯小刚
历史意识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顽主》:转型时代的意识形态书写
被引量:
1
3
作者
聂俊
机构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08-110,共3页
文摘
米家山执导的《顽主》是20世纪80年代一部出色的喜剧片,它不仅用影像记录下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城市风貌,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复杂意识形态打开了一个窗口。影片讲述三位青年联手开了一家公司替人排忧解难,其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体现了那个时代驳杂的社会面貌。影片着力刻画了"顽主"的精神世界,展现了多元意识形态为人们观念带来的强烈冲击,对转型时代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彰显出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
《顽主》
转型
意识形态
精神
悲剧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痞子、反讽及其限度——重读90年代王朔的中短篇小说
4
作者
行超
机构
《文艺报》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75,共9页
文摘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不断更迭,各种话题、争论更是层出不穷,但若挑选其中在大众和知识界都受到关注,且讨论度最高的作家,王朔必然是其中之一。从1978年发表小说《等待》以来,王朔的作品,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的《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等,因为鲜明的语言特色和特立独行的价值立场而引人注目,同时也饱受争议。1988年,王朔的4部小说(《顽主》《浮出海面》《橡皮人》《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同时搬上大荧幕,引发热议,人们甚至将这一年称作“王朔年”。
关键词
《顽主》
当代文学思潮
价值立场
王朔
橡皮人
语言特色
《等待》
特立独行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恶搞大事记(1988—2008)
5
作者
胡疆锋(整理)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2,共2页
文摘
1988—1999 年1980年代中期,王朔先后发表《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等小说,被称为“痞子文学”。1988年后,《顽主》等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电影,1992年,四卷本《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王朔文集》
中国
80年代
《顽主》
出版社
文化研究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场域”理论视野下文学评奖的价值意蕴
6
作者
林进桃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8期63-66,共4页
基金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特殊人群的伦理问题--新时期中国弱势群体题材电影的伦理叙事研究”(批准号:11JD078).
文摘
中国文学评奖一直颇多争议。较早以调侃的方式把中国评奖乱象搬上银幕的是米家山导演的《顽主》(1988年),借“三T”公司替三流作家宝康操办文学奖发奖大会道尽文坛评奖荒唐之事。以洪治纲先生1999年的《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为标志,兼具“官方”和“专家”双重标签的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科学性、公正性、透明性受到了全面挑战。此后,中国各种文学评奖,
关键词
文学评奖
价值意蕴
“茅盾文学奖”
场域
《顽主》
长篇小说
“专家”
中国
分类号
I03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范导者”的失效——当文本遭遇历史:《顽主》与“蛇口风波”
李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顽主》到《芳华》的历史主体再生产
王昱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顽主》:转型时代的意识形态书写
聂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痞子、反讽及其限度——重读90年代王朔的中短篇小说
行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恶搞大事记(1988—2008)
胡疆锋(整理)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场域”理论视野下文学评奖的价值意蕴
林进桃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