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文化语境中重新言说——《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读后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直心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1-83,74,共4页
关键词 政治文化语境 《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读后感 书评 当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政治:从非整合到整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化思潮管见 被引量:7
2
作者 朱晓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52-155,共4页
关键词 政治文化氛围 文学与政治 中国文学 20世纪文学 整合模式 官方意识形态 整合 文学群体 权力客体 文艺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何言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 在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不同的阐释模式之中 ,“现代性”的模式实际上具有独特的阐释力量 :一方面 ,它能够穿透曾经被既有的现代性阐释置于盲区的“革命文学”以至于后来的“文革文学”;另一方面 ,其对学术视野的开拓亦有着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2 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基本主题是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解放政治”而到“改革时代”的“生活政治”。 9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主要包括 9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与文学领域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性 文化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化角度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晓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4-132,共9页
30年代是中国 2 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文学论争、文学讨论乃至文学批评中 ,都能发现 3 0年代文学论争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点的遗存 ,因此 ,本文的探讨对加深理解 3 0年代乃至整个 2 0世纪文学的发... 30年代是中国 2 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文学论争、文学讨论乃至文学批评中 ,都能发现 3 0年代文学论争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点的遗存 ,因此 ,本文的探讨对加深理解 3 0年代乃至整个 2 0世纪文学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分别从文学论争的起因、论争中各方所关注的重心、论争各方的心态、对话的基本方式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等方面 ,论述了中国 2 0世纪3 0年代一系列重要文学论争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显著的特征 ,并进而分析了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世纪30年代 文学论争 政治文化 政治 文学研究 '五四'新文学 现代文学 左翼文学 革命文学 文艺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20世纪80年代电影与文学的双向互动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欣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89-91,共3页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低迷已久的经济重新恢复生机,整个社会也展现出百废待兴的状态。就舞台艺术而论,中国也逐渐摆脱了8部样板戏统治舞台的单调局面,各地的地方戏开始逐渐重返舞台,这为电影事业的重新起步提供了重要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低迷已久的经济重新恢复生机,整个社会也展现出百废待兴的状态。就舞台艺术而论,中国也逐渐摆脱了8部样板戏统治舞台的单调局面,各地的地方戏开始逐渐重返舞台,这为电影事业的重新起步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文化学者孙立柏先生曾肯綮地指出:"我国80年代电影的复苏,实际上是承继了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戏崛起的余绪。"[1]因为地方戏多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要素,这些地方戏种不断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电影事业 双向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 20世纪70年代 文学 简论 舞台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平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171-17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大众传媒 近代文学变革 文化视野 20世纪90年代 现代文学研究 关系问题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俗:媒体文化语境中诗歌的传播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梁笑梅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112,共3页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已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焦虑于何去何从的选择。新诗处于十字路口,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理论促变成了普遍规律。在三大重建中,精神重建是新诗复兴的根本。这种重建的中心是:如何通过心灵性、内视性的通道去保持诗歌与社会、时代的连接,发挥诗的多向度的功能。在新诗关于"大我"和"小我"的长期争论里,"集体性的心理经验"是一个可以给予重视的可能性。在诗体建设上,如何把握新诗的"新",显然有误区。有人认为,新诗就新在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被捆缚的艺术,艺术的美正是在捆缚中产生的。提升自由诗、给自由诗以审美规范,倡导格律体新诗、推动部分新诗的成形,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在媒体文化语境中,新诗应当走出象牙塔,实现"还俗"的传播策略,通过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走向更多的受众,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取得震撼性、即时性、持久性的传播效果。实现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境 传播策略 媒体 20世纪90年代 诗歌 还俗 中国文学 政治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象征系统中的女性角色定位
8
作者 王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3-304,共2页
王宇撰文《1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指出,性别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介入中国现代性基本命题的另类路径。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实际上指涉了百年文化现代性进程中一个一直被忽略然而却又对我们的文化结构至关重要的... 王宇撰文《1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指出,性别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介入中国现代性基本命题的另类路径。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实际上指涉了百年文化现代性进程中一个一直被忽略然而却又对我们的文化结构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说,在前现代语境中,女性的性别内涵是通过女性在亲属制度、日常生活中明确的角色定位来确定;那么,当现代性的推进对传统的性别角色造成强大的冲击,使越来越多的女性介入公共空间、非日常生活领域之时,在文化层面,应该怎样从家庭之外的角度来重新定义、表述女性这一不同于男性的性别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定位 文化结构 女性 象征系统 日常生活 中国现代性 性别政治 20世纪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与方法 被引量:10
9
作者 莫娜.贝克尔 李尚杰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56,共5页
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刘世生教授的“语言与文学的接面关系研究”一文,涉及文体学研究在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其实,翻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或许更为密切,更为天然,其间的“接面”更多,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0世纪当代翻译研究... 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刘世生教授的“语言与文学的接面关系研究”一文,涉及文体学研究在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其实,翻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或许更为密切,更为天然,其间的“接面”更多,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0世纪当代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途径一经进入我国,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呼应,人们在基于中国传统文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传统译论之外看到了一片新天地,积极尝试以不同语言学派的观念、方法来探究、说明以往无法解释清楚的种种翻译现象。然而近年来,随着跨学科、多学科视野的不断开拓,特别是随着翻译文化批评的兴起,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似乎有点无所适从了:这个路子还通吗?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是不是除了套模式以外就无事可做了?本期选登的当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莫娜·贝克尔教授的这篇文章,正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相信会对我们有所启发。需要说明的是,出于种种原因,和国内大多数同类期刊的做法一样,我刊一般也不发译作(尽管这的确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好文章不管是谁写的,总比泡沫强),所以这里我们采用的是这篇文章的编译稿,作为全文最后一部分的一个精选书目也去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语言学模式 中国传统文论 文体学研究 多学科视野 语言学研究 关系研究 桥梁作用 20世纪 传统译论 美学理论 语言学派 文化批评 无所适从 翻译学 新天地 跨学科 文章 贝克尔 理论家 编译稿 文学 教授 当代 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