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历史哲学研究断想
1
作者 少贝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历史的统二性及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道路问题,是社会历史哲学所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张尚仁先生在1990年第6期《青海社会科学》上,以“断想”的形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他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关键词 社会历史 哲学研究 断想 《青海社会科学》 性问题 哲学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
2
作者 少贝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4期70-70,共1页
周忠瑜先生在《青海社会科学》1003年第2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付诸实践以及在新时期的发展。都与他们三人是紧密相联的。
关键词 社会主义 中国 李大钊 毛泽东 邓小平 《青海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干部法、情、理的融会艺术 被引量:1
3
作者 陶建平 杨军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8-29,共2页
法、情、理发轫于我国古代断狱的司法原则,其要求司法审判不但要依据法条,更要顺应人情、天理,是谓“律虽明设大法,礼尤贵顺人情”(康建胜:《情理法与传统司法实践》,《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领导干部的行为必须遵循合... 法、情、理发轫于我国古代断狱的司法原则,其要求司法审判不但要依据法条,更要顺应人情、天理,是谓“律虽明设大法,礼尤贵顺人情”(康建胜:《情理法与传统司法实践》,《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领导干部的行为必须遵循合情、合理、合法的基本原则。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是以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伦理作为基础的,是道德情感和道德伦理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青海社会科学》 艺术 道德伦理 道德情感 司法原则 司法审判 司法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恶殊途 美丑判然
4
作者 伊葭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90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副题《金瓶梅》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之比较,冯于礼撰,载《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文章说就女性形象的群体而言,《金瓶梅》所给人的总体对象是丑,《红楼梦》所给人的印象是美:二者品格迥异,美丑判然,蒙味觉醒。对比鲜明,... 副题《金瓶梅》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之比较,冯于礼撰,载《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文章说就女性形象的群体而言,《金瓶梅》所给人的总体对象是丑,《红楼梦》所给人的印象是美:二者品格迥异,美丑判然,蒙味觉醒。对比鲜明,善恶殊途,相反相成,情天孽海,清浊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恶 美丑 《青海社会科学》 《红楼梦》 《金瓶梅》 女性形象 相反相成 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权意识举要
5
作者 少贝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6期107-107,共1页
封日贤在1991年第4期《青海社会科学》发表如题文章,从五个方面就人权问题陈述了已见,一、人权问题的由来。作者认为,人权问题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在对封建专制社会的革... 封日贤在1991年第4期《青海社会科学》发表如题文章,从五个方面就人权问题陈述了已见,一、人权问题的由来。作者认为,人权问题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人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在对封建专制社会的革命斗争中提出来的,就是用人权打倒封建主权,否定宗教神权统治。二、两种对立的人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意识 《青海社会科学》 人权问题 社会历史发展 封建专制 革命斗争 资产阶级 18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的“内圣外王”论评析
6
作者 少贝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1期160-160,共1页
郭洪纪先生在《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发表如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内圣外王”论进行了评析:“内圣”与“外王”的渊源与演变,作者认为,内圣外王,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母题,也是儒家知识分子百世不移的最高理想,孔子依“天下为... 郭洪纪先生在《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发表如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内圣外王”论进行了评析:“内圣”与“外王”的渊源与演变,作者认为,内圣外王,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母题,也是儒家知识分子百世不移的最高理想,孔子依“天下为公”的思想,把极高的社会理想托始于远古,遂有,:同小康社会之说,为后世立下了内圣外王的圭桌。汉代尊五经,有存“三统”之说,还有阴阳家的“玉i德终始”之说相配合,主张政局衰坏,便应让位于新政。魏晋以后,玄学的兴起与道家思想的膨胀,使儒削弱;佛学的传人与禅宗思想的发展,又使儒学受到挑战。唐末五代的百年大乱,社会残破,道德败坏,人心空虚,宋儒起来重建人生,修复王朝,内圣外王的精神有了复兴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儒家文化 《青海社会科学》 儒家知识分子 “天下为公” “外王” “内圣” 最高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主客体观
7
作者 少贝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89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发表了题为《试论毛泽东的主客体观》的文章.作者陆云彬认为,长期以来,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各种教科书中。只是提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问题,几乎没有提到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以致给人们造成了似乎... 《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发表了题为《试论毛泽东的主客体观》的文章.作者陆云彬认为,长期以来,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各种教科书中。只是提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问题,几乎没有提到主体与客体的问题,以致给人们造成了似乎毛泽东不讲主体与客体问题的错觉.其实,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体系中,这一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得到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哲学思想 主客体 《青海社会科学》 主体与客体 科学体系 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藏族文化
8
作者 杨梓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89年第1期111-111,共1页
谢佐在《青海社会科学》第五期上发表如题文章.指出:要深劾地了解一个民族,莫过于首先了解她的文化.藏族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着独具青藏高原特色的文化内容.
关键词 藏族文化 《青海社会科学》 文化遗产 文化内容 高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力运动的量变、质变与关节点
9
作者 泾丰 《社会科学(甘肃)》 1988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解书森.陈冰在《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发表如题文章,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一、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与外延、质与量。作者认为,在研究生产力时要重,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关键词 社会生产力 关节点 《青海社会科学》 量变 运动 质变 自然生产力 质与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尔寺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0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1期124-124,共1页
塔尔寺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载敖红文章认为,塔尔寺作为我国藏传佛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一是塔尔寺与宗哈巴大师以及发展史略说明,这座藏传佛教名刹至今仍以大量... 塔尔寺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载敖红文章认为,塔尔寺作为我国藏传佛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一是塔尔寺与宗哈巴大师以及发展史略说明,这座藏传佛教名刹至今仍以大量的文化艺术珍品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塔尔寺 佛教史 《青海社会科学》 藏族地区 文化艺术 西部地区 艺术珍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认识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
11
作者 少贝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4期122-122,共1页
1992年第2期《青海社会科学》发表的郝宁湘文章认为,理性认识所能把握的事物是有限的,这是由其内在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所决定的。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 不完备性 局限性 《青海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的调适功能
12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2期63-63,共1页
宗教的调适功能1994年第6期的《青海社会科学》发表辛世俊的文章《论宗教的调适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一,调适是宗教产生的功能性根源.事物的实质性定义揭示现象是什么,而功能性定义则把注意力放在现象会做什么之... 宗教的调适功能1994年第6期的《青海社会科学》发表辛世俊的文章《论宗教的调适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一,调适是宗教产生的功能性根源.事物的实质性定义揭示现象是什么,而功能性定义则把注意力放在现象会做什么之上。从宗教发生学意义上看,调适就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适功能 宗教 《青海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