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恶与恶的撕咬——读毛姆的短篇小说《雨》 |
邹颉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2
|
双重对立: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雨中猫》 |
姜淑芹
严启刚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26
|
|
3
|
女人和猫——析海明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象征意义 |
贾艳萍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9
|
|
4
|
从新出楚简看《诗经·雨无正》的诗旨——兼论东周时期的“周亡”与“周衰”观念 |
谢乃和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5
|
从“我要!我要!我要!”到“她要,他要,他们要”-丰裕社会中的“雨王汉德森”的精神指归 |
祝平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8
|
|
6
|
李调元《雨村曲话》与《剧话》的文献价值 |
刘瑶瑶
杨晓宇
|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7
|
古典意境的现代性转换——戴望舒《雨巷》解析 |
南志刚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8
|
《雨后集》试析 |
任秀蕾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9
|
解读美国电影《雨人》中的人性挚爱 |
郑巍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0
|
评影片《雨人》中的情感救赎 |
蔡红玉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1
|
进入《雨巷》的三条路径 |
杨利景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2
|
《雨王亨德森》:索尔·贝娄的浪漫主义宣言 |
蓝仁哲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15
|
|
13
|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以《雨的四季》为例 |
毕野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4
|
清代的晴雨录奏报及资料的可靠性评估 |
刘炳涛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5
|
《雨中的猫》中的女性主义体现 |
霍娟娟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6
|
钱斐仲《雨花庵诗余》稿本的价值述略 |
陶运清
|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7
|
题旨·范式·格调:奥斯卡经典《雨人》的三重观照 |
李璐娜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8
|
从生态批评的视野重读《雨王汉德森》 |
张丽华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9
|
迷茫、削弱与丧失了的女性主体意识——重读《雨中的猫》 |
付卉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20
|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雨中猫》语篇的分析 |
张利华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