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权吉浩《雅之声·琴韵》的拟声、拟态、拟神 被引量:1
1
作者 谢苗苗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5,共6页
《雅之声·琴韵》是权吉浩在钢琴创作中的重要探索,创新模拟了古琴抹音、小京锣上滑音等传统音色,巧妙融合唐代大曲结构与锣鼓经节奏。作品将古琴的静谧空灵与锣鼓和古筝的灵动热烈相结合,展现了动静交融之美,诠释了中国传统音乐文... 《雅之声·琴韵》是权吉浩在钢琴创作中的重要探索,创新模拟了古琴抹音、小京锣上滑音等传统音色,巧妙融合唐代大曲结构与锣鼓经节奏。作品将古琴的静谧空灵与锣鼓和古筝的灵动热烈相结合,展现了动静交融之美,诠释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理念。这一创作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中国风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吉浩 《雅之声·琴韵》 拟声 拟态 拟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徐夤《雅道机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品格 被引量:3
2
作者 谢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8-220,共3页
徐夤的《雅道机要》作为诗学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将其视为唐末五代诗格整体庸俗化、琐屑化、机械化潮流的一部分而予以贬低和忽视。但事实上,《雅道机要》并非比附风雅、脱离实际之作,而是与晚唐五... 徐夤的《雅道机要》作为诗学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将其视为唐末五代诗格整体庸俗化、琐屑化、机械化潮流的一部分而予以贬低和忽视。但事实上,《雅道机要》并非比附风雅、脱离实际之作,而是与晚唐五代的相关批评、创作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徐夤个人咏物诗创作的理论总结;其"求意"的咏物观,具有鲜明的新变特色和丰富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道机要》 徐夤 比附风 物象 咏物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乐正”诸事考
3
作者 曹胜高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179,共8页
孔子自言的“然后乐正”,是《诗经》学史的关键问题,表明孔子最后五年或是担任乐正,或是从事“乐正”之事。他使得《雅》《颂》各归其所,把原本《颂》《雅》相错的礼仪施用中的周乐形态,按照音乐的风格转化为可以弦歌的歌本,以乐歌相系... 孔子自言的“然后乐正”,是《诗经》学史的关键问题,表明孔子最后五年或是担任乐正,或是从事“乐正”之事。他使得《雅》《颂》各归其所,把原本《颂》《雅》相错的礼仪施用中的周乐形态,按照音乐的风格转化为可以弦歌的歌本,以乐歌相系。从文献记载来看,孔子所言的“诗三百”是实数而不是虚数,是季札观乐所见的周乐二百九十六篇歌诗与《鲁颂》四篇。孔子在鲁乐工所传周乐和鲁乐的基础上对《诗》进行整理,形成了诗三百篇本。大约在孟子时期《商颂》入诗,才成为三百五篇本。经过孔子“乐正”后的《诗》三百,不仅使得《雅》《颂》分立,而且音乐风格都是合于《韶》《武》的“尽善”的音乐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正职务 孔子晚年 乐正《雅》《颂》 鲁传周乐 三百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雅颂”文学传统——兼论汉民族之善良意识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毓庆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4期23-29,114,共8页
中国古代文学,是以道德为正宗的。 “文章者人之枝叶也,道德者人之根本也。必根本立而枝叶繁焉”。“雅颂”文学便是在民族道德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个主要文学传统。所谓雅颂文学就是以颂扬功德为主体的文学。马融所谓“虞有德而咎繇歌之... 中国古代文学,是以道德为正宗的。 “文章者人之枝叶也,道德者人之根本也。必根本立而枝叶繁焉”。“雅颂”文学便是在民族道德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个主要文学传统。所谓雅颂文学就是以颂扬功德为主体的文学。马融所谓“虞有德而咎繇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颂之,宣王中兴,吉甫咏之”,无疑是对这个传统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雅 《颂》 汉民族 文人 国民 汉赋 诗歌 宣王中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俗观念的起源及其政教原因 被引量:2
5
作者 周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34-38,共5页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艺的重要观念.在中国文艺发展过程中,这一观念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直至今天,它仍然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产生着影响.在当代艺术实践和批评中,还时常围绕着高雅艺术(或称严肃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争论.比起西方艺...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艺的重要观念.在中国文艺发展过程中,这一观念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直至今天,它仍然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产生着影响.在当代艺术实践和批评中,还时常围绕着高雅艺术(或称严肃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争论.比起西方艺术批评,雅俗观念在中国文艺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可以说这是中国文艺的民族特色之一.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其意义将不仅仅局限在对文艺批评历史的回顾总结方面,而且将有助于对当前和今后文艺发展状况及趋势的更好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观念 中国文艺 《雅 《诗》 政教 《颂》 实用功能 起源 《小雅》 《吕氏春秋·古乐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雅趣
6
作者 张宏梁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85-89,共5页
从正的、合乎规范的、高尚而不庸俗的美的事物和行为(文艺创作、文艺鉴赏、环境布置、习惯爱好、言谈举止等)中显出的审美情趣,称之为“雅趣”。 中国古代美学很早就对“雅”推崇备至。古代帝王祭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 从正的、合乎规范的、高尚而不庸俗的美的事物和行为(文艺创作、文艺鉴赏、环境布置、习惯爱好、言谈举止等)中显出的审美情趣,称之为“雅趣”。 中国古代美学很早就对“雅”推崇备至。古代帝王祭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即名“雅乐”。例如周代的雅乐(天舞)儒家把它奉作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政权后都循例制作雅乐,以歌颂本朝的功德。雅,也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诗经》中,它是一种具体的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 人品 周王朝 诗乐 美的事物 美学要求 合乎规范 京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诗经》的风雅传统 被引量:1
7
作者 周颖南 《河北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75-78,共4页
简论《诗经》的风雅传统〔新加坡〕周颖南《诗经》是中华诗歌文学之源,它的优良艺术传统,在中国诗史上一直灿发光彩。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是对《诗经》艺术传统的直接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概括地说,这就是对民歌和人民口头文学(... 简论《诗经》的风雅传统〔新加坡〕周颖南《诗经》是中华诗歌文学之源,它的优良艺术传统,在中国诗史上一直灿发光彩。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是对《诗经》艺术传统的直接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概括地说,这就是对民歌和人民口头文学(神话传说)的吸取,现实讽喻和政治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文学研究 《风》 《雅 唐代 文学影响 古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系统的“雅思”基础培训——评介《雅思基础培训系列教程》
8
作者 刘小亦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64,共1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和中学生,他们将走出国门。去看世界,去寻求更大的空间,开拓自己的未来。正是顺应了这一形势,为满足广大有志之士的需求,帮助他们攻克语言难关,实现迈出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和中学生,他们将走出国门。去看世界,去寻求更大的空间,开拓自己的未来。正是顺应了这一形势,为满足广大有志之士的需求,帮助他们攻克语言难关,实现迈出国门的第一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新近策划出版了《雅思基础培训系列教程》一套书。 系列丛书汇集了“雅思”最新考试资料与信息,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雅思基础培训系列教程》 针对性 实用性 场景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译注(三)
9
作者 普布多吉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4-148,共5页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藏山南乃东县雅堆乡雅桑寺发现的一部珍贵的藏文古籍历史文献资料,主要记述了藏族起源传说与雅拉香布神话传说、雅桑曲吉门朗的生平事迹、雅桑噶举派的创教历程、雅桑寺历任堪布的主要事迹、雅...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藏山南乃东县雅堆乡雅桑寺发现的一部珍贵的藏文古籍历史文献资料,主要记述了藏族起源传说与雅拉香布神话传说、雅桑曲吉门朗的生平事迹、雅桑噶举派的创教历程、雅桑寺历任堪布的主要事迹、雅桑地方政教势力形成以及雅桑千户与雅桑万户的相关史事、吐蕃王室后裔拉博巴金家族与雅桑地方势力关系渊源等情况。本期译文为《雅桑宗派源流明鉴》之第五部分"雅桑寺第二任堪布至第十任堪布传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 源流 译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译注(四)
10
作者 普布多吉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1-147,共7页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雅堆乡雅桑寺发现的一部珍贵的藏文古籍历史文献,主要记述了藏族起源传说与雅拉香布神话传说、雅桑曲吉门朗的生平事迹、雅桑噶举派的创教历程、雅桑寺历任堪布的主要事迹、雅桑...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雅堆乡雅桑寺发现的一部珍贵的藏文古籍历史文献,主要记述了藏族起源传说与雅拉香布神话传说、雅桑曲吉门朗的生平事迹、雅桑噶举派的创教历程、雅桑寺历任堪布的主要事迹、雅桑地方政教势力形成以及雅桑千户与雅桑万户的相关史事、吐蕃王室后裔拉博巴金家族与雅桑地方势力关系渊源等情况。本期译文为《雅桑宗派源流明鉴》之第六部分“历任雅桑万户长”和第七部分“吐蕃赞普后裔博巴金世系及其与雅桑政教势力的关系”以及“跋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桑宗派源流明鉴》 源流 译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雅》、《小雅》名称源于“大夏”之“夏”考
11
作者 胡远鹏 宫玉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大雅》、《小雅》名称源于“大夏”之“夏”考胡远鹏,宫玉海《诗三百》中,《大雅》、《小雅》共105篇,占1/3强,内容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然而,关于《大雅》、《小雅》本身名称的来源,至今仍没有准确而肯定的说法,有进一... 《大雅》、《小雅》名称源于“大夏”之“夏”考胡远鹏,宫玉海《诗三百》中,《大雅》、《小雅》共105篇,占1/3强,内容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然而,关于《大雅》、《小雅》本身名称的来源,至今仍没有准确而肯定的说法,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之必要。关于《大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雅》 《小雅》 《九歌》 《九辩》 《山海经》 大夏 古希腊文化 ”的本义 章太炎 《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正乐”与《诗经》歌本的形成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胜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 正乐是孔子矢志不渝的理想。他在周游列国返鲁之后的正乐,一是将周乐所用的乐歌逐一进行弦歌,将原本施用于礼仪的乐曲转化为可以独立歌唱的歌曲,将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歌本;二是按照周乐的标准,对周乐所用三百五篇乐歌正声正音正字,确定了诗之四始,作为乐类的典范;三是清理了乐本中《雅》《颂》礼乐相错的形态,删除了大量重复的歌诗,实现了“《雅》《颂》各归其所”,以什相系歌辞。孔子正乐,是将鲁乐工所用的乐本转写为可以弦歌的歌本,确定了今本《诗经》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正乐 乐正《雅》《颂》 乐本 歌本 删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简逸诗《交交鸣■》考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曹建国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93,共5页
The character ‘wu’(乌) in one of the leftover poems ‘Jiao Jiao Ming Wu’among the Chu bamboo strips is a phonetic variant of ‘yi’(鷖),which means a type of bird relevant to phoenix.In this poem,‘yi’was an analo... The character ‘wu’(乌) in one of the leftover poems ‘Jiao Jiao Ming Wu’among the Chu bamboo strips is a phonetic variant of ‘yi’(鷖),which means a type of bird relevant to phoenix.In this poem,‘yi’was an analogy for gentleman and this analogy was related to worship of phoenix.‘Jiao Jiao Ming Wu’was created by Chu peop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hijing,especially poems in ‘Ya’(encomia)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简逸诗 凤崇拜 楚诗 《雅》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删诗说”辨正 被引量:2
14
作者 江秀玲 姜修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36-139,共4页
关键词 《诗经》 孔子删诗说 《诗》 司马迁 《论语》 “淫诗” 逸诗 《郑风》 诗三百 《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初年祭礼颂歌考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银琴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4,共5页
本文详细考察了《诗经》中创作于西周初年武王、周公时代的祭祀颂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在周人的祭祀仪式中 ,《颂》与《雅》往往配合使用 ,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仪式功能 ,“颂”为敬神之歌、献祭之歌 ,对象为神 ;“雅”为述功之歌、... 本文详细考察了《诗经》中创作于西周初年武王、周公时代的祭祀颂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在周人的祭祀仪式中 ,《颂》与《雅》往往配合使用 ,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仪式功能 ,“颂”为敬神之歌、献祭之歌 ,对象为神 ;“雅”为述功之歌、垂戒之歌 ,对象为与祭之人。另外 ,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确定 ,周人思想观念中的“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颂歌 《颂》《雅 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厚重的诗歌飘逸起来——以先秦、汉代诗歌为例,谈音乐对诗歌的影响
16
作者 程向兰 《音乐创作》 2007年第1期90-92,共3页
《毛诗序》云:“《风》,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笔者认为,《毛诗序》中的解释非《诗经》的本来而貌,因为孔子曾日... 《毛诗序》云:“《风》,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笔者认为,《毛诗序》中的解释非《诗经》的本来而貌,因为孔子曾日: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知,《雅》、《颂》之名原本不是诗体的名称,而是音乐的名称。故唐孔颖达于《毛诗正文》中指出《风》、《雅》、《颂》的音乐性质——“诗各有体,体各有声,大师听声得情,知其本义……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孔之说,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后人结合《诗经》本身的内容特点,大都认为《风》、《雅》、《颂》属于音乐分类,其中《风》属地方之乐,《雅》属朝廷之乐,《颂》属宗庙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诗歌 音乐 《毛诗序》 先秦 飘逸 厚重 《诗经》 《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学人之诗”的多重内涵与诗学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宏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学人之诗”是清代诗学批评话语的常用概念,其内涵是研究者近年来关注较多的问题。清代诗论家普遍推重“学人之诗”,但各家对其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杭世骏、陈文述等人认为这类诗歌的特点是关注时事、有益政教;孙原湘、朱一新等人认为... “学人之诗”是清代诗学批评话语的常用概念,其内涵是研究者近年来关注较多的问题。清代诗论家普遍推重“学人之诗”,但各家对其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杭世骏、陈文述等人认为这类诗歌的特点是关注时事、有益政教;孙原湘、朱一新等人认为是采用赋的写作手法;全祖望、翁方纲等人则认为是以学问知识为素材。尽管袁枚等人反对以考据入诗,但也认同丰厚的知识学问是优秀诗人的基础。清人对“学人之诗”的推重反映出在重学的背景下,《雅》《颂》诗学传统逐渐取得了与《国风》传统相同的正宗地位,也反映出清代诗坛对诗人学养的重视和宋代诗歌的接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人之诗 诗人之诗 《雅》《颂》传统 以学入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迹熄《诗》亡”说学术价值重诂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怀荣 《齐鲁学刊》 CSSCI 1996年第1期63-65,共3页
孟子"迹熄《诗》亡"说学术价值重诂刘怀荣孟子有所谓"这熄《诗》亡"的说法,古人对它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却历来信而不疑。到了本世纪初期,古史辨派以怀疑的眼光重新视古代典籍,孟子这一著名的论断亦被顾颉刚先生斥为"牵强附会... 孟子"迹熄《诗》亡"说学术价值重诂刘怀荣孟子有所谓"这熄《诗》亡"的说法,古人对它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却历来信而不疑。到了本世纪初期,古史辨派以怀疑的眼光重新视古代典籍,孟子这一著名的论断亦被顾颉刚先生斥为"牵强附会"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王者之迹 学术价值 《春秋》 《诗经》 孟子 文化功能 中国古典诗歌 政治手段 《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心雕龙》的训诂思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启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7-54,共8页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其“敷陈详核、征证丰多、枝叶扶疏、原流粲然”而成为中国文论的空前杰作。古今学者从文学、哲学等角度对此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于《文心》在训诂方面许多宝贵探索则鲜有提及,有待于后来者的补苴。
关键词 刘勰 训诂原则 《文心雕龙注》 《文心雕龙》 释名 文体 训释 语源 段注 《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熙载的艺术发展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运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0-17,44,共9页
刘熙载以前的中国古典美学,于艺术发展多依违于汉儒“正变”之肤说,主要注意力放在风俗兴衰和政教得失上,满足于社会学的角度对艺术发展的外部规律作粗线条的描述。到清代中叶,叶燮曾一反“(?)正(?)变”的传统观念,提出“时变而诗因之... 刘熙载以前的中国古典美学,于艺术发展多依违于汉儒“正变”之肤说,主要注意力放在风俗兴衰和政教得失上,满足于社会学的角度对艺术发展的外部规律作粗线条的描述。到清代中叶,叶燮曾一反“(?)正(?)变”的传统观念,提出“时变而诗因之”的主张,认为“时变而失正,诗变而仍不失其正”(《(?)诗》内篇)。但叶燮之论仍局限于单一的社会学角度,而且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文概》 艺术发展 人深致 《风》 《骚》 《雅 太史公 文学艺术 《离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