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甘宁边区建构黄河文化形象的历史实践与时代价值
1
作者 杨琳 王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着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陕甘宁边区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既是保卫边区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抗战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和象征,在陕甘宁边区...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着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陕甘宁边区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既是保卫边区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抗战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和象征,在陕甘宁边区历史、文化和精神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的构建为研究对象,着眼于黄河与陕甘宁边区紧密的历史地理联系,尝试回到历史现场,挖掘黄河文化建构的历史表述、艺术叙事以及相关文艺作品,探讨黄河故事的价值与意义,尝试从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建构的历史实践出发,为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黄河文化 形象建构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与“三民主义”
2
作者 史永丽 《政法论丛》 CSSCI 2012年第1期64-73,共10页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与国民党法统保持一致而制定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它以三民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国民党政权妄图通过...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与国民党法统保持一致而制定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它以三民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国民党政权妄图通过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建立一党专制的政权。为争取自身的独立合法地位,中共提出符合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才是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的制定、公布、实施和废止的过程是中共对三民主义理论的认真研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共的三民主义理论不仅对根据地时期的法制建设意义深远,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抗战时期 施政纲领 三民主义 根据地法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仪式变迁与文化改造——以定边县卜掌村为例
3
作者 孙云 冯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定边县卜掌村作为延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率先开展文化改造的模范村,相关仪式的展演与变迁浓缩了边区乡村文化在传统“乡俗”基础上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过渡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仪式对文化象征意义的传递功能不可忽视。以卜掌村为... 定边县卜掌村作为延安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率先开展文化改造的模范村,相关仪式的展演与变迁浓缩了边区乡村文化在传统“乡俗”基础上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过渡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仪式对文化象征意义的传递功能不可忽视。以卜掌村为典型,仪式的运用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转变乡村民众文化观念的有效方式,为中共在边区乡村塑造价值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力。卜掌村仪式变迁的历史叙事及仪式的价值观传递功能为中共的乡村文化改造工作做出了特有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乡村文化改造 仪式 卜掌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烽火岁月中的自救图强
4
作者 古仁尚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83,共2页
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经济建设实践。陕甘宁边区的军民积极采取开荒种植、发展工业和手工业等多种措施,展开生产自救,不仅成功突破经济困境,实现自给自足,为抗战胜利奠定了... 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经济建设实践。陕甘宁边区的军民积极采取开荒种植、发展工业和手工业等多种措施,展开生产自救,不仅成功突破经济困境,实现自给自足,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在新时代,重新审视大生产运动的经验,汲取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对于当代中国应对复杂国际局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5
作者 孙景珊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2,共9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动员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抗击。陕甘宁边区作为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长期受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民间不良习俗的影响,不利于边区民众的抗战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打破这一困局,中国共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动员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抗击。陕甘宁边区作为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长期受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民间不良习俗的影响,不利于边区民众的抗战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打破这一困局,中国共产党以唤醒、动员、组织民众参与抗战为根本目标,在边区系统而深入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推动组织化运作、创新教育的内容等途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民众参与度,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运行机理与现实启示
6
作者 秦思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年第6期137-139,共3页
陕甘宁边区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治理实践,给边区农村带来了巨大活力,为新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考察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运行机理,不仅能更清楚地认识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具体实践,还为当下开展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有... 陕甘宁边区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治理实践,给边区农村带来了巨大活力,为新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考察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运行机理,不仅能更清楚地认识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具体实践,还为当下开展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 陕甘宁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纪念仪式与情感动员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莉莉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5,共9页
中国共产党既是立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型政党,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感型政党。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纪念仪式的情感动员功能,通过党政群体、劳动群众、士兵群体、知识群体等参与主体的情感互动生成团... 中国共产党既是立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型政党,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感型政党。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高度重视纪念仪式的情感动员功能,通过党政群体、劳动群众、士兵群体、知识群体等参与主体的情感互动生成团结抗战的集体力量,通过仪式筹备、操演过程和效果巩固等精心设计的仪式流程激发团结抗战的共同体意识,通过时间、空间、声音、器物等象征符号唤醒团结抗战的持久情感。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仪式中的情感动员有效推动了边区广大军民投身抗日报国的伟大事业,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纪念仪式 情感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课程话语的诞生——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课程改革
8
作者 刘正伟 水鑫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4,共13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课程改革,创造性地建构了承载着红色文化的革命课程话语,其形成经历了全民族抗战的国防课程、提高质量的正规化课程、联系实际的本土化课程、转向文化知识的新型正规化课程四个历史阶段。革命课程话语的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课程改革,创造性地建构了承载着红色文化的革命课程话语,其形成经历了全民族抗战的国防课程、提高质量的正规化课程、联系实际的本土化课程、转向文化知识的新型正规化课程四个历史阶段。革命课程话语的知识谱系与内涵集中地反映在政治、国文、历史三科之中,表现出贯穿唯物主义精神,促进语言文字大众化,以人民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等价值取向。革命课程话语的文化实践与价值意蕴体现在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发扬人的主体自觉性;推动民族解放与独立,形成民族认同;造就民族国家共同体,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承载红色文化,形成革命的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本土化的中国课程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革命文化 课程话语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的调整(1940—1942)
9
作者 李国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61,共16页
从1940年酝酿到1941年11月召开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在法律上完成第一次重大调整,边区、县参议会大幅度扩增权力,确实承担起立法、议政、监督同级政府的职能。同时,边区实行“三三制”,吸收... 从1940年酝酿到1941年11月召开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制度在法律上完成第一次重大调整,边区、县参议会大幅度扩增权力,确实承担起立法、议政、监督同级政府的职能。同时,边区实行“三三制”,吸收大量党外人士进入各级参议会,扩大民主的基础。但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边区参议会扩权自有限度,实践中也呈现复杂而矛盾的样态。1942年底,边区参议会制度开启新一轮调整乃至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参议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 “三三制” 议行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松然 高建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49,共8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探索,又是政府、社会与群众多元主体团结合作的乡村建设之举,更是共产党与基层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范式,全方位呈现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新样态。基于既有学术研究的相关概念内涵,建构“场域-价...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探索,又是政府、社会与群众多元主体团结合作的乡村建设之举,更是共产党与基层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范式,全方位呈现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新样态。基于既有学术研究的相关概念内涵,建构“场域-价值-利益”三重维度,分析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治理实践境遇。研究发现,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多元互动已呈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应体现乡村社会特殊历史演进中所蕴含的现代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场域共生”扩展多元主体参与渠道,“价值共同”增强地域发展情感认同,“利益共享”激活乡村内部经济活力,以此观照当今社会乡村治理发展及共同体建设的新形态及面临的新难题,更好地探寻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乡村治理共同体 建构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农业统一累进税的试行与成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昕冉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为应对皖南事变后愈加严峻的财政问题,陕甘宁边区创造性地提出了救国公粮的概念,但在实际征收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负担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出现。所以在1943年之后,陕甘宁边区学习晋察冀根据地的经验,逐渐以统一累进税代... 为应对皖南事变后愈加严峻的财政问题,陕甘宁边区创造性地提出了救国公粮的概念,但在实际征收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负担不平衡、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出现。所以在1943年之后,陕甘宁边区学习晋察冀根据地的经验,逐渐以统一累进税代替救国公粮,实行更加完备的土地清丈、确定税负和民主评议,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使人民负担更加公平合理。另外,大规模的土地调查也促使中国共产党的行政力量深入到乡村基层,为实施大规模的民众动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农业统一累进税 民众动员 合理负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弘扬劳动精神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心 张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64-67,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和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激发了广大军民“自己动手”的劳动热忱,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形成了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支持;孕育了带有鲜明劳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和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激发了广大军民“自己动手”的劳动热忱,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形成了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支持;孕育了带有鲜明劳动底色的精神财富,丰富了边区精神文化生活。这些实效得益于党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劳动英雄引领带头作用、着力推进劳动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规范化发展和采用“大文章+小故事”的方式大力宣传劳模事迹。在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要借鉴陕甘宁边区的有效做法,牢固树立正确劳动观、充分发挥劳模带头作用、持续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打造“网上+网下”宣传矩阵讲好劳动故事、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劳动精神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发展,为新征程扬帆起航凝聚更多劳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中国共产党 劳动精神 历史考察 当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因应
13
作者 王飞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是边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发展壮大边区财政金融、支援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因过度强调分散经营,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一度呈现盲目自流发展状态。经过强化统一领导、提升员工素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是边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发展壮大边区财政金融、支援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但因过度强调分散经营,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一度呈现盲目自流发展状态。经过强化统一领导、提升员工素质、减少投资、健全管理制度等改革后,边区公营商业实现了由盲目到自觉、被动到主动、自流到集中的转变,呈现出统一领导、有序发展的良好状态。边区公营商业的有序发展,使其有效承担起保障供给、调剂有无、组织工业原料、推销工业产品、积累财政资金等职责,在经济上打破了敌人的封锁,有效保障了物资供给。边区公营商业在平抑边区物价、稳定商贸市场等方面亦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抗战时期边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营商业 陕甘宁边区 调查 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看陕甘宁边区银行农业贷款的历史经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苗苗 《村委主任》 2024年第1期231-233,共3页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曾经是党中央的金融中心。当时延安的内外环境非常恶劣,为了打破“基本靠天吃饭”“糠菜半年粮”的生存现状和敌人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银行针对以农业为主的边区经济,创立和发展了农业贷款,创造了许多农贷工...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曾经是党中央的金融中心。当时延安的内外环境非常恶劣,为了打破“基本靠天吃饭”“糠菜半年粮”的生存现状和敌人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银行针对以农业为主的边区经济,创立和发展了农业贷款,创造了许多农贷工作的好方法,促进了边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为边区的自给自足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陕甘宁边区银行农贷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银行 农业贷款 农业生产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间音乐创作与乡村文化建设——以陕北秧歌剧的创作为中心
15
作者 何至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146,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间音乐、艺术创作与乡村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探寻音乐创作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以及民间音乐与新音乐创作对接交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秧歌剧这种颇具浓郁中国气派和...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间音乐、艺术创作与乡村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探寻音乐创作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以及民间音乐与新音乐创作对接交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秧歌剧这种颇具浓郁中国气派和鲜明乡土地域特征的民间艺术样式,正是陕甘宁边区表演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成功实践。探讨陕甘宁边区秧歌剧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价值,不但可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秧歌剧对陕甘宁边区乡村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更能透过其具体艺术实践,思考当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秧歌剧 农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县长的群体结构与施政要务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102,共9页
陕甘宁边区县长作为大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干部群体,他们的产生与任用,群体结构与施政要务,工作方式与工作作风,都呈现出浓郁的延安气息和时代特征。县长虽都经历过革命斗争的洗礼,是在与反动势力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重要干部群体,但他们多... 陕甘宁边区县长作为大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干部群体,他们的产生与任用,群体结构与施政要务,工作方式与工作作风,都呈现出浓郁的延安气息和时代特征。县长虽都经历过革命斗争的洗礼,是在与反动势力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重要干部群体,但他们多半都是农民出身的年轻人。他们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决议和指示,更要领导和开展县域社会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处理复杂多变的统战工作和军事斗争。边区县长的这些特征,不仅契合了战时环境与根据地的实际情状,而且也反映着中共干部政策的独特理念。不过,特定时代下的边区县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着一些传统烙印和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县长 县政建设 基层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村民公约在当代乡村治理中的价值转化
17
作者 樊甜甜 《村委主任》 2024年第4期8-10,共3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边区政府的号召和组织下整治农村,改造村民公约。文章以《解放日报》为中心考察,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陕甘宁边区改造后的村民公约具有重预防轻处罚的特点,其内容上突出生产和抗战的主题,以边区政府的权威、民俗...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边区政府的号召和组织下整治农村,改造村民公约。文章以《解放日报》为中心考察,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陕甘宁边区改造后的村民公约具有重预防轻处罚的特点,其内容上突出生产和抗战的主题,以边区政府的权威、民俗惯例和有声望的长者相配合发挥效力。时过境迁,陕甘宁边区改造村民公约所包含的乡治价值理念仍然具有持久生命力,陕甘宁边区村民公约中包含引领乡风文明、促进经济振兴、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作用对于重塑当代乡规民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村民公约 乡规民约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陕甘宁边区婚俗改革与妇女地位的转变 被引量:8
18
作者 岳珑 秦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79-83,共5页
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进入边区,使边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边区政府制定了一些新的法规,尤其是有关婚姻方面的规定。自由、文明、平等的婚... 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进入边区,使边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边区政府制定了一些新的法规,尤其是有关婚姻方面的规定。自由、文明、平等的婚姻观念逐步为边区人民所接受,人们摈弃了旧式的封建婚姻习俗,建立了新的、平等的男女婚姻关系。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风俗的改变为新中国婚姻法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婚姻观念 《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 婚俗改革 妇女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红色体育文化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朱元利 马红娟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9-142,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陕甘宁边区红色体育文化的思想、特征、精神与价值。主要结论:边区领导重视体育,任务除抗战外,回归健康本源;体育为抗战服务,形式创新,全民参与;红色体育文化体现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友爱、自由平等,以民...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陕甘宁边区红色体育文化的思想、特征、精神与价值。主要结论:边区领导重视体育,任务除抗战外,回归健康本源;体育为抗战服务,形式创新,全民参与;红色体育文化体现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友爱、自由平等,以民为本、健康快乐的精神;增强了抗战实力,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为边区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体育文化 陕甘宁边区 红色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时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模运动 被引量:14
20
作者 岳谦厚 刘威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92,共10页
典型人物英雄化或先进化是中共的一项重要政治仪式。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劳动英模运动,创造和发现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英模群体。该项活动既是中共在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基本内容,又是... 典型人物英雄化或先进化是中共的一项重要政治仪式。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劳动英模运动,创造和发现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英模群体。该项活动既是中共在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基本内容,又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新型组织形式。奖励劳动英模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之在群众中发生作用,组织起一个群众性运动,以达到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促进各项建设事业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劳动英模 劳动英模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