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闲情赋》之评价种种──兼说萧统在《陶集序》与《文选》中之不同价值取向 被引量:7
1
作者 力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10-14,共5页
萧统与钱钟书对《闲情赋》的评价最得其实。苏轼批评昭明是因误解陶赋之“强生事”;现当代部分学人说《闲情赋》大胆敢于反礼教,是拔高真在文学思想史上之地位,为全集”缩小’眼界之故。另通过对昭明在《陶渊明集序》中高度评价陶渊... 萧统与钱钟书对《闲情赋》的评价最得其实。苏轼批评昭明是因误解陶赋之“强生事”;现当代部分学人说《闲情赋》大胆敢于反礼教,是拔高真在文学思想史上之地位,为全集”缩小’眼界之故。另通过对昭明在《陶渊明集序》中高度评价陶渊明其人其文,而《文选》仅录陶作寥寥数篇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辨,指出:此非如国内外某些学人所说的是因明之矛盾,而是其采取道德(功用)与审美分殊之价值取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情赋》 《陶渊明集序》 《文选》 评价 价值取向 文学研究 萧统 钱钟书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渊明《闲情赋》的题材取向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宗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1,共5页
《闲情赋》的题材主要来自陶渊明多难的个人生活,并由此取证于自西汉到魏晋的辞赋体文学题材取向的变化,且就前人对《闲情赋》的评述,提出简要的再评论。
关键词 题材 生活 取向 陶渊明 《闲情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生思辨的形象写真——陶潜《闲情赋》新探
3
作者 范炯 《中州学刊》 1987年第3期83-86,114,共5页
《闲情赋》是陶集中的特出之作,素有“艳赋”之称。因其立旨隐晦,问世千余年来,颇费猜寻,多有异说。本文意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博采众说,贡其一得之愚。 《闲情赋》研究概况 一、历代说法 通常论战,苦于作者无言,《闲情》则不然。赋前... 《闲情赋》是陶集中的特出之作,素有“艳赋”之称。因其立旨隐晦,问世千余年来,颇费猜寻,多有异说。本文意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博采众说,贡其一得之愚。 《闲情赋》研究概况 一、历代说法 通常论战,苦于作者无言,《闲情》则不然。赋前小序明说为“奕代继作”,“闲”乃“闲正”之意,即所谓“检束制约”。本意似在免却闲言。岂料梁萧统评曰:“白壁微瑕,唯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陶渊明集序》)否定矛头直指陶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情赋》 陶潜 十愿 写真 兴寄说 《陶渊明集序》 钟优民 作品 任真自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闲邪”、“闲适”与“闲情”——诗赋闲语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向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33-138,共6页
中国诗(赋)的某些常见主题和习惯用语往往表达了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思维感觉方式,我们称之为文化的关键词。对这些关键词的阐释,我们认为是一种比较切实的文化批评。如本文所谓诗赋闲语:“闲邪”从人的情欲观念方面联系起整个传... 中国诗(赋)的某些常见主题和习惯用语往往表达了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思维感觉方式,我们称之为文化的关键词。对这些关键词的阐释,我们认为是一种比较切实的文化批评。如本文所谓诗赋闲语:“闲邪”从人的情欲观念方面联系起整个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闲适”表现着传统文人对于中国封建文化的一种适应或回应,无论是就其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方面而言,这种回应都以个人的方式参与着传统的文化构建;“闲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阐释 传统文化 《闲情赋》 日常生活 理学诗 文化功用 社会阶层 《玉台新咏》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禹的辞赋观和辞赋创作
5
作者 王延梯 肖培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4-70,共7页
王禹的辞赋观带有鲜明的复古倾向,强调继承“赋本乎诗”的传统,重视辞赋的讽谕功能,推崇唐代“贞元、长庆时风格”。在这种辞赋观的指导下,王禹的辞赋不仅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贴近政治生活,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而且在... 王禹的辞赋观带有鲜明的复古倾向,强调继承“赋本乎诗”的传统,重视辞赋的讽谕功能,推崇唐代“贞元、长庆时风格”。在这种辞赋观的指导下,王禹的辞赋不仅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贴近政治生活,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多有创新:风格清新素雅,有明显的议论化倾向。善用散文句式,语言灵活流动,表达方式富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 黄老之术 议论化 王禹 柳宗元 《闲情赋》 表达方式 散文句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陶渊明的辞赋
6
作者 陈平 《高校教育管理》 1986年第3期79-81,56,共4页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无疑是由其不朽的诗篇来奠定的。人们研究陶渊明大都侧重于对他诗歌的论述,而对其为数不多的几篇辞赋,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陶渊明的辞赋不仅是他全部作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更有其...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无疑是由其不朽的诗篇来奠定的。人们研究陶渊明大都侧重于对他诗歌的论述,而对其为数不多的几篇辞赋,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陶渊明的辞赋不仅是他全部作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更有其它作品不能替代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闲情赋》 作品 感士不遇 《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辞》 抚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剑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8-72,106,共6页
中古时期,萧统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写下了最有价值的一页。他评陶为人、为文有理想化、完美化的倾向。他主编的《文选》是后人接受陶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途径。萧统之所以能接受陶。
关键词 《陶渊明集序》 陶潜 《文选》 《闲情赋》 昭明太子 中古时期 《颜氏家训·文章》 接受史 《老子》 饮酒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象式结论的可疑
8
作者 伍立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印象式 《管锥编》 《闲情赋》 川剧文学 浪漫主义 特殊技法 陶渊明 钱钟书 文学性 张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跌荡昭章,独起众类”──论陶渊明的散文
9
作者 李殿玮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6-69,共4页
关键词 陶渊明 散文创作 散文发展史 《归去来兮辞》 《闲情赋》 劳动人民 《桃花源记》 统治阶级 自然景物 《五柳先生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剧与汉文学巧合举隅
10
作者 黄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S1期109-109,共1页
文学贵匠心独运,而忌陈陈相因。古云:“若无新变,不能代雄”,那是有道理的。但在脍炙人口的中外名著中,偶尔也有不谋而合的。它们之间,找不到直接影响的明证,只是由于主观或客观有某些相似处,因而出现了局部意象、情节的巧合。例如,莎... 文学贵匠心独运,而忌陈陈相因。古云:“若无新变,不能代雄”,那是有道理的。但在脍炙人口的中外名著中,偶尔也有不谋而合的。它们之间,找不到直接影响的明证,只是由于主观或客观有某些相似处,因而出现了局部意象、情节的巧合。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罗密欧潜入凯普莱特家的花园,窥见意中人的倩影时,不禁想入非非:“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来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这和陶渊明的《闲情赋》中“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对照,虽有手戴、足践之别,但他们希望自己“物化”,以亲香泽,却是相同的。后来,朱丽叶发现意中人冒险潜来,顿时惊喜交集:“你怎么会到这儿来,为什么到这儿来?花园的墙这么高,是不容易爬上来的;要是我家里的人瞧见你在这儿,他们一定不让你活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汉文学 意中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 香泽 《闲情赋》 纤手 花园 相似处 相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士胸中别有春——陶渊明人格力量探微
11
作者 吴华渊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4期20-25,共6页
陶潜,中国诗艺之一代宗师,人格风范之一代楷模。然千百年来,云遮雾翳,难睹真容。我们应该在对民族的深层意识、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承传与变异的挖掘探讨中,正确评估其人、其诗文,让其流光溢彩,更放光芒。本文试图从陶潜的人格力量... 陶潜,中国诗艺之一代宗师,人格风范之一代楷模。然千百年来,云遮雾翳,难睹真容。我们应该在对民族的深层意识、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承传与变异的挖掘探讨中,正确评估其人、其诗文,让其流光溢彩,更放光芒。本文试图从陶潜的人格力量入手探讨陶风的形式及其存的意义,以期对解开陶潜诗文之所以具有不朽魅力之谜有所裨益。 魏晋之际。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前人多有阐述。但在此一美学思想呈辐射式的空前急遽发展的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精神界之变动,这就是出现了中国中古时代的一个文化冲积层。揭开这一文化冲积层,始能窥见形成意识觉醒激流的内在因素,显示陶潜人格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潜 人格力量 陶渊明 自我人格 宇宙人生 冲积层 魏晋 解放意识 平等观念 《闲情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会弹琴吗?
12
作者 潘志国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3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弹琴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闲情赋》 祭文 中学 语文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