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空间中讲述故事——重读《长恨歌》兼论1990年代日常生活美学
1
作者 行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1,共8页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反映的审美转型、价值取向,以及所存在的缺陷,代表了1990年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从“空间”的角度重读《长恨歌》,并着重阐释小说中主人公王琦瑶的生命空间...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是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反映的审美转型、价值取向,以及所存在的缺陷,代表了1990年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从“空间”的角度重读《长恨歌》,并着重阐释小说中主人公王琦瑶的生命空间、作为时代象征的上海城市空间以及小说所呈现的文本空间三个方面,重新发掘这一经典作品的当下价值。此外,本文还将《长恨歌》与王安忆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考工记》作对比分析,以此揭示1990年代日常生活美学的特征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长恨歌》 《考工记》 1990年代 日常生活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被引量:21
2
作者 胡可先 文艳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66-71,共6页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唐玄宗 杨贵妃 风情 爱情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 被引量:6
3
作者 邓乔彬 高翠元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1,共5页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共同臻于艺术妙境的创作状态。在体裁艺术上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长恨传》 体裁艺术 共同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长恨歌》到《长生殿》 被引量:10
4
作者 谢柏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76-80,共5页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新旧《唐书》,从白朴的《梧桐雨》到同类曲本,从洪?的《长生殿》到相关名剧,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欢录,终于成为于史有据但又浪漫永恒的中国第一爱情范式。
关键词 《长恨歌》 《长生殿》 洪昇 李杨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感指归 被引量:9
5
作者 彭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弥漫着对悲剧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通过臣妾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抒写,诗人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居易 《长恨歌》 感伤 诗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恨歌》的归异平衡与汉学家的上海想象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振武 杨赫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92,共12页
美国汉学家白睿文和陈毓贤合作翻译的《长恨歌》秉承对"他者"再现的宗旨,成功展现了王安忆小说的精微与宏达,展现了上海文学的力与美。面对广大英语读者,两位汉学家对源语文本审读细致且拿捏精准,既不游离源语,又不机械愚忠... 美国汉学家白睿文和陈毓贤合作翻译的《长恨歌》秉承对"他者"再现的宗旨,成功展现了王安忆小说的精微与宏达,展现了上海文学的力与美。面对广大英语读者,两位汉学家对源语文本审读细致且拿捏精准,既不游离源语,又不机械愚忠。虽然偶见瑕疵与不足,但总体来说其异化的翻译策略巧妙地还原和重现了原作中的上海元素,其归化的移译办法达到了生动传神地讲述上海故事的文本旨归。异化与归化的完美结合和巧妙平衡,是《长恨歌》在英语世界站稳脚跟的堂奥,也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正确门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白睿文 汉学家 上海元素 归异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中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57,共5页
一般认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 一般认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提供相应的位置,因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并无第三个方面。因此感伤诗的分类,不可能采用与讽谕诗、闲适诗相同的内容依据。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实际上使用了三种标准,是三次分类的结果,把这一分类结果进行直接并列,而不是分层次表述,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按照白居易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无归类不当问题,但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由于不是以表达特定内容或主题为依据,所以既不能作为表达爱情主题的证据,也并不影响它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政治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诗 分类标准 《长恨歌》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讽·童话·赘聚——重读《长恨歌》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怡微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4-99,共6页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自1995年于《钟山》杂志连载以来,迄今已有23年.在二十余年中,小说文本经历了成为一部文学经典的必要过程,经历了被社会不断地接受与确认的文化熟知化(cultural familiarization)过程.到如今,《长恨歌》不...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自1995年于《钟山》杂志连载以来,迄今已有23年.在二十余年中,小说文本经历了成为一部文学经典的必要过程,经历了被社会不断地接受与确认的文化熟知化(cultural familiarization)过程.到如今,《长恨歌》不仅成为了王安忆传播最广的作品,并且成为了被符号化的“海派文学”代表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重读 童话 反讽 “海派文学” 《钟山》 长篇小说 文学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明皇幸蜀图”与白居易《长恨歌》 被引量:4
9
作者 衣若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46,共7页
"明皇幸蜀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青绿山水画,本订名为"宋人关山行旅图"。1950年代以后,学者陆续研究认为此图描绘的峻岭栈道、出行人马,可能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蜀的情景。"明皇幸蜀"为重大历史事件... "明皇幸蜀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青绿山水画,本订名为"宋人关山行旅图"。1950年代以后,学者陆续研究认为此图描绘的峻岭栈道、出行人马,可能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蜀的情景。"明皇幸蜀"为重大历史事件,不过历代著录的绘画目录却罕见其作品。然追索史料,探究其原因可知:宋人对于白居易《长恨歌》有负面评价,并且认为"明皇幸蜀"为国祚不幸之征兆,于是鲜少图绘相关题材的画作。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明皇幸蜀图"并不以《长恨歌》为创作依据,仍颇具参考价值,可藉以理解日本大和文华馆和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的同类行旅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皇幸蜀图 白居易 《长恨歌》 故宫博物院 摘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恨歌哭为湘灵——白居易《长恨歌》抒情客体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白居易《长恨歌》有三种主题之争 ,诗人经历及诗作的抒情导向说明 ,其主题应为爱情说 ,但并不完全是李杨之爱 ,而是有诗人爱恋至深的湘灵的影子 ,依据是 :其一为与湘灵之恋是诗人该类生活的主体情感 ;其二为“歌”
关键词 白居易 诗人 《长恨歌》 抒情客体 湘灵 李杨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中的器物形象及其审美价值——重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玉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8,共8页
王安忆是一位特别重视器物描写的作家,在《长恨歌》这部小说中,涉及的器物数量不下20种,大致可分为衣物、食品、用具三大类,有的贯穿全文,有的只在某一个阶段出现。很显然,文本中的这些器物不只是被人使用的简单物件,还被作者赋予了某... 王安忆是一位特别重视器物描写的作家,在《长恨歌》这部小说中,涉及的器物数量不下20种,大致可分为衣物、食品、用具三大类,有的贯穿全文,有的只在某一个阶段出现。很显然,文本中的这些器物不只是被人使用的简单物件,还被作者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但是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此给予任何关注。本论文拟从"器物"进入《长恨歌》,重点选择"金条"、"服装"、"家居"作为个案,尝试着从细微处打开一条通向文本深处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长恨歌》 器物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汉代唐”与《长恨歌》的命意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子广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7-83,共7页
“以汉代唐”与《长恨歌》的命意○李子广“以汉代唐”是唐诗中习见的文化现象,它往往作为常识被许多选本注家揭出而不待详言。然而也正是囿于常识范围之内所导致的对它的学术轻视(或忽视),使得我们迄今未见有人对这一文化现象作擘... “以汉代唐”与《长恨歌》的命意○李子广“以汉代唐”是唐诗中习见的文化现象,它往往作为常识被许多选本注家揭出而不待详言。然而也正是囿于常识范围之内所导致的对它的学术轻视(或忽视),使得我们迄今未见有人对这一文化现象作擘分肌理的研讨,并因而影响到对某些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长恨传》 程千帆 居易 《燕行》 王昌龄 《红楼梦》 陈寅恪 文化现象 讽谕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长恨歌》的怀旧情结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明鹃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9-91,98,共4页
本文从怀旧与时间、怀旧心理、女性化的怀旧、真假怀旧以及怀旧的幻灭几个方面 ,对《长恨歌》进行了考察、分析。笔者认为 ,作为一部怀旧文本 ,《长恨歌》的经典性是不容置疑的。可以说 ,《长恨歌》是一曲繁华旧上海的挽歌 ,是一部对四... 本文从怀旧与时间、怀旧心理、女性化的怀旧、真假怀旧以及怀旧的幻灭几个方面 ,对《长恨歌》进行了考察、分析。笔者认为 ,作为一部怀旧文本 ,《长恨歌》的经典性是不容置疑的。可以说 ,《长恨歌》是一曲繁华旧上海的挽歌 ,是一部对四十年来上海由沉潜趋于浮躁、由精致滑向粗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怀旧情结 时间 怀旧心理 女性化怀旧 上海 王安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域理论视域下王安忆《长恨歌》上海书写的英译传播探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岑群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8-62,共15页
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基于该理论三大基本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首先探析文学场域内王安忆上海书写的惯习形成及其场域资本的积累,然后重点论述其代表作《长恨歌》的英译者白睿文翻译场域内的惯习形成和资... 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基于该理论三大基本概念——场域、惯习和资本,首先探析文学场域内王安忆上海书写的惯习形成及其场域资本的积累,然后重点论述其代表作《长恨歌》的英译者白睿文翻译场域内的惯习形成和资本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长恨歌》的翻译、出版和传播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长恨歌》上海书写的翻译、出版和传播过程始终伴随着场域参与者如译者、作者、学者、书评家、出版社之间场域利益的争斗和协调;其次,在此过程中译者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基于自身惯习和资本,坚持原著精神,运用异化翻译策略,执着地在译文中表现上海地域文化,同时拒绝市场的媚俗,最终成就了原文本中上海书写的成功翻译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理论 《长恨歌》 上海书写 白睿文 英译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长恨歌》创作中的盩厔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海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5-198,共4页
元和初年,白居易因科考策论"切直"被贬为盩厔县尉,仕途受挫,引发了他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创作思想发生了变化,兼之盩厔人文地理环境、民间悲悯情怀以及文人交游群体的影响,使白居易写出了感伤叹情的《长恨歌》。
关键词 《长恨歌》 白居易 益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情节结构看《长恨歌》的主题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安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03-107,共5页
情节结构的安排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长恨歌》的情节结构表明,李、杨身为帝、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如同常人一样的爱情。这首长诗既有对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又有对他们不能善终的爱情悲剧的浩叹。
关键词 《长恨歌》 情节结构 表现主题 爱情悲剧 长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曲城市民俗风情之歌——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被引量:2
17
作者 聂小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3,共2页
上海是一个不断诞生传奇故事的城市,王安忆的《长恨歌》却透过繁华与声色的表象,对上海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的刻画,抓住了弄堂和小姐两大最具上海文化特色的意象进行开掘,以个人立场构建起一个都市民间世界,并用诗化的语言勾画了一个具... 上海是一个不断诞生传奇故事的城市,王安忆的《长恨歌》却透过繁华与声色的表象,对上海的民俗风情进行深入的刻画,抓住了弄堂和小姐两大最具上海文化特色的意象进行开掘,以个人立场构建起一个都市民间世界,并用诗化的语言勾画了一个具有民间色彩的女性化的城市,撰写出了与众不同的上海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王安忆 《长恨歌》 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登沉浮和平常人的城市稗史——重读王安忆《长恨歌》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婧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8,共10页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以下简称《上海摩登》)~((1))以外滩建筑、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等为城市地标"重绘上海"。王安忆则将弄堂纳入上海摩登的城市地理版图,对李欧梵的"重绘上...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以下简称《上海摩登》)~((1))以外滩建筑、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等为城市地标"重绘上海"。王安忆则将弄堂纳入上海摩登的城市地理版图,对李欧梵的"重绘上海"进行"再重绘"。张真、叶文心、卢汉超和边玲玲等人的上海近现代都市文化研究成果,~((2))为王安忆的"再重绘"提供了学理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王安忆 上海摩登 李欧梵 文心 城市地标 边玲玲 《上海摩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传奇”的变异与“新神话”的危机——重读《长恨歌》 被引量:1
19
作者 房伟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1期25-31,共7页
《长恨歌》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以“都市”核心意象表征现代性的代表之作。在此之前,大多数有分量的长篇小说都是乡土或家族题材,如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或是类型思潮的代表,如改革小说... 《长恨歌》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以“都市”核心意象表征现代性的代表之作。在此之前,大多数有分量的长篇小说都是乡土或家族题材,如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或是类型思潮的代表,如改革小说代表作之一,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废都》以颓废都市写中国的现代转型,但仍有很强的古典文学味道。只有到了《长恨歌》,“都市”才真正拥有了民族国家叙事意义上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90年代长篇小说 新神话 重读 《平凡的世界》 《沉重的翅膀》 危机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对《长恨歌》的阐释与延伸 被引量:1
20
作者 黎爱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1-113,共3页
《长恨歌》与《杨贵妃秘史》虽然都是创作,都以史实为基点、为素材,创造了特殊条件下,两个真挚相爱、至死不渝的纯情者形象。但两者相较,在内容方面《杨贵妃秘史》比《长恨歌》更为丰富,情节更为曲折感人。而在史料的选用方面《杨贵妃... 《长恨歌》与《杨贵妃秘史》虽然都是创作,都以史实为基点、为素材,创造了特殊条件下,两个真挚相爱、至死不渝的纯情者形象。但两者相较,在内容方面《杨贵妃秘史》比《长恨歌》更为丰富,情节更为曲折感人。而在史料的选用方面《杨贵妃秘史》不如《长恨歌》严谨,甚至随意改编现象非常严重。在塑造杨玉环形象方面《长恨歌》较为单薄,没能摆脱封建社会下女人的附庸地位;《杨贵妃秘史》则虚构了许多情节,使杨玉环的形象显得非常丰满,更为人性化,符合今人的价值观。虽然同为艺术作品,《长恨歌》秉承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杨贵妃秘史》则缺少文化意蕴,以"秘史"为噱头,以"雷雷更健康"的娱乐精神搏观众一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杨贵妃秘史》 《长恨歌》 阐释 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