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空间中讲述故事——重读《长恨歌》兼论1990年代日常生活美学 |
行超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
胡可先
文艳蓉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21
|
|
3
|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 |
邓乔彬
高翠元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4
|
从《长恨歌》到《长生殿》 |
谢柏梁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10
|
|
5
|
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感指归 |
彭红卫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9
|
|
6
|
《长恨歌》的归异平衡与汉学家的上海想象 |
朱振武
杨赫怡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7
|
白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
张中宇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8
|
反讽·童话·赘聚——重读《长恨歌》 |
张怡微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9
|
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明皇幸蜀图”与白居易《长恨歌》 |
衣若芬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0
|
长恨歌哭为湘灵——白居易《长恨歌》抒情客体论 |
张军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11
|
文学中的器物形象及其审美价值——重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
王玉屏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2
|
“以汉代唐”与《长恨歌》的命意 |
李子广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13
|
论《长恨歌》的怀旧情结 |
周明鹃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9
|
|
14
|
场域理论视域下王安忆《长恨歌》上海书写的英译传播探析 |
岑群霞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9 |
6
|
|
15
|
白居易《长恨歌》创作中的盩厔因素 |
徐海容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6
|
由情节结构看《长恨歌》的主题 |
朱安义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17
|
一曲城市民俗风情之歌——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
聂小雪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8
|
摩登沉浮和平常人的城市稗史——重读王安忆《长恨歌》 |
朱婧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9
|
“旧传奇”的变异与“新神话”的危机——重读《长恨歌》 |
房伟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1
|
|
20
|
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对《长恨歌》的阐释与延伸 |
黎爱群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