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载锂离子电池组冷却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1
作者 申江卫 于帅 +2 位作者 李希进 陈峥 夏雪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针对锂离子电池组存在散热不足和系统能耗高问题,利用Fluent软件分析了不同半圆弧形液冷板结构对电池组散热性能及流体域压降的影响。基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和压降这3个关键指标,设计了8组冷却结构,并选取结构2进一步对冷却液... 针对锂离子电池组存在散热不足和系统能耗高问题,利用Fluent软件分析了不同半圆弧形液冷板结构对电池组散热性能及流体域压降的影响。基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和压降这3个关键指标,设计了8组冷却结构,并选取结构2进一步对冷却液的入口流速、入口温度以及液冷板高度对电池组散热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一流向结构相比,双向流结构更有利于改善电池组的温度均衡性;调整进出口位置会改变冷却液的流动分布,进而影响电池组的散热性能;增加冷却液流速可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温差,但当流速超过0.3 m/s时,散热效果的提升将变得有限,且会增加系统能耗;降低冷却液温度能有效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但会增大电池组温度差异;增加液冷板高度有助于增强电池组的散热效果并改善温度均匀性。当冷却液流速为0.3 m/s,冷却液入口温度不低于25℃,液冷板高度不小于55 mm时,采用结构2冷却后的电池组最高温度为30.61℃,同时最大温差可控制在5℃以内,具有更好的温度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离子电池 冷却结构 热均衡性 Fluent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扰流结构的风冷型锂电池包热管理系统优化
2
作者 何闯 赵钦新 梁志远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7,共8页
基于常见新能源车结构设计了一种车载式风冷型锂电池包,利用有限元仿真对风冷型锂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入口空气流速2 m/s的条件下,顺排和叉排两种结构的最大温差分别为6.96℃和6.29℃,叉排结构下最大温差有所降低;增... 基于常见新能源车结构设计了一种车载式风冷型锂电池包,利用有限元仿真对风冷型锂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入口空气流速2 m/s的条件下,顺排和叉排两种结构的最大温差分别为6.96℃和6.29℃,叉排结构下最大温差有所降低;增加扰流板为空气流场创造扰流结构,最大温差为5.69℃,相比叉排结构最大温差降低了0.60℃;入口空气流速大于4 m/s时,最大温差低于5℃,满足锂电池最优放电效率;扰流板布置为对称结构时电池包具有最优的冷却性能,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明显低于其他排布方式;入口空气流速与电池包冷却性能呈正相关,入口空气流速达到6 m/s时达到最优冷却效果,此后继续增大入口空气流速冷却性能变化幅值减小。所设计的18650锂电池包在隔板间距为对称排布下具有最优的扰流冷却性能,控制入口空气流速大于4 m/s时可以使电池在最优放电效率下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扰流结构 热管理 入口空气流速 温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拓扑结构现况分析
3
作者 刘天宝 胡一龙 杨睿超 《时代汽车》 2025年第6期154-156,共3页
高效的电池均衡管理技术是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保障安全的关键。本文全面阐述了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拓扑结构的研究进程。深入解析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变压器式以及变换器式等均衡拓扑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分析各类拓扑结构的... 高效的电池均衡管理技术是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保障安全的关键。本文全面阐述了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拓扑结构的研究进程。深入解析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变压器式以及变换器式等均衡拓扑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分析各类拓扑结构的优劣及工况影响,并指出未来优化方向,为锂离子电池组均衡管理技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被动均衡 主动均衡 均衡拓扑结构 电池均衡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C纳米晶/掺氮多孔碳的结构调控及在锂硫电池中的性能优化
4
作者 张怿炜 胡仁宗 +3 位作者 欧阳柳章 刘军 杨黎春 朱敏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共6页
多硫化物(LiPSs)的穿梭效应和迟缓的氧化还原动力学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发展。鉴于此,本工作制备了一种负载于掺氮多孔碳(NPC)基体上的超细α-MoC纳米晶材料MoC/NPC,并通过调控碳源和钼源比例优化了碳对MoC纳米晶的限域作用。适当的Mo... 多硫化物(LiPSs)的穿梭效应和迟缓的氧化还原动力学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发展。鉴于此,本工作制备了一种负载于掺氮多孔碳(NPC)基体上的超细α-MoC纳米晶材料MoC/NPC,并通过调控碳源和钼源比例优化了碳对MoC纳米晶的限域作用。适当的MoC纳米晶尺寸和NPC含量的MoC/NPC对LiPSs具有最强的吸附作用并能够充分暴露亲硫反应活性位点,从而在有效抑制穿梭效应的同时加速Li2 S沉积形核的反应动力学。最优产物MoC/NPC-12(碳源与钼源的质量比为12)用作硫载体且负载量约1.2 mg·cm^(-2)时,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4C,634.4 mAh·g^(-1))、高放电比容量(0.2C,1203.9 mAh·g^(-1))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C倍率下循环400次的每圈容量衰减率仅为0.093%)。当硫负载量增加到3.8 mg·cm^(-2)时,MoC/NPC-12@S的初始放电面容量为4.7 mAh·cm^(-2)。本工作为锂硫电池催化剂载体材料的合理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碳化钼 掺氮多孔碳 结构优化 催化转化 多硫化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防爆盖结构设计
5
作者 汪红 《汽车维修技师》 2025年第4期124-126,共3页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源,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在锂电池的众多组成部分中,防爆盖结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电池在异常情况下的安全性,对于防止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爆炸等严重事故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综合考虑锂电池在各种工况下...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源,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在锂电池的众多组成部分中,防爆盖结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电池在异常情况下的安全性,对于防止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爆炸等严重事故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综合考虑锂电池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性、可靠性、结构强度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设计一种新型的锂电池防爆盖结构。通过优化设计,提高防爆盖的压力精准控制能力,增强其在压力释放过程中的防火、防喷溅性能,同时实现结构的轻量化和成本的有效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电池 防爆盖 结构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锂电池均衡拓扑结构研究综述
6
作者 刘睿 江艳 王海 《汽车文摘》 2025年第2期23-31,共9页
为了满足系统性能需求,锂离子电池在实际使用中通常需要成组使用,但不同电池单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性问题,如内阻、电压和自放电率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降低电池组的能量利用率、使用寿命,并可能危及电池系统的安全性,电池均衡技术是解决这... 为了满足系统性能需求,锂离子电池在实际使用中通常需要成组使用,但不同电池单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性问题,如内阻、电压和自放电率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降低电池组的能量利用率、使用寿命,并可能危及电池系统的安全性,电池均衡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深入分析了电池均衡原理,并详细综述了常见的电池均衡电路拓扑结构。对电池均衡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现有电池均衡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同时,研究了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在分析目前电池均衡技术存在的难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不一致性 均衡技术 均衡拓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静电纺丝构筑微/纳米结构隔膜与电极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从原理到应用
7
作者 李琪 黎平安 +4 位作者 刘泽通 张佳辉 张浩 余维来 胡先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35,共7页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热稳定性而备受青睐,成为从便携式电子产品到电动汽车等实际应用中的最佳电源。在这种背景下,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因可制造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独特纳米纤维材料而备受关注。尤其纤... 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热稳定性而备受青睐,成为从便携式电子产品到电动汽车等实际应用中的最佳电源。在这种背景下,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因可制造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独特纳米纤维材料而备受关注。尤其纤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较大的长径比和易表面改性的优点,近年来在锂离子电池领域被广泛研究。这篇综述全面总结了同轴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正极、负极和隔膜等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制备、实际应用和最新进展,并讨论了同轴静电纺纤维材料的纳米/微米结构决定其电化学性能的规律。此外,该综述分析了同轴静电纺丝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了未来拓展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同轴静电纺丝 微/纳结构材料 核-壳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泛雅平台探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锂电池结构与原理》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传鹏 李丽敏 《大学物理实验》 2023年第3期111-114,共4页
随着现代技术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因其创新的方法,移动学习引领着数字化和信息化学习的巨大改变,混合式教学也随之发展迅速。研究通过《锂电池原理与结构》课程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投入运行,搭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平台,将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技术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因其创新的方法,移动学习引领着数字化和信息化学习的巨大改变,混合式教学也随之发展迅速。研究通过《锂电池原理与结构》课程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投入运行,搭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平台,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丰富个性化的课程资源,进一步改进了教育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锂电池原理与结构》 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实施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核-壳结构的电化学-力学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苟蕾 杨哲祺 +3 位作者 余金花 樊小勇 李东林 李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21,共10页
利用有限元模拟技术构建了电化学-力学耦合的三维多物理场锂离子电池模型,进而获得了核-壳正极在放电过程中Li+浓度、应变和应力的分布与演变情况,并研究了放电结束时不同放电倍率、壳厚度和核粒径对应变和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中... 利用有限元模拟技术构建了电化学-力学耦合的三维多物理场锂离子电池模型,进而获得了核-壳正极在放电过程中Li+浓度、应变和应力的分布与演变情况,并研究了放电结束时不同放电倍率、壳厚度和核粒径对应变和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中心及核-壳界面处的应力在放电初期迅速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Li+扩散过程的进行,应力逐渐减小.另外,黏结剂和相邻颗粒对电极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减小放电速率和核粒径以及增加壳厚度能够降低电极中的应力.研究结果可为核-壳正极结构的设计与优化以及锂离子电池放电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核-壳结构 有限元 电化学 扩散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MOFs碳化材料的结构对锂硫电池正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翔宇 张秀玲 +2 位作者 杜依洋 马成乡 闫娟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5,160,共7页
利用硝酸钴和铁氰化钾在水溶液中沉淀反应以及ZIF-8在水溶液中的部分分解,分别制备了2种组成相近但结构不同的双金属有机框架前驱体Co-Fe precursor和ZCF precursor。经过多巴胺包覆,对2种产品在氩气气氛下退火获得碳化产物。将碳化产... 利用硝酸钴和铁氰化钾在水溶液中沉淀反应以及ZIF-8在水溶液中的部分分解,分别制备了2种组成相近但结构不同的双金属有机框架前驱体Co-Fe precursor和ZCF precursor。经过多巴胺包覆,对2种产品在氩气气氛下退火获得碳化产物。将碳化产物与纳米硫粉混合得到的碳/硫复合材料(E-CoFeCN@C/S、E-ZCF@C/S)分别作为正极,组装扣式锂硫电池并测试电化学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在组成相似的情况下,核壳结构碳载体(E-CoFeCN@C)与发散式结构碳载体(E-ZCF@C)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点:E-ZCF@C/S在循环伏安测试中表现出更小的极化以及更强的电流响应,在电化学阻抗测试中表现出更低的电荷转移阻抗,表明该材料有利于促进正极电荷传递过程,即加快电极反应动力学。E-ZCF@C/S在0.2C倍率下放电初始比容量为1211.3mAh/g,在2C倍率下放电初始比容量为794mAh/g,均优于E-CoFeCN@C/S。而核壳结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容量衰减方面,E-CoFeCN@C/S在0.2C倍率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平均衰减率为0.074%(E-ZCF@C/S为0.26%),在2C倍率下循环300次后平均衰减率为0.047%(E-ZCF@C/S为0.13%),说明核壳结构对活性物质的锚固作用明显而对电荷转移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MOFs 电池 材料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琼 许咏杰 +2 位作者 钟展雄 梁俊杰 李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共9页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好、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等优点,是目前主要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石墨,但石墨的低理论容量限制了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硅储量丰富,具有高理论容量和稳定工作电压...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好、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等优点,是目前主要的电化学储能设备。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石墨,但石墨的低理论容量限制了锂离子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硅储量丰富,具有高理论容量和稳定工作电压等特点,是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最有前景的负极材料。硅基负极存在体积膨胀效应大、首次库仑效率低、电导率低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等缺点,导致硅基负极循环稳定性较差,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通过具有良好稳定性和高电导率的碳修饰硅基负极制备硅碳负极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硅碳负极作为一种高理论容量的材料更有规模化商业前景。本文根据硅碳负极的结构设计,将近年来研究的硅/碳负极材料分为零维-纳米颗粒、一维-纳米线和纳米管、二维-层状结构和三维-微米级球体材料,并对不同结构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对比讨论。此外,本文还总结了现有硅/碳复合负极设计的进展和局限性,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工业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 复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中锗基负极材料的构建及改性研究
12
作者 苟清懿 廖华 +5 位作者 陈凤阳 曾瑞林 刘慧哲 杨妮 侯彦青 谢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共11页
锂离子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特点在便携式电子器件和电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锗基负极材料以高理论比容量(约为碳的4倍)、低嵌锂电位以及良好的导电性(约为硅的104倍)等优点成为当前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 锂离子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特点在便携式电子器件和电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锗基负极材料以高理论比容量(约为碳的4倍)、低嵌锂电位以及良好的导电性(约为硅的104倍)等优点成为当前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其合成与改性进行大量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的成功,然而锗基负极材料在循环稳定性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这主要因为锗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体积效应且界面不稳定。本文从低维度纳米化、多孔化、碳材料复合和合金化四种改性策略入手,介绍各类锗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形貌、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最后,讨论了锗基负极材料改性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基负极材料 离子电池 碳锗复合材料 纳米结构 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材料在锂电池及气敏材料以及催化中的晶面、结构、形貌效应
13
作者 杨娜 杜秋月 +4 位作者 杨淇 张海东 熊昆 龚海峰 宋钰婷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2,共5页
氧化铜(CuO)材料广泛应用于锂电池、气敏材料和催化等领域,是极具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但是对其构效关系的内在本质和作用机制仍然未达成统一认识,制约了新型CuO功能材料的研发。从晶面、微观结构和微观形貌这样不同尺度的视角分析了Cu... 氧化铜(CuO)材料广泛应用于锂电池、气敏材料和催化等领域,是极具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但是对其构效关系的内在本质和作用机制仍然未达成统一认识,制约了新型CuO功能材料的研发。从晶面、微观结构和微观形貌这样不同尺度的视角分析了CuO纳米材料在锂电池、气敏材料和催化中的构效关系,展望了其构效关系研究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电池 气敏材料 催化 晶面效应 结构效应 形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包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毒性产物分析及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添 孙杰 +3 位作者 李吉刚 卫寿平 陈静 张帆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3-4154,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三元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的毒性产物,并分析电池结构变化对电学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三元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使用寿命而广受欢迎。然而,电池热失控作为电动汽车安全的重大隐患...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三元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的毒性产物,并分析电池结构变化对电学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三元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使用寿命而广受欢迎。然而,电池热失控作为电动汽车安全的重大隐患,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首先通过火焰触发三元电池的热失控反应,并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行收集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的升高,电池热失控也越发剧烈,一旦开始热失控,极易引起周围电池的连锁反应。同时热失控过程中会产生包括一氧化碳(CO)、氟化氢(HF)、丙烯醛、丙烯腈以及含有苯环的有毒有害气体。其中,一氧化碳和其他一些高毒性的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毒性产物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热失控过程中电池结构的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先进表征手段,对热失控前后的电池材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热失控过程中,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会发生明显的热解和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高分子化合物,这些产物会进一步加剧电池的热失控,并导致电池结构的破坏。本研究不仅揭示了三元电池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的毒性产物及其危害,还深入分析了热失控过程中电池结构的变化。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电动汽车的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三元电池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材料 离子电池 热失控 产物分析 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隔热板对锂离子电池模组热蔓延阻隔效果研究
15
作者 李和雨 洪小波 +1 位作者 陈子涵 阮殿波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9-487,共9页
锂离子电池具有潜在热失控风险,单体热蔓延导致模组甚至整包起火燃烧,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当前阻碍电动汽车推广使用的棘手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多孔隔热板结构设计理念,利用孔内静止空气的低导热特性,作为单体间夹层以阻隔热... 锂离子电池具有潜在热失控风险,单体热蔓延导致模组甚至整包起火燃烧,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当前阻碍电动汽车推广使用的棘手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多孔隔热板结构设计理念,利用孔内静止空气的低导热特性,作为单体间夹层以阻隔热蔓延。首先,分析了多孔隔热板的两种热量传播途径:固体传热和气体传热,仿真研究了隔热板在不同厚度与不同孔面积占比下的热蔓延特性,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孔面积占比对热蔓延的延时效果。结果表明:相同厚度下,隔热板的孔面积占比越大,热失控阻隔效果越好;3mm厚、孔面积占比为42.12%的隔热板,热蔓延时间相比同厚度无孔隔热板可以延长51%;此外,多孔隔热板表现出较高的结构强度,在电池热失控发生鼓包时不易被压溃,阻止相邻单体直接接触传热。多孔隔热板取材容易、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为未来电池模组的结构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热失控蔓延 隔热板 多孔结构 孔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双螺旋结构流道液冷板数值优化
16
作者 张斌洋 任晓龙 +1 位作者 赵江铭 丁顺良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45-3555,共11页
液冷系统具有高热导率和高比热容,而液冷板在液冷系统中至关重要,液冷板内部流道的结构状态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最高温度、温度均匀性和温度一致性。为了实现在5C放电速率、环境温度为299.15 K的工作情况下,电池最高温度和温差在安全... 液冷系统具有高热导率和高比热容,而液冷板在液冷系统中至关重要,液冷板内部流道的结构状态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最高温度、温度均匀性和温度一致性。为了实现在5C放电速率、环境温度为299.15 K的工作情况下,电池最高温度和温差在安全工作范围内的目标,本工作设计了一种由余弦函数组成的双螺旋状流道液冷板,以电池最高温度和温差为评价指标,运用Ansys Fluent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双螺旋流道不同函数振幅、入口流速、函数周期和流道宽度对冷板散热性能的影响,然后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对4种影响因素进行重要程度排序。结果表明:入口流速和流道函数周期能够显著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最高温度、温度均匀性和温度一致性;增加入口流速、流道宽度和流道函数周期,锂离子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温差均减小,温度均匀性得到提升;函数振幅对电池温度影响最小。确定了最优结构的组合为振幅25 mm、入口流速0.2 m/s、周期2、流道宽度5 mm。与初始结构相比,优化后的结构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温差分别降低了2.36 K和1.27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液冷板 双螺旋结构流道 余弦函数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除温度因素的微小型锂原电池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17
作者 许曼佳 马亚明 +3 位作者 刘皓 李世文 陈琴 田昱 《探测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1,共5页
针对军用微小型锂原电池激光焊接密封方式造成锂原电池电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消除温度因素的锂原电池结构优化设计方法。该优化方法通过常温下机械密封收口加涂胶的方式替代高温焊接,消除温度因素对于电解液的影响,利用“迷宫”式密封... 针对军用微小型锂原电池激光焊接密封方式造成锂原电池电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消除温度因素的锂原电池结构优化设计方法。该优化方法通过常温下机械密封收口加涂胶的方式替代高温焊接,消除温度因素对于电解液的影响,利用“迷宫”式密封通道来保证电池密封性,实现了微小型锂原电池结构优化。测试结果表明,消除温度因素的微小型锂原电池在高过载、高旋转、宽温域条件下的电性能输出稳定,满足苛刻环境下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结构优化 设计方法 温度因素 苛刻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辊压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正极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邵海涛 闫华军 +3 位作者 王伟 吴涵 苑振革 崔连森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165,共8页
为探究电极制备工艺中辊压温度对锂电池正极极片微观结构与电极性能间的关系,利用二辊轧机,制备了辊压温度为25℃和150℃两种正极极片,研究了辊压温度对正极极片微观结构、厚度一致性、力学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辊压... 为探究电极制备工艺中辊压温度对锂电池正极极片微观结构与电极性能间的关系,利用二辊轧机,制备了辊压温度为25℃和150℃两种正极极片,研究了辊压温度对正极极片微观结构、厚度一致性、力学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辊压温度的提高,极片涂层颗粒压实密度显著提高,孔径较小,炭胶相均匀分布黏附在活性颗粒上,涂层颗粒破碎、裂纹及孔洞等缺陷减少,涂层更容易形成导电/黏结网络的电极结构。相比于室温辊压极片,热辊压极片辊压厚度一致性提高,回弹率降低了50%,极片结合强度由182.77 N/m提高至237.37 N/m,提高了29.87%;抗拉强度由20.47 MPa提高至24.44 MPa,提高了19.39%;极片电阻率由158.05Ω·cm降低至119.41Ω·cm,降低了24.45%;电导率由0.63 S/m提高至0.84 S/m,提高了33.33%。两种极片所组装的电池,热辊压极片的电化学性能优于室温辊压极片,循环容量保持率提高了18.65%。本研究通过调控辊压温度等工艺参数来优化电极性能,可以适度提高极片性能,对锂电池极片工业化制备过程中优化电极性能提供了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辊压温度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电池碳纳米管膜加热结构设计及验证
19
作者 唐超 岑志雄 +3 位作者 殷正翰 王海瑞 袁培毓 谢宗蕻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68-2075,共8页
针对磷酸铁锂电池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轻质高强、低压安全、高效节能的磷酸铁锂电池抗低温纤维碳纳米管膜加热功能结构并开展了实验验证。采用热压工艺实现了碳纳米管薄膜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一体化成形。实验验证... 针对磷酸铁锂电池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轻质高强、低压安全、高效节能的磷酸铁锂电池抗低温纤维碳纳米管膜加热功能结构并开展了实验验证。采用热压工艺实现了碳纳米管薄膜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一体化成形。实验验证了FCL(fiber carbon-nanotube film laminated composite)加热器良好的温度均匀性、稳定性以及抗热疲劳性能。开展了低温环境下磷酸铁锂电池加热实验,并与传统的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PTC加热器,FCL加热器质量减轻了59%,能量消耗降低了3.5%,温升效率提高了26%,功率质量比提升了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电池 纤维碳纳米管膜复合材料 抗低温性能 功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迪Q6 e-tron空调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0
作者 富蕊 《汽车维修技师》 2025年第2期56-58,共3页
本文概述了奥迪Q6 e-tron空调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该系统通过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等部件实现车内冷却,并通过温度管理系统优化热平衡,降低能耗,提升里程和温度舒适性。其主要部件包括操纵显示单元、空调器、暖风机、高压加热器、... 本文概述了奥迪Q6 e-tron空调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该系统通过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等部件实现车内冷却,并通过温度管理系统优化热平衡,降低能耗,提升里程和温度舒适性。其主要部件包括操纵显示单元、空调器、暖风机、高压加热器、压缩机、热交换器、传感器、切换/混合阀及冷却液切换阀等,各部件功能及相互作用均被详细介绍。通过本文,读者可全面了解奥迪Q6 e-tron空调系统的构造和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迪Q6 e-tron 空调系统的结构 工作原理 温度管理 高压蓄电池 热泵 空调压缩机 高压加热器(PTC) 制冷剂循环 冷却液切换阀 切换/混合阀 止回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