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邪不压正》:个性依然张扬的姜文电影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8-24,共7页
姜文的创作始终有一点谜团,大众对于姜文电影认知理解始终有分歧,评价姜文电影几乎总是成为难题,但姜文又是中国导演中具有独特性的“这一个”。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不同反应,然而他的作品始终是中国电影中重要的存在... 姜文的创作始终有一点谜团,大众对于姜文电影认知理解始终有分歧,评价姜文电影几乎总是成为难题,但姜文又是中国导演中具有独特性的“这一个”。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不同反应,然而他的作品始终是中国电影中重要的存在,个人独特的风格在市场上未必受到那么多人的欢迎。然而,尽管议论纷纷却远远超越了许多喧嚣一时的影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邪不压正》 姜文 张扬 个性 “这一个” 认知理解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邪不压正》改编艺术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路淑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38-139,共2页
姜文新作《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相对于原著而言,姜文另起炉灶,重新讲述了一个故事。这种改编,让电影延续了姜文自《太阳照常升起》以来"奇诡却明艳,冒犯常识而不流于矫情,荒诞却欢愉,恣肆狂欢而抒写绝望与残酷&... 姜文新作《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相对于原著而言,姜文另起炉灶,重新讲述了一个故事。这种改编,让电影延续了姜文自《太阳照常升起》以来"奇诡却明艳,冒犯常识而不流于矫情,荒诞却欢愉,恣肆狂欢而抒写绝望与残酷"的风格。也正是这种面目全非式的改编,使得电影在上映后收获了两极分化的评价。应该说,就为作品注入全新的精神活力这一点而言,姜文的二次创作是不应该被全然否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姜文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邪不压正》:姜文电影的叙事空间呈现
3
作者 胡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85-86,共2页
近十年来,姜文电影的研究可谓初具规模,尽管姜文以导演身份制作的电影数量并不多,但关于其作品的研究已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不过,还较少有人从叙事空间的角度对姜文电影进行探讨。姜文的新作《邪不压正》便是研究其电影叙事空间的良好范... 近十年来,姜文电影的研究可谓初具规模,尽管姜文以导演身份制作的电影数量并不多,但关于其作品的研究已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不过,还较少有人从叙事空间的角度对姜文电影进行探讨。姜文的新作《邪不压正》便是研究其电影叙事空间的良好范本。影片以一种开放性的,邀请性的姿态,让空间既存在于电影的内部,也扩展到电影的外部,电影天马行空的故事本身呈现出空间性,观众的反馈和探索也赋予了电影空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姜文 叙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幻现实主义下的《邪不压正》
4
作者 冯志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40-141,共2页
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中期文学批评界对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创作的小说的定位。而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并未止于拉美与文学,其巫术思维、对奇情异境的审美等也常常被运用于电影创作中。《邪不压正》就是其中一例。姜文以魔... 魔幻现实主义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中期文学批评界对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创作的小说的定位。而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并未止于拉美与文学,其巫术思维、对奇情异境的审美等也常常被运用于电影创作中。《邪不压正》就是其中一例。姜文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对《侠隐》变形,给观众呈现了一部既把握历史,又颇为朦胧诡异的《邪不压正》。整部电影延续了姜文一贯的虚实相间特色,李天然的复仇故事被蒙上了一层超现实的神秘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姜文 魔幻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邪不压正》的人性主题
5
作者 刘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42-143,共2页
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自上映起,便如导演此前执导的几部影片一样引发了大量的争论。姜文特立独行的叙事策略与电影语言,一直是话题的焦点。这部裹挟了"国恨"与"家仇"的笑中带泪的电影,最终在充满争议与两极... 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自上映起,便如导演此前执导的几部影片一样引发了大量的争论。姜文特立独行的叙事策略与电影语言,一直是话题的焦点。这部裹挟了"国恨"与"家仇"的笑中带泪的电影,最终在充满争议与两极分化的评论中落下了帷幕。兵临城下的国耻民忧、不同势力的斡旋倾轧、个人的挣扎与复仇被导演以诗意、情色、残酷交织的镜头展现出来,体现出爱恨交织、复杂难辨的人性色彩。文章通过对影片中的人性主题进行剖析,旨在理解影片深刻的内在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邪不压正》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邪不压正》的东方美学意蕴
6
作者 孙大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32-133,共2页
《邪不压正》是一部充满隐喻、换喻的电影,风格诡奇,延续着导演姜文一贯的影视风格与美学特征。电影中充斥着狂野、荒诞、暴力、调侃、玩世不恭等情绪,并且氤氲着情色的意味。原著《侠隐》中"侠"的意识在电影中被有意淡化,但... 《邪不压正》是一部充满隐喻、换喻的电影,风格诡奇,延续着导演姜文一贯的影视风格与美学特征。电影中充斥着狂野、荒诞、暴力、调侃、玩世不恭等情绪,并且氤氲着情色的意味。原著《侠隐》中"侠"的意识在电影中被有意淡化,但其本质里仍蕴含着"任侠"的余韵,视听语言既承继了姜文导演电影黑色幽默的范式,又有浓厚的东方美学意蕴。文章由表及里,逐次分析电影《邪不压正》体现出的东方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侠隐》 东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邪不压正》管窥姜文的导演风格
7
作者 余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83-84,共2页
电影《邪不压正》是姜文的最新导演作品,改编自作家张北海的长篇武侠小说《侠隐》,是一部写满"姜文式"符号的突破传统电影认知的作品。该电影除延续了《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的后现代主义创作风格和黑色幽默,也超越性地... 电影《邪不压正》是姜文的最新导演作品,改编自作家张北海的长篇武侠小说《侠隐》,是一部写满"姜文式"符号的突破传统电影认知的作品。该电影除延续了《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的后现代主义创作风格和黑色幽默,也超越性地突破叙事的牢笼,弥合了多种叙事策略,运用了迷局式的创作表现手段,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将深刻的个体反抗与意志觉醒融于丰富的镜头语言,营造出凌厉的叙事节奏和浓烈的荒诞感,从而使《邪不压正》充满汪洋恣意的姜文式个人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姜文 导演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邪不压正》的寓言式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燕秀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52-153,共2页
电影《邪不压正》秉承了姜文导演电影作品一贯的肆意张扬风格,在情节设置、叙事对白、空间规划和视觉影像等方面呈现出其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并利用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造出折射现实世界的哈哈镜,将对历史与现实的隐喻隐藏在... 电影《邪不压正》秉承了姜文导演电影作品一贯的肆意张扬风格,在情节设置、叙事对白、空间规划和视觉影像等方面呈现出其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并利用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造出折射现实世界的哈哈镜,将对历史与现实的隐喻隐藏在影像背后,再通过寓言性的表达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与沟通。本文主要从本雅明和杰姆逊的寓言理论角度,分析电影《邪不压正》在电影空间和叙事方面的寓言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电影空间 电影叙事 寓言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叙事、历史隐喻与本土故事:《邪不压正》艺术美学探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懿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5-127,共3页
姜文"民国三部曲"构成了这一阶段完全意义的整体,电影体现出鲜明个人主义的艺术表达,幽默又严肃、理智又感性,展现后现代电影艺术创作的狂欢化与风格化。《邪不压正》作为姜文"北洋时期"类型电影的延续,给了《侠隐... 姜文"民国三部曲"构成了这一阶段完全意义的整体,电影体现出鲜明个人主义的艺术表达,幽默又严肃、理智又感性,展现后现代电影艺术创作的狂欢化与风格化。《邪不压正》作为姜文"北洋时期"类型电影的延续,给了《侠隐》最好的影像化表达。影片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通过人物呈现完成了历史表达。尤其在空间叙事、历史隐喻与本土故事上体现出艺术美学的新特征,对国产类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电影美学 空间叙事 历史隐喻 本土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邪不压正》:荒诞中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月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44-145,共2页
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的《邪不压正》为姜文的"民国三部曲"画上了句号,这部电影以复仇为线索,展现了民国时期北平各方势力暗自角力的动乱历史图景,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隐微。本片延续了姜文凌厉的剪辑、多线索的叙事结构... 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的《邪不压正》为姜文的"民国三部曲"画上了句号,这部电影以复仇为线索,展现了民国时期北平各方势力暗自角力的动乱历史图景,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隐微。本片延续了姜文凌厉的剪辑、多线索的叙事结构和荒诞戏谑的表达风格,并融入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完成了高度个人化的历史表述。影片凸显了个人对主体身份的无从确认,展现了命运的荒诞感,也尝试展现历史的丰富肌理,勾勒出乱世之中的人性的深不可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荒诞 历史 身份 超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话语的接洽与生长——赵树理《邪不压正》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凡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95,共8页
本文以赵树理的小说《邪不压正》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通过对作为该文本之"主角"的"话"的分析,探究革命道理的"新话语"和传统乡村的"日常话语"在接洽时所产生的复杂层次。赵树理对"土改事... 本文以赵树理的小说《邪不压正》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通过对作为该文本之"主角"的"话"的分析,探究革命道理的"新话语"和传统乡村的"日常话语"在接洽时所产生的复杂层次。赵树理对"土改事件"中"问题"的提出与展开,毋宁说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如说与他对中国革命的独特理解有关。而赵树理文学背后的语言观及其对书写传统的选择,正与20世纪中国的革命问题互为表里,相互制约。《邪不压正》提示了革命背后的语言问题,即革命道理的"新话语"如何在中国固有的"文脉"中落地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邪不压正》 话语 语言观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邪不压正》电影与文本的“侠”与“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玮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54-155,共2页
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电影与原著文本殊为不同,迥异其趣。《侠隐》之"侠"有着老派武侠的味道,"侠"之江湖游离于俗世之外,自成一体,而《邪不压正》由于叙事语言复杂晦涩,叙事主题... 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电影与原著文本殊为不同,迥异其趣。《侠隐》之"侠"有着老派武侠的味道,"侠"之江湖游离于俗世之外,自成一体,而《邪不压正》由于叙事语言复杂晦涩,叙事主题模糊不清,导致"侠"的意味淡化,几近于无。对于"侠"的舍弃与背离,使《邪不压正》偏离了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十分令人遗憾。文章拟从"侠"与"隐"的角度,探讨电影《邪不压正》与小说《侠隐》不同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侠隐》 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邪不压正》的抽离机制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婷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48-149,共2页
姜文新作《邪不压正》上映后,获得了如《一步之遥》时毁誉参半的评价。和《一步之遥》一样,姜文在电影中肆意挥洒着自己在塑造超现实感上的才华,一个混乱、迷惘、焦灼的,不乏魔幻意味的社会被立体式地呈现,各路令观众熟悉而又陌生的角... 姜文新作《邪不压正》上映后,获得了如《一步之遥》时毁誉参半的评价。和《一步之遥》一样,姜文在电影中肆意挥洒着自己在塑造超现实感上的才华,一个混乱、迷惘、焦灼的,不乏魔幻意味的社会被立体式地呈现,各路令观众熟悉而又陌生的角色接连登场。这也就导致了部分观众痴迷于姜文所造之"梦",认可姜文苦心制造的荒诞与黑色,而部分观众则表示电影难以理解。而抽离机制,正是理解电影以及这两种迥异观点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姜文 抽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邪不压正》与双层文本叙述
14
作者 唐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46-147,共2页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作品之后,姜文就开始尝试在电影中建立双层文本,即在表层的叙事之外,又有另外一层众说纷纭的表意。姜文的电影充满了碎片化的情节,以及人物模糊不清的行为动机,诱发观影者寻找电影中的各种...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作品之后,姜文就开始尝试在电影中建立双层文本,即在表层的叙事之外,又有另外一层众说纷纭的表意。姜文的电影充满了碎片化的情节,以及人物模糊不清的行为动机,诱发观影者寻找电影中的各种类比隐喻,以完成对深层文本的解读,其新作《邪不压正》亦然。片中,姜文借助李天然的复仇故事这一表层文本来调动观众的观影趣味,又在深层文本中,表达了本人的文化立场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姜文 双层文本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邪不压正》与侠客文学的契合与融通
15
作者 冉建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36-137,共2页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根据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改编而成。《侠隐》属于典型的侠客文学,是对自20世纪20年代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诞生以来的侠客文学传统的延续及新变。而姜文电影则在小说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编,尽管影片讲述的...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根据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改编而成。《侠隐》属于典型的侠客文学,是对自20世纪20年代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诞生以来的侠客文学传统的延续及新变。而姜文电影则在小说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编,尽管影片讲述的确非一个传统的侠客故事,李天然的复仇故事成为整部电影的背景与附属品,但是在沿袭侠客精神、运用侠客文学的元素等方面,电影却是与原著有所契合融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邪不压正》 电影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仇·女性·荒诞:《邪不压正》的“姜文风格”
16
作者 苏金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7-30,共4页
从堪称中国最好青春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让子弹飞》,姜文导演始终未辜负全国观众的至高期待。四年磨一剑,距离上部作品《一步之遥》过去4年后,姜文导演的新作《邪不压正》于2018年7月13日在全国公映。这是... 从堪称中国最好青春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让子弹飞》,姜文导演始终未辜负全国观众的至高期待。四年磨一剑,距离上部作品《一步之遥》过去4年后,姜文导演的新作《邪不压正》于2018年7月13日在全国公映。这是姜文导演的第六部作品,也是他的“民国三部曲”的终章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 风格 荒诞 女性 复仇 青春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求真,文学求美:论《邪不压正》“两种真实”的“间性互动”
17
作者 赵盛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0-52,共3页
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是其“民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影片用还原性的笔调讲述了李天然回国复仇的故事,人物满怀壮志,复仇之路坎坷曲折。姜文导演采用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原出时代大背景下动荡不安的北平,并以文学化的表现... 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是其“民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影片用还原性的笔调讲述了李天然回国复仇的故事,人物满怀壮志,复仇之路坎坷曲折。姜文导演采用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原出时代大背景下动荡不安的北平,并以文学化的表现手法刻画出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利用时代特有的厚重和碎片化的人物关系拼凑成独特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文学化 求真 历史 求美 艺术表现形式 人物形象 表现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美学视域下的《邪不压正》
18
作者 欧阳娉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50-151,共2页
姜文不断在电影中对空间所具有的体验性、形象性以及情感性等特质进行探索,让空间超越于物质实体而成为具有表意功能的美学符号,其新片《邪不压正》也不例外。影片一方面延续了传统的空间叙事方式,即用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空间为叙事提供背... 姜文不断在电影中对空间所具有的体验性、形象性以及情感性等特质进行探索,让空间超越于物质实体而成为具有表意功能的美学符号,其新片《邪不压正》也不例外。影片一方面延续了传统的空间叙事方式,即用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空间为叙事提供背景;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消解,使片中空间充满主观想象性。此外,《邪不压正》中姜文在心理空间构筑、空间隐喻等方面的实践,使观众的空间审美经验再一次得到了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姜文 空间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邪不压正》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19
作者 周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30-131,共2页
作为一种极端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在中外文学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邪不压正》的叙事主线即为"复仇",同时也是贯穿全片的母题。片中李天然的"复仇"与关巧红的"复仇"一明一暗,互为呼... 作为一种极端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在中外文学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邪不压正》的叙事主线即为"复仇",同时也是贯穿全片的母题。片中李天然的"复仇"与关巧红的"复仇"一明一暗,互为呼应。而少年时期便前往美国的李天然与"土生土长"的关巧红在"复仇"意识上的显著区别,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章从"复仇"母题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东西方文化冲突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试析《邪不压正》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复仇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为群众服务”:论赵树理的曲艺实践
20
作者 张永峰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0,共9页
如何在赵树理的写作中划分出曲艺作品并构成某种整体性是一个问题,赵树理对曲艺的划分体现了他的曲艺分类观,同时也提供了划分和识别他的曲艺创作的标准。赵树理的曲艺观除了分类观之外,还包括曲艺功能观、创作主体观和受众观。他的曲... 如何在赵树理的写作中划分出曲艺作品并构成某种整体性是一个问题,赵树理对曲艺的划分体现了他的曲艺分类观,同时也提供了划分和识别他的曲艺创作的标准。赵树理的曲艺观除了分类观之外,还包括曲艺功能观、创作主体观和受众观。他的曲艺功能观可概括为“直接为群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曲艺创作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曲艺观,鼓词《石不烂赶车》和评书《登记》的创作给出了部分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曲艺观 《邪不压正》 《石不烂赶车》 《登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