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评介《邓小平理论和唯物史观》
1
作者 赵家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在如何对待邓小平理论问题上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否认邓小平理论具有科学的理论形态,认为邓小平理论无"理论";另一种倾向是忽视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联系,往往把前人已经提出的某些观点说成是邓小平第一次... 在如何对待邓小平理论问题上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否认邓小平理论具有科学的理论形态,认为邓小平理论无"理论";另一种倾向是忽视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联系,往往把前人已经提出的某些观点说成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和唯物史观》 郭大俊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物化批判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基于“物-活动-关系”图式及其理论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翁寒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西方左翼学界对马克思突破经济范畴物化特征的方法论考察中,唯物史观的缺位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通过“物-活动-关系”图式,强调了从活动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进行透视的历史认识方法,从而把握经... 在西方左翼学界对马克思突破经济范畴物化特征的方法论考察中,唯物史观的缺位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通过“物-活动-关系”图式,强调了从活动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进行透视的历史认识方法,从而把握经济范畴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前提。这一理论图式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初具雏形,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获得其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在《资本论》中通过经济范畴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横向联系以及经济范畴之间从抽象到具体的纵向联系,从“生产与表现”两个维度呈现经济范畴的社会历史生成与社会历史规定的辩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物化批判 唯物史观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与生态贡献 被引量:1
3
作者 钱智勇 仲晓欢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0,共9页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它内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唯物史观中关于劳动者的生产地位、科技创新的社会效能、外部自然的生态功能这三个方面的论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是具有新质态内涵的先进...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它内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唯物史观中关于劳动者的生产地位、科技创新的社会效能、外部自然的生态功能这三个方面的论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是具有新质态内涵的先进生产力。从生态特征来看,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导向、以科技创新和绿色科技为核心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归宿。从生态贡献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支撑,也为破解全球生态困境贡献了中国力量。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理论基础与生态贡献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内涵,为以绿色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新质生产力 科技生产力 生态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理论价值探析
4
作者 王程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213,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性高度提出新质生产力范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自觉践行“两个结合”的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视域内,新质生产力内含新技术和新制度二重规定性。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将劳动者的能力提...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性高度提出新质生产力范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自觉践行“两个结合”的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视域内,新质生产力内含新技术和新制度二重规定性。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将劳动者的能力提升到崭新高度,智能化机器体系作为新型劳动资料,通过学习人类行为,自主地调节生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财富新形态,实现了创新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更新的品格作为制度规定性赋予新质生产力历史内涵与价值特征,制度创新是生产力不断扩容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出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大国竞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新质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 世界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三农”理论的发展脉络
5
作者 王苏琪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1期20-24,共5页
马克思主义在阐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时,既论证了被卷入工业化大生产的农业农村,又指出农民被剥夺成为产业工人的历史真相,科学预见未来社会“三农”的发展图景。列宁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本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欠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阐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时,既论证了被卷入工业化大生产的农业农村,又指出农民被剥夺成为产业工人的历史真相,科学预见未来社会“三农”的发展图景。列宁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本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欠发展、农民贫穷的问题时,大胆探索新理论新措施,引导“三农”走上了集约化、合作化的道路。中国依据独特的国情,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创新,构建和完善“三农”基本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开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式 “三农”理论 发展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新成果——《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评介
6
作者 靳辉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2-143,共2页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研究 当代形态 唯物史观 成果 诞辰100周年 社会历史观 评介 邓小平同志 人民出版社 出版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理论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和贡献
7
作者 李士坤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7期6-12,共7页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唯物史观 生产力 世界历史 高级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研究的重大使命: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被引量:3
8
作者 任平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I0002,共11页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研究的重大使命在于深刻揭示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出场的必然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①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弊端的“道路之新”和“本...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研究的重大使命在于深刻揭示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出场的必然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①阐明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弊端的“道路之新”和“本质之新”;②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以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文经济学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面对现实的差异性社会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④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系统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⑤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文明贯通;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两山”理论;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文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唯物史观中国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话语 中国叙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新质生产力及其理论贡献 被引量:5
9
作者 孙乐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38,共7页
根据发展动力差异,马克思将生产力划分为三种形态,分别是传统生产力、16世纪以来的“新兴生产力”和以一般智力为主导的生产力,这为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提供了重要启示。与之前的生产力形态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创新驱动的... 根据发展动力差异,马克思将生产力划分为三种形态,分别是传统生产力、16世纪以来的“新兴生产力”和以一般智力为主导的生产力,这为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提供了重要启示。与之前的生产力形态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创新驱动的主导作用,更加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和跃升,更加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集群为载体的现实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绿色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生产力范畴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动力机制的根本认识,将过去关于自然生态与生产力发展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要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不能简单套用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必须深入到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具体条件和本质规定,深入剖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具体内涵和历史规定性,这既是从一般抽象上升到具体规定的过程,也是普遍原理的具体化过程。就此而言,与其说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在于其抽象的普遍性,倒不如说在于其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创新 绿色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一般智力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唯物史观意义上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观”
10
作者 史巍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9,共9页
“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现代化观”则意味着主体在观念层面上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它伴随着主体的现代化实践进程不断形成,并从观念层面影响主体的现代化实践进路与发展趋... “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现代化观”则意味着主体在观念层面上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它伴随着主体的现代化实践进程不断形成,并从观念层面影响主体的现代化实践进路与发展趋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何种“现代化观”就意味着形成何种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也就会呈现出何种样态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都是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形式和重要方式,其中既蕴含着对现代化的一致性认识,也因不同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基础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现代化观。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观”在对现代化做出人的发展目的性的本质性认知,针对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形成了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的发展性观点,形成了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的整体性视野,这就使中国式现代化观在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观。在唯物史观意义上思考现代化观并在此语境中比较现代化观,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化、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对现代化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与学术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43,193,共12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大科学发现之一,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可宝贵的理论创造。唯物史观突破了从物质生产之外去寻求历史本质的一切既有范式,真正建构起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哲学”,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当前,在一部分研...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大科学发现之一,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可宝贵的理论创造。唯物史观突破了从物质生产之外去寻求历史本质的一切既有范式,真正建构起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哲学”,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当前,在一部分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弱化甚至虚化唯物史观指导意义的现象,从而使学术研究成为放弃探索历史规律、囿于历史细节的繁琐论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为人民述史立传,书写好人民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社会形态 历史规律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历史前提观经典形态及其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形态
12
作者 肖士英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4,共1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献,通过揭示历史前提的内容、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属性、内在要求、赖以被认识的社会力量、对实践的依赖性、周期性演进的存在形式,建构起了具有多重内容与多样性特征的唯物史观历史前提观经典形态。该经典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献,通过揭示历史前提的内容、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属性、内在要求、赖以被认识的社会力量、对实践的依赖性、周期性演进的存在形式,建构起了具有多重内容与多样性特征的唯物史观历史前提观经典形态。该经典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灵魂、初始性内容和概念框架,在唯物史观中居于统摄性基础性地位,构成其解释与改造世界的最终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判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潜在地把“人民的存在发展”判定为新时代得以可能的前提、把建设“五位一体”文明形态判定为该前提的内在要求,从而蕴含着唯物史观历史前提观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形态。该创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得以永续存在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就,对化解人口萎缩、生存意义空虚、生存意愿塌陷等现代性困境,提供了科学的历史前提观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历史前提观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新时代 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书写的方法论贡献
13
作者 曹典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3,196,共10页
恩格斯晚年不仅首次完成了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较为完整的阐述,而且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释具有方法论的创新性贡献。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书写的方法论贡献主要表现为努力实现唯物史观书写的“三化”:通俗化、革命化和实践化... 恩格斯晚年不仅首次完成了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较为完整的阐述,而且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释具有方法论的创新性贡献。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书写的方法论贡献主要表现为努力实现唯物史观书写的“三化”:通俗化、革命化和实践化。唯物史观书写通俗化,就是指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表达要简约化、理论概括要现实生活化和话语传播要大众化。唯物史观书写革命化,就是指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能够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合理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必然性和实现人类解放道路具有现实性。唯物史观书写实践化,就是指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应该包含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的哲学观愿景、社会科学观方案和历史观高度。深度探讨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书写的方法论贡献,不仅有助于完整地理解“以恩解马”的哲学逻辑,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以恩解马” 通俗化 革命化 实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唯物史观意蕴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泉 刘同舫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来看,“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贯穿着社会结构变迁、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阐释维度,揭示了现实性、历史性和主体性的唯物史观原则。深刻理解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关系到能否在中... 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来看,“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贯穿着社会结构变迁、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阐释维度,揭示了现实性、历史性和主体性的唯物史观原则。深刻理解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关系到能否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推进制度建设的理论、历史和实践自觉。从既定的社会存在分析,“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根植于并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运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从不断发展的历史来看,制度及其建设是历史性的,“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应当遵循制度发展的历史规律。而无论从横向维度出发进行社会结构的分析,还是从动态发展的纵向维度展开历史考察,“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最终价值都指向于“现实的人”,其具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建设 社会结构 历史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明史研究检视
15
作者 南炳文 常文相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9,共8页
一、唯物史观指引下的求学、治学经历常文相:南先生好,感谢您接受此次采访。请问您是如何走上史学研究道路,并选择明史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南炳文:小时候没什么成熟想法,只知道每门功课都好好学,成绩也都还不错。
关键词 明史研究 南炳文 治学经历 史学研究 采访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研究
16
作者 马东景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0,共9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汇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独到见解和精辟论述,它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论证了先进文化的重大作用、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汇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独到见解和精辟论述,它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论证了先进文化的重大作用、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揭示了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及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富含对唯物史观具有原创性贡献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唯物史观 原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维度下“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的早期汉译考察
17
作者 张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的重要内容被频繁翻译。从这一时期开始,翻译就开始了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而且也开始了“两个结合”的过程。考察唯物史观的早期译介情况能使... 新中国成立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的重要内容被频繁翻译。从这一时期开始,翻译就开始了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而且也开始了“两个结合”的过程。考察唯物史观的早期译介情况能使我们重新回到历史观点,摆脱在抽象普遍性上来谈论和规定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早期译文在译词书写形态、思想内涵、翻译策略等方面受日本影响甚深,但汉语译者一开始就注意使“唯物史观经典表述”更好地融入汉语语境。同时,早期的汉语译者们普遍将“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理解为唯物史观公式,虽有偏差,但总体上对唯物史观的认知处于较高水准。因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仅力图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力图与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切实、中肯的分析,真正做到了“两个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经典表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 翻译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经济一元论”:唯物史观的早期阐释与争鸣(1919—1921)
18
作者 陈娇娇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4,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初入国门时,学界对它的解读呈现出诸家争鸣之势。大多数学者将唯物史观简单等同于“经济一元论”,无论是接受马克思学说的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还是国民党右翼的胡汉民,抑或是构建生物史观的常乃惪,皆从经济入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初入国门时,学界对它的解读呈现出诸家争鸣之势。大多数学者将唯物史观简单等同于“经济一元论”,无论是接受马克思学说的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还是国民党右翼的胡汉民,抑或是构建生物史观的常乃惪,皆从经济入手探求其思想内涵。常乃惪等人并在批判和借鉴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开始构建新的哲学,探寻社会发展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学者则不断深入研究阐释唯物史观,打破学界将其等同于“经济一元论”的认知。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论辩中,李大钊等人深入经典,并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学说最终成为指导革命、完成救亡的重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经济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田野调查”方法论探析
19
作者 陶庆 刘婧宇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0,共10页
“田野”研究构建了“文化科学”的基石,如今已发展为重要的“田野调查”方法论,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究其根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奠定了“田野调查”的理论基础,即立足于唯物史观视域,才能探究“田野调查”具备的深刻本质内涵和... “田野”研究构建了“文化科学”的基石,如今已发展为重要的“田野调查”方法论,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究其根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奠定了“田野调查”的理论基础,即立足于唯物史观视域,才能探究“田野调查”具备的深刻本质内涵和复杂表现形态。“田野调查”确立了主体为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遵循了社会演化基本规律,贯通了人文价值与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运用“田野调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夯实了“田野调查”的理论基础,拓展了深度融合社会实践与理论创新的扎根理论(ET)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田野调查” 方法论 理论基础 扎根理论(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阐证:理论生成、实践路向与体系建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耀桐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246,共11页
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一项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唯有立于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接受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唯物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举旗定向... 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一项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唯有立于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接受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唯物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举旗定向。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把现代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赋予现代化以新内涵、新思想,与唯物史观各范畴相互交叠、高度契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的深化和拓展。立足于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宏大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